APP下载

禅宗与中国水墨画兴起的关系研究

2013-04-29傅丽云

艺术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禅宗王维

摘要:以唐中期的“安史之乱”为界,唐文明由盛转衰,中国封建文明由盛转衰,中国色彩画淡出画坛主流而转入民间发展。在佛教禅宗思想的影响下,出现于汉朝的中国水墨画逐渐兴起,占据中国画坛主流位置,经唐中后期、宋、元、明、清延绵发展。

关键词:禅宗;中国水墨画;王维

“水墨”与“色彩”在中国古代绘画舞台上主次要角色的互换,使中国画史在唐宋前后所上演的情节,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变化:在此前,其剧情的展开是围绕“色彩”这个主角而进行的,诸如“积色体”、“敷色体|”、“晋画”、“丹青”、“吴装”等都是这部剧情中的一个个情节;在此后,“水墨”扮演起了绘画发展的主角,围绕它所展开的剧情则由“文人”、“院体”、“流派”等情节构成。而色彩与水墨作为剧情主、配角位置互换的事件,是中国古典绘画语言发展史上最为惊心动魄的一幕。

中国水墨画的基本体式在汉代时已经具备了,并与色彩画并行发展,在唐代中后期兴起,成熟于五代,并且在在宋元以后,成为了中国绘画史上的主流绘画形态。迟至在汉代以后,水墨画就与色彩画并行发展了。唐宋时的仕宦文人画家们不过是捡起了汉画中的水墨资源而已。中唐之前中国传统绘画是以色彩画为主流的。唐中后期,水墨画逐渐兴起,并且持续发展到宋、元、明、清占据中国画画坛的主角地位。

佛教传入中国始于汉代。禅宗,则始于南北朝。“禅”即梵语“禅那”,音译而来,汉语意为“思维修”、“静虑”、“定慧均”等,即“禅定”的通称。

那么,何谓“禅”?禅即是人的“心”所达到的“无我”境界,因此,禅以“心”为宗。达到这种境界,可以使人“言语道断,绝思静虑”,使人断一切妄念而入圣境。而慧能开创的禅宗是以“心即佛”为主要内容的心性学说,主张“顿悟”,以“定慧”为本。那么中国水墨画的兴起与禅宗学说有什么关系呢?

从东汉至六朝的500年间,是佛教大规模发展的时期。佛教的思想也不可避免地进入艺术审美的思想体系,直接影响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这种影响充分表现在画家将“禅”的意识,运用到中国画的一点一线上。这一时期的绘画名家如顾恺之、张僧鹞、陆探微、宗少文等人都相当虔诚的笃信佛法,喜欢结交高僧,经常为佛寺绘画,其思想深受佛教的影响。

唐代太宗、高宗至武后数十年间,天下升平,国力强盛。佛教进入繁荣时期,举国尚佛,虽妇孺也不甘落后。武则天因仰慕禅宗五祖的弟子神秀(北宗创始人)禅师之名,派遣使臣礼请入都传法,并且带着中宗、睿宗亲至郊外跪迎,封神秀为国师,在皇城内建寺供养,朝野景仰。每到说法时,会聚数万听众,人们都以能听到禅师说法为荣。神秀圆寂后,都邑倾城为之送殡,唐代的尚佛之风可见一斑。这股汹涌澎湃的禅学洪流,也直接冲击了画坛。

不知是不是一种巧合,在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发生了使大唐文明由盛转衰的大动乱——“安史之乱”,极大地影响了吴道子、王维、郑迁等一些画家的仕途境遇和人生心境。《旧唐书·王维传》中记载泼墨山水的创始人王维:心境灰暗的他“每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而其“晚年长斋,不衣彩纹”。“室中只有茶铛、药臼、经案、绳床”。

王维号摩诘,山西太原人,世家礼佛,开元进士。进入宦界后,闲暇时常常去禅寺拜僧论道。先后听神秀(606~706)、普寂(651~739)、义福(658~736)等诸禅师讲法,按照佛法要旨,修持禅法,后来预知大限安坐而终。

