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儿童绘画指导和评价的误区
2013-04-29徐心冰
徐心冰
摘 要:绘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绘画,能培养孩子观察、想象等各方面的能力。但很多家长和教师却不能正视孩子的美术教育,不能对孩子的绘画作品给予正确的引导和评价,形成一种误区。由此,我提出,通过“听画”看懂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心,通过“品画”了解儿童美术作品区别于成人作品的动人之处,从而走出指导和评价学生绘画作品的误区。
关键词:指导;评价;绘画
吴冠中说:“美盲更比文盲多。”对于我们国家的艺术教育现状来说,吴冠中的这句话,丝毫不夸张。作为一位美术教师,我经常有听到班主任这样说:“我们班的××画东西挺像的,看着是个画画的好苗子。”也常听一些家长这样说:“老师,我的孩子对画画是很有兴趣,但他画得是啥我都看不懂,画得一点也不像。”听着这些话,我起先还要指正一番,渐渐听多了,我就在想:大人们,你们总以大人的眼光看待孩子,看待孩子的作品,生生把小画家给“扼杀”了!
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提高的不仅只是孩子,更是我们这些大人们,是家长、老师,是我们活跃在第一线的美术教师。如何让教师和家长正确认识孩子,在正确的教育观下指导孩子学习美术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不单论“像不像”要学会“听”
最初,画画对于孩子来说是游戏,是讲述。一支笔,一张纸孩子就能画。画他们看到的、想到的,画是他们“记录”自己的方式,是“日记”。画个蝌蚪人,是自己;画上长长的线是长头发的妈妈;大嘴巴里画满水果,因为都是自己爱吃的……要想看懂孩子的画,
请不要说“像不像”,先学会倾听,听孩子讲述自己的心情。
学前孩子和小学低段的孩子,在画画的时候都喜欢一边画,一边说,别责怪孩子,因为他在“讲画”。上课时,老有孩子,才画一点,就急着叫老师,或送到老师身边,别责怪孩子,因为他信任你,要“讲画”给你听。
拿到孩子的画,看着孩子对自己的画作得意洋洋的表情,我不敢妄自评价,我会说:“你跟我说说,你都画了些什么吧。”语气放轻松,又要带有你想知道,想听他说的欲望,而不是简单粗暴地问:“你这画的都是什么?”孩子在自由、轻松的氛围中“讲画”给你听,你在孩子的讲述中,看懂孩子的画,走进孩子的心。大人要去尊重并理解孩子讲述的内容,再此基础上以“言语”引导他,而不是画给他看,甚至是让孩子照着画,照着学。引导问题可遵循何人、何时、在何地干什么的原则。比如,浙美版一年级第一册第二课《新朋友》问孩子:“你的新朋友是胖胖嘟嘟的圆圆脸还是瘦瘦的长形脸?”“他的头发是长是短……”“他身上的衣服是什么样的?有花纹图案吗?”“他在哪儿?正在干什么?”“四周有什么?”……
二、不单论“技与巧”要学会“品”
儿童画是孩子们的画。他们常常不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来描绘,不讲比例,不讲透视,不讲构图,所以,大人们总是觉得不像,觉得画不好。其实,这是孩子们的生理特征和知识局限使然,使他们无法像成人一样去掌握全局,分析事物的比例、结构等。画画是孩子们的内心世界、个人情绪的表现,是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的。太阳可以是绿的,因为夏天太热;花儿可以是黑的,因为它伤心了;向左右两边高高翘起的两条腿,表示她在跳……孩子们虽然没办法按照成人的方式来画,却能用简单的心,抓住事物的特征,画出内心的感受。
要想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成长,与其让他反复学习各种美术技巧、技法,不如丰富孩子的生活经验。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看看。摸摸树叶树皮,感受肌理之美,爬山、逛动物园、旅游,感受生活之美,甚至是刷牙、洗脸等生活的点点滴滴,都可成为孩子画画灵感的来源。孩子通过亲身经历体验了,才能描绘出生动的、富有感情的作品,才能打动人。
(作者单位 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黄坦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