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师对待幼儿求助行为的策略

2013-04-29戴燕芳

新课程·小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幼儿教师

戴燕芳

摘 要:针对教师在处理幼儿求助行为的策略进行研究,用文献综述法,并辅以相关案例说明与呈现,分析幼儿倾向于向教师发起求助行为的原因,归纳出科学对求助行为的回应策略,此项研究旨在为一线的幼儿教师提供一些帮助和启示。

关键词:教师;幼儿;求助行为

一、问题的提出

中班晨间活动时,余洋最后一个入园,他走到老师面前小声地说:“老师,我玩什么呀?”吴老师看了他一眼,随口道:“去玩没有小朋友玩的玩具。”余洋向活动场地站了一会儿,又回头看看吴老师,犹豫地拿起了毽子。

案例中余洋没有及时到园,错过了教师对晨间活动的分配,又找不到想玩的玩具,只能向教师发起求助。在幼儿园这一特殊的场所——群集了性格、生活、学习能力不同的幼儿,于是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求助”行为。求助行为是一种解决困境的策略,它包含着求助者对自我困境的觉察、对求助对象的选取、还包含着求助者对求助结果的判断。当幼儿对教师发起求助时,教师应该如何处理呢?

二、教师对待幼儿的求助行为的策略

1.与幼儿保持适度的疏离关系,关爱每一名幼儿

教师应关爱幼儿,对他们既要有爱心,又应与儿童维持适度的距离。当教师与儿童维持过度亲密关系,容易陷入“感情衰竭”的困境;如果教师与幼儿关系太密切,则会对个别幼儿产生特殊的情感导致教育的不公平。因此,教师在平时要跟幼儿保持适度的距离,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位幼儿,不偏爱其中一位。

2.让幼儿正确认识求助行为

因为幼儿年龄小,对求助行为的认识不够,遇到困难就找教师。我们应该从小班开始,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逐渐让幼儿正确认识求助行为,减少不必要的求助行为,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3.鼓励同伴互助,促进社会性发展

在一个班级里,教师与幼儿的比例总是一比若干。教师要多鼓励幼儿向同伴求助,同时,在某些突发事件中,可能教师距离现场较远,而向同伴求助能尽快地帮助自己脱离困境。鼓励幼儿向同伴求助,也能促进幼儿之间的互相帮助,让幼儿从小养成助人为乐的好习惯,同时也能体验到集体的温暖。

4.尊重个体差异,给予指导性帮助,避免代劳

每一名幼儿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幼儿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在充分了解本班幼儿的基础上,对于不同幼儿发起的求助行为,应给予不同的帮助。但部分幼儿已经习惯于向教师或同伴求助。这时,教师要避免代劳或过多地指导,尝试提供“点到为止”的意见。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问题,不仅能获得能力上的提升,也能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参考文献:

[1]魏蕾.幼儿同伴求助行为.硕士论文[N].南京师范大学,2005.

[2]陈帼眉,姜勇.幼儿教育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刘晶波.社会学视野下的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2.

[5]侯春在.儿童心理成长理论:成长论视野中的儿童社会化[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枫逸幼儿园)

编辑 王培培

猜你喜欢

幼儿教师
从“要遵守”到“我来管”——大班幼儿的自我管理初探
最美教师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大山里的教师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教师如何说课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师赞
让幼儿的每一天充满阳光——论幼儿自信心的建立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