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古诗文课堂的教学策略
2013-04-29吴宏伟
吴宏伟
摘 要:古诗文教学要实现课堂最优化,必须要进行大胆创新和改革。可以用“激趣─读文─明意─赏境”四步法进行教学,提升课堂效率,体现了诗文课堂清新、明快的教学风骨。
关键词:优化;古诗文课堂;策略
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小学阶段诵读古诗文,不仅能启迪孩子的心智,更能为他的诗意人生奠定基础。而要实现课堂教学最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注重教师的教法改革,探索一套推进和强化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我尝试用“激趣─读文─明意─赏境”的策略进行教学,达到了古诗文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诗文教学课堂才能情意浓浓,学生学习古诗才会趣味盎然。
比如,在《望庐山瀑布》一诗揭题时,我运用了学生最喜欢的“脑筋急转弯”。新课一开始,我在屏幕上出示“什么布切不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高涨起来。聪明的孩子猜出了是“瀑布”。教师进一步导读《瀑布》片段“……那一座珍珠的屏”,学生受到情境感染,很快进入诗文之境。
另外,精美的画面、典雅的音乐,浓郁的文化氛围,运用现代化媒体的优势,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氛围,也是传统教学无法做到的很好的激趣方式。
二、读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诗文教学同样如此。一篇诗文只有反复吟诵,才能领会其中的奥妙。其间,学生经历发现、提问、解题的过程,就可以把教师的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启迪,事半功倍。
1.吟诵与查阅相结合,触发感悟
学生在吟诵的过程中,先行查阅诗文背景资料,感悟诗文内容,以及作者的思想和诗中的哲理。学生在自查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出个性化感悟,受到诗文的情意熏陶。
2.吟诵与赏析相结合,丰富感悟
学生通过动人的画面、动情的音乐,想象、体味诗文的魅力,增进理解,滋生感悟。在欣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在诗文的选材立意、构篇布局、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评析,系统理解可以,点点滴滴也行,不拘一格,才能各抒己见。
3.吟诵与议论相结合,交流感悟
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有的是零碎片段,有的是只言片语,所以在同桌、小组之间充分议论不失为好办法。这样互相启发,激起“头脑风暴”,不仅会促进理解,而且会触发许多感悟。
4.吟诵与运用相结合,深化感悟
首先,古典诗文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把在生活中体验到的感受用诗文进行表达,能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感悟,赏景吟诗、观物吟诗、叙事吟诗均可。其次,诗文运用于习作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而且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因为在习作中用上古诗句,会赋予新的感受,从而使学生从更新、更广的角度理解诗文,感悟诗文,萌生出个性化的感悟。如何引导吟诵,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熟读成诵法
诗歌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所谓“美读得其法”,教学可分为三步进行:①确定基调。②分辨重音,掌握顿挫,读出节奏。③让学生在练习中循序渐进,掌握方法,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培养语感,受到情感的熏陶。
(2)创设情境法
诗文不是无情物。吟诵欢快的诗文,可配上一曲活泼的音乐;吟诵离别的诗文,可播放低沉的调子;赞颂风光的诗文,配以情景画面等。创设情境来吟诵,学生喜闻乐见,在特定的情境氛围中,学生对诗意的感悟更加深刻,加深了对诗文的记忆。
(3)分类吟诵法
根据诗的内容或者时令分类吟诵,也是可行的。根据内容,可以分为写景、叙事、抒情等等,根据内容分类吟诵,背得多,记得牢。根据时令分类,能促使学生从时间角度把握线索,从而记忆流畅,极好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综合吟诵法
这是融合多种形式的吟诵方法。分组赛,限时赛、师生齐诵、诗文接龙等等,多种形式综合起来,灵活而富有变化,给学生带来了无穷的乐趣。通过巧妙引导,学生储存丰富的语言养料,实现量的积累。
三、明意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言素养,发展学生的思维。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古诗词句凝练,跳跃度大,写法夸张形象。因此,教学古诗时,首先要使词语表象化,即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形成丰富的画面。准确把握诗文情感,仅仅拘泥课文内容是不够的,必须对诗人的人生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等相关知识有一定了解,才能与诗人心灵产生共鸣,而明诗意是一个把精炼的诗句转化为现代汉语的过程。好处就是对学生进行思维的训练,逐一理解字词以后,通过串连通释,从而能整体把握、深刻理解。
四、赏境
意境是由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象融合而成的,而作为主观的“意”又往往蕴含在客观的“境”中。因此,古诗教学中,只有教师引导学生入其“境”,才能使学生悟其“神”、会其“意”,真正感悟到古诗的意境美。叶圣陶先生曾说:“诗歌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抓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也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古诗的教学,要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领略诗人心魄,领会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学习《赠汪伦》时,笔者借助多媒体,引导学生渐入佳境,和汪伦一起踏足而歌来送别李白,体会这种特殊的送别方式,“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分享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学习经典诗文是关系到孩子一辈子的大事。我们教师只有不遗余力,巧施奇招,才能将经典传承、发扬,让祖国的下一代在经典的滋润下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1]周一贯.小学语文教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11.
[2]皮连生.教育心理学[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08.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戴溪小学)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