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苗期病害及所素症的识别与防治
2013-04-29计娟
计娟
大豆是黑龙江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病虫害及缺素症的发生也有逐年加重的趋势,而且某些缺素症与病害症状相似不易区别,为指导农业生产,现简单介绍一下大豆苗期常见病害及缺素症的识别与防治:
大豆苗期根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大豆根腐病:是目前大豆生产上危害较重的病害之一,由多种病原菌混合侵染,主要发生在大豆苗期,常见症状是幼苗茎基部和根部被害,主根病斑呈褐色,椭圆形,长条形或不规则形,严重者可延及到须根。植株地上部生长受影响,幼苗矮小,甚至于枯死亡。
防治根腐病的药剂种类较多,各地生产的种衣剂是防治此病的首选药剂。在地下害虫和根腐病混合发生的地区,选用含有杀虫剂和杀菌剂的种衣剂(如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研,制的甲多大豆种衣剂)拌种;在根腐病单独发生的地区可选用生物农药“根保剂”或60%超微粉可湿性多福合剂拌种。此外,合理轮作亦能减轻病害。
2.大豆立枯病:幼苗受害后,主根和茎基部变红褐色腐烂,在齐地表的茎基部形成下陷的红斑,皮层开裂,呈溃疡状。轻病苗生长迟缓,植株黄矮;重病苗茎基变褐细缢,折倒枯死。
对该病无特效药剂防治,可通过农业栽培措施来减轻病害的發生,如增施底肥,促进幼苗生长,与非寄主作物轮作,及时排水等。
3.大豆孢囊线虫病:在我省干旱沙碱地区发生普遍,近年由于大豆重迎茬面积增加,该病有蔓延趋势。幼苗受害后生长迟缓,萎黄,根上有密集的白色孢囊,重病苗停止生长,终至死亡。
对该病害实行农业防治很重要,与非豆科作物 3—5年的轮作,加强肥水管理,种植抗病品种如“抗线1号”。药剂防治,用种子量的0.6-0.7%乙基硫环磷乳油或大豆种衣剂拌种,可防治第一代孢囊线虫侵染,减少后期虫源,还可兼防根腐病和根潜蝇等。
大豆苗期叶部病害的识别与防治
1.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东部地区发生较重。幼苗子叶上病斑圆形,半圆或椭圆形,深褐色略凹陷,与健部分界明显,若遇低温多雨天气,子叶上病斑迅速扩展蔓延至生长点,使幼苗顶芽变褐枯死。
防治上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在发病盛期前喷 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000倍液,隔7-10天喷一次,共喷两次。
2.大豆羞萎病:该病对大豆;植株各部位都能造成严重危害。幼苗受害时较健株矮小,幼叶雕萎下垂早期死亡。
目前该病害发生尚不普遍,应防止带病种子,调入无病区。建立无病留种田,轮作,处理病株残体等措施均能减轻病害发生。种子处理亦是防治此病的重要措施,可用种子量的0.3%的50%福美双拌种。
3.大豆褐纹病:该病主要危害叶片,造成早期落叶。幼苗亦可受害,病苗子叶上的病斑圆形,黄褐色,略凹陷,后期病斑的枯苑部分产生轮纹,病叶两面散生小黑点。真叶上病斑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或深褐色,后期病斑中部色泽变淡,产生小黑点。
防治措施:实行大面积轮作,清除田间病源。用种子量0.3%的福美双或多菌灵拌种。在病叶率上升前喷40%福美砷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有效防治此病。
4.大豆叶部细菌性病害主要有:大豆细菌性叶烧病,大豆细菌斑点病,二者在大豆幼苗子叶上均产生褐色斑。发病重时可喷洒代森锌、多菌灵等药剂防治。
大豆缺素症的识别与防治
1.缺钾:初期新叶尖端或边缘变黄后逐渐扩大到叶中部,后期除叶脉附近外,叶片其余部分全部变黄,形成枯死条斑并部分脱落,叶缘向下弯曲,叶片呈褴褛状。
2.缺硼:叶片变厚,色泽浓绿,植株节间缩短,矮化,形成簇叶,花芽变白或呈淡褐色,组织坏死。严重时沿叶脉形成灼烧状坏死斑,轻病株腋芽可萌发,后期逐渐恢复。
3.缺铁:上部幼龄叶片褪绿变黄并稍有卷曲,但叶脉及老龄叶片仍保持正常的绿色,严重时叶片白化并在叶缘处出现褐色斑点。
4.缺镁:一般从下部叶片开始,其主脉间先变为淡绿色,后除叶基部外,叶片其余部分较为淡黄色,叶缘向下卷曲并逐渐向内变黄,最后整个叶片呈青铜色。
5.缺锰:叶脉间由淡绿转为淡黄色,叶脉仍为绿色。严重时,几周内叶片上便出现褐色斑点,早期落叶。
引起大豆缺素症的原因较复杂,上述特征可作为诊断缺素症的标志,但仍需深入研究缺素原因,通过分析土壤和植物体的营养状况,才能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通过农业栽培措施,改善土壤的理化状况,加强田间管理等均能减少缺素症的发生。亦可通过向土壤内施入或根外喷洒的方法补充所缺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