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速度吞噬我们的世界和心灵
2013-04-29本杰明·布林克
本杰明·布林克
“即时满足”的信息需求
早在1895年,弗洛伊德就阐述过关于快乐的理论:人类的心灵总是在寻求快乐,躲避痛苦。我猜弗洛伊德未曾料想,一百多年后,一个摄影记者把他的快乐理论和新闻报道联系在一起,还写了一篇专栏。
在弗洛伊德所提到的基本冲动、需求和欲望中,人们从新闻和信息中获得的“即时满足”究竟属于哪一类呢?让我们好好观察现实的世界吧!当你走到任何一个公共汽车站的时候,你会看见大多数人都在低着头玩手机—在超市排队结账时,在教室,电影院,餐桌旁,甚至睡觉前,很多人可能都是这样的状态。美国许多州都已立法严禁驾驶员一边开车一边接听电话,但是也改变不了什么。
整个社会似乎都沉迷于“看看此刻正在发生什么”—短信,脸书(Facebook), 推特(Twitter), Tumbler(轻博客), Vine(地理定位应用)和Instagram(图片分享应用)……这些社交网络大大提高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人们通过各种各样的网络渠道,随时随地获取最新的信息。
我女儿和她的朋友们聚会时,无论是在家、商场还是饭馆,总是很少交谈,很多时候就是各玩各的手机。
在当今美国,利用移动通讯设备发布、更新和接收即时消息已经成为了一种媒介环境。为了“即时满足”受众的需求,新闻媒体必须及时并且持续地发布信息。
失去优势的深度报道
从2013年10月份开始,我报社每周将会只有4天送报入户。虽然一周仍然有7天发行,但其余3天只在街上售卖。这情况让我认识到,当代的纸媒就好比是恐龙,终将走向灭绝。因为纸媒传播的新闻总不那么新鲜,而人们越来越热衷于快速浏览标题。在“即时满足”之社会背景下,我们消费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多的新闻信息。但是令人感到可笑,不解,讽刺而又悲伤的是:我们竟然因此变得越来越闭塞和无知,我们越来越难以理解复杂的现状,越来越不能理解我们的政府和官员。我们太沉溺于弗洛伊德所定义的“快乐”之中,反而遗失了所谓的“痛苦”。
按照弗洛伊德的解释,痛苦即是延迟的满足。用读报这件事来举例子,阅读一篇巴掌大的文章较之只需溜一眼标题就可了解的确是一种“痛苦”。也有另一种痛苦,比如像我这样的新闻从业者,想要挖掘事件背后的故事,而不只是蜻蜓点水地报道。但是你所就职的媒体的目标却是给予受众“即时满足”,为此,我们不得不尽量避免深入报道。
听说,报社不久之后都将给摄影师配备迷你iPad,以便随时随地传送照片,摄影师也用不着再背着手提电脑到处跑了。快速而即时地播发新闻,成为当今新闻从业者的首要任务。
不要让速度吞噬真相
为了满足受众的信息需求,最重要的首先是了解他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互联网崛起、广告收益流失,传统新闻媒体一直在寻找更好的盈利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读者的真实需求。今年6月20日,我们报社新闻采编室裁员约50人,占总数的28%,其中包括资深的记者和摄影师。一方面读者需要更多快速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报社又不断裁员,可想而知,新闻从业者的工作难度和强度是越来越大了。
2013年4月15日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发生了一起重大新闻事件:城市马拉松赛事的终点线上发生了两次爆炸,导致264人受伤,3人身亡。当时所有媒体都匆忙搜集消息,多家媒体发布的报道并不准确。总统奥巴马对于这场灾难发表了以下言论:“在这个时代,滚动新闻、推特和博客,这些都让信息传播得更快,但有时却不一定正确。当这样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悲剧发生时,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被错误的信息误导。我们需要周密调查,严谨取证。”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慢工出细活”,时至今日,我们却不自觉地认为速度优先于质量。
作为一名摄影记者,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尽力避免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拍摄照片。虽然及时高效地发布新闻仍然是我工作的一部分,但是我会秉持着“全面搜集新闻事实”的信念,绝不能仅仅是为了不停地发布信息,就让速度吞噬我们的世界和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