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其自然 抓住关键
2013-04-29杨明珍
杨明珍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幼儿教育。这本来是个好现象,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或存在急功近利的心态等,使得幼儿教育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导致对孩子的教育进入了误区。应该怎样科学地、合理地对幼儿进行教育是值得我们深思、探讨的问题。在这里,我就幼儿教育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端正心态,顺其自然
虽然幼儿期是儿童身心发展最为迅速的阶段,但促其发展是有条件的。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认为,决定幼儿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有两个:一个是成熟,一个是学习。在两者中,他更强调成熟的作用。他认为,幼儿心理发展是幼儿行为和心理形成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顺序与成熟的关系较大。他做了一个很著名的实验——双生子爬梯训练。在这个实验中,其中一个双生子A从48周起每天做10分钟的爬梯训练,连续六周,在此期间,另一个双生子B从第53周才开始,每次也是10分钟的爬梯训练。两周后,B即达到了A六周训练的爬梯能力。由此,格塞尔得出的结论是: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有机体的成熟准备状态,在达到必要的成熟状态之前,任何使儿童学习的努力都是徒劳的。我们在让孩子学习之前想到过这些吗?
目前,社会上有一种思想倾向认为:教育越超前越好。教育中出现了任意超越幼儿学习能力的现象。如,让幼儿学拼音、写汉字;一个小小班的孩子,连走路都走不稳,家长要求给孩子报舞蹈班……有这些想法和做法的人都有这样一个心态: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希望孩子将来入学以后学习起点比同龄孩子高,在竞争中占优势。这样做会有优势吗?即使有,也只是一时的现象,很难保持下去。有这样一个研究很能说明问题:美国北卡罗米纳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0个幼儿分成两组。一组按照正常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养。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并一直追踪研究下去。他们发现,开始几年中,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的智商平均高出15点,但是这种优势在进入小学四年级后逐渐丧失了,而接受顺其自然进行教养的幼儿通常都赶上来了,甚至超过了他们。这不由得使我想起,小学老师为什么会说小学生在小学阶段由两次坎,一次是三年级,一次是五年级,在这两次坎上,有一大批成绩优秀的学生会掉队,其中道理,不言自明。
二、善于观察,抓住关键
超前教育,催早熟教育不对,放慢速度的教育,或放任自流亦不对。正确的教育只有一种。那就是“适度教育”——即是尊重幼儿成长的自然速度的教育。它是幼儿成长的必要条件,错过了关键期,亦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期(实际上是学习的最敏感、最易成功的时期),孩子各种技能的获得或行为的学习就困难多了,往往事倍功半,甚至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如,一岁半是幼儿学习口语的最佳