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013-04-29涂世亮
涂世亮
摘 要:本文通过资料收集及野外现场调查,对东莞地区主要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及产生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东莞 环境地质问题 分析
中图分类号:X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3(c)-0132-01
1 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东莞地区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地貌以丘陵台地、冲积平原为主,丘陵台地占44.5%,冲积平原占43.3%;东莞市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口東岸,已初步形成以海港、高等级公路、铁路为骨架的现代化交通网络。独特的区位优势、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为区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过程中,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与地质环境之间出现了一些不协调的现象,暴露或产生了一系列城市环境地质问题,有些问题已经给当地的经济和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和伤害,有些则蕴含着巨大的隐患。环境地质问题的存在与发展,必然会严重地制约本地区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2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及危害
在东莞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区域已发生的环境地质问题,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严重危害周边人员的人身安全。这里仅对东莞城市环境地质问题中的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软土不均匀沉降问题及城市垃圾场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2.1 边坡类地质灾害问题
东莞地区边坡类地质问题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边坡等,该地区低山丘陵区已发地质灾害多是人类活动诱发,以公路边坡、采土(石)边坡失稳导致的崩塌、滑坡、不稳定边坡常见,但多数规模较小,危害程度小。在雨季,特别是在暴雨期,一些人工切坡地段、自然边坡陡峭地段易发生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截至今年3月,东莞共查出362处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主要地质灾害隐患点236处。这些隐患点主要是潜在崩塌、潜在滑坡、滑坡和崩塌等,其中潜在崩塌最多。据不完全统计分析,东莞市边坡类地质灾害隐患点所在的地域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丘陵台地地区,涉及虎门、寮步、凤岗、长安、大岭山、大朗、塘厦等,隐患点最多的是虎门镇,有52个。1998年8月虎门镇常虎高速白花山右线隧道发生特大塌方,崩塌体充满隧道空间,掩埋隧道顶面长40 m,底面长约60 m,方量约8000 m3,一些机械设备被掩埋,幸因及时发现征兆,避免了人员伤亡。造成塌方发生的原因除天气及岩石质量指标外,最主要的是不合理施工造成。白花山隧道南侧山坡,据野外现场调查,该处发生一处崩塌,危岩体规模达105 m3,规模等级达大型。在东莞地区,因人类工程活动而引发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潜在可能发生地质灾害的区域较多,在山区及丘陵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评估可能因工程建设诱发的地质灾害问题,提早做预防。
2.2 软土不均匀沉降问题
东莞软土主要分布于西部及北部地区,软土厚度多为5~20 m不等,其中靠近珠江口东岸的麻涌、洪梅、道滘、沙田软土较厚,软土厚度10~20 m,局部20~30 m。在珠江三角洲沿海平原地区建于软土之上的建筑,多数不同程度地受到软土固结沉降的影响,一部分直接建造于软土层上的低层建筑常与地面整体下沉、歪斜开裂;以基岩为持力层的中高层建筑物普遍出现不均匀地板陷落、悬空吊脚;经过软土区的公路,均发生路面波状起伏、路基位移、路桥接触处出现不均匀沉降差、路面开裂等现象。因此在东莞软土区进行工程建设时,要充分注意软土对工程的影响,采取必要措施防范次生灾害的发生[1~2]。
2.3 城市垃圾场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激增,日常生活垃圾大量增加。垃圾的处理方面,主要采用填埋和焚烧两种方式。其中,填埋是最常采用的方法,据不完全统计,2001年,东莞的简易填埋场只有43个,但到了2005年就增加到166个。生活垃圾中含有大量的玻璃、电池、塑料制品,其中废电池污染最为严重。1节一号电池可以使1平方米的土地失去使用价值,废旧电池中含有的镉、锰、汞等重金属,进入土壤和地下水源,最终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目前东莞市每年各类废电池几乎全部进入土壤之中,垃圾填埋场占用后的土地几乎全部成为废地。即使垃圾被清理出去,那里也大都失去土地农用价值。由此产生诸如水土污染等次生环境地质问题。
3 环境地质问题的成因分析
以上环境地质问题是由诸多问题引起的,一方面是由于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自身的特征具备产生问题内部因素;另一方面则是人类经济与工程活动盲目地、不合理地进行开发等外部因素作用于内部因素之上诱发的。总之,东莞地区出现的上述几种类型的环境地质问题的主要原因,可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先天因素决定的,即区域的自然地理和地质环境中的不利因素所决定的。如这里气候、降水量,为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水热资源,而同时它也为本区崩塌、滑坡和水土流失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量和动力;再如软土的存在是东莞西部地区不均匀沉降的首要的自然因素,这些自己环境和地质环境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只能因势利导,能避开的尽量躲开,实在无法避开时,只有采取必要措施去克服其弱点。仅仅由于这类环境自身的先天不足,也会产生环境地质问题,但这往往都是局部的,由特定的自然环境与地质环境条件所限定的[3]。二是人为因素造成的,人类在进行工程活动时,应该充分认清自然环境和地质环境的特点,不能盲目开发建设,在进行工程建设时对场地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分析,工程建设要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如果盲目建设,必将付出惨重代价。例如,城市垃圾场选址问题,以地质环境条件来分析,以基岩完整,抗溶蚀能力强,覆盖层越厚越好;填埋场附近不应有活动断裂带,且应离较大活动断裂带有一定距离,避开地震活动带、构造破碎带、岩溶洞穴等[4]。如果选址时没进行充分调查论证,将城市垃圾场选址在基岩破碎、断裂发育或岩溶区时,垃圾场渗滤液就会随着地下水的流动大范围扩散,污染的地下水将不仅限于垃圾场所在范围,造成的影响将难以估量。总之,对于大自然,我们要有敬畏之心。进行人类工程活动时,要进行充分的评估,要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础,不能盲目的追求经济的高速增长,以免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参考文献
[1]朱照宇.广东沿海陆地地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J].热带海洋学报,2002,21(3):43-48.
[2]支兵发.珠江三角洲软土分布区地面形变的社会经济影响[J].中国可持续发展,2005(1):10-16.
[3]王菊.珠江三角洲城市发展过程中的环境地质问题分析[J].工程与建设,2006(20):4.
[4]刘志尧,成湘伟,刘慧林.城市垃圾填埋场选址地质影响因素分析[EB/OL].环卫科技网,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