王维对禅学的体悟,直接体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上,他的文章诗歌,澹远空灵,深邃的禅机流露于字里行间,且能将诗意禅机入画,又能以画表禅。因此创作了不问四时“雪里芭蕉”式的写意之作。王维在山水画方面的成就最为显著,其画风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水墨渲染的画法;二是空寂的意境。他一改过去画山水的钩研之法为泼墨渲染,使山水画由此耳目一新。并著有《山水诀》画论一篇,其中有句名言:“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深刻地体现出禅学思想。苏东坡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赞王维说:“昧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其画中的诗,诗中的画,不是别的,而是禅的境界,禅的感悟。“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妙悟不在多言,绝妙的一句话,无形中道出了禅宗和中国水墨画的最大特点。

可以说,王维等人笔下的水墨山水与他们的仕途失意肯定是有关系的。他们不论是禅诵佛事,还是倦于涉世,其“不衣彩纹”,素朴以居的生活方式都是一样的。而这种生活方式其实也蕴含着他们的审美理念:摒绝镂金错彩的华美与色相,而崇尚清幽、玄淡。因而,“玄(黑)色”成为与他们的审美最为契合的一种颜色。

之后的张彦远、王墨继承了王维的创作心法,并加以发扬光大,张彦远所著《历代名画记》中有句名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被历代奉为绘画创作的心法。强调人对现实生活的平常体验和对环境的心灵感悟,主张师心自用。南朝宗炳就提出了“应目会心”理论。“应目”是指观察物象,“会心”则是画家感应于物象后所产生的思想感情,亦即物我两化,情景交融,最后达到“万趣融其神思”。

那么,中国色彩画淡出,水墨画的兴起,如果全归于王维、张璪等人因仕途失意后对禅学的体悟,是不能完全使人信服的。因为仕途失意并不是他们独有的经历,而禅宗在南北朝就已产生了。那么为什么水墨画为何兴起于他们所在的唐代?是这些文人、画家、仕宦们的自觉选择吗?

我想不是的。以中唐的“安史之乱”为界,唐文明由盛转衰,中国封建文明由盛转衰,整个中国的“精神气候”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之前,中国文化是一种昂扬、激越、健朗之气候;色彩的热烈、堂皇、富丽、高华等无疑体现着这种精神气候。在之后,中国精神气候日益走向孱弱、低沉、內省、柔糜。审美理念与艺术形式也不能不顺从、适应于这种大的精神气候。而水墨的清幽、玄虚、简淡,素朴等则肯定与这种精神气候最为契合。

“禅”的境界是达到破执。“禅”崇尚的美,其中有“色空”之美,中道之美,破执破俗之美,自然之美、含蓄之美、返璞归真之美。这种禅意的审美理想与水墨画所呈现的美十分接近。而且水墨画在形式、方法、工具等很多问题上都与禅意相契相合。

至此,禅宗思想为中国画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中国画也为禅宗的发扬提供了难得的“道场”。中国画开始追求以墨代色,以简化繁,大朴自然而气韵灵动的禅的意境。在对立的事物中处理上,中国画也如参禅一样,从来不是偏执一边,而是去寻求一种超越。在对待形式上,中国画主张“得意忘形”。忘形,不同于变形。它既非有形,又非无形;它既是有形,又是无形。它包含了两者。忘形不是去排斥形,而是去关注本性。只有在见到了本性时,形才可能被忘掉。有形、无形都是对形的执著。忘形才能不为形所累,才是对形的超越。

总之,禅与中国画水墨画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意境。我想从某种意义上说,禅不是导致中国水墨画兴起的直接原因,而是导致其兴起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1] 牛克诚.色彩的中国绘画[M].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

[2] 王文娟.中国画色彩的美学探源[M].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

[3] 范瑞华.中国画向何处去[M].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2.

[4] 张桐楀.影响中国绘画进程的100位画家[M].南海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傅丽云(1979—),女,山西太原人,苏州大学艺术学院10级MFA在职研究生,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教师,助教,研究方向:中国画。

猜你喜欢

禅宗王维
大海里并不能自由往来
走哪条路好
禅宗软件
偷袭与反偷袭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谁是谁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以禅宗为灵感:细线生成的天然晶体座椅
张九龄与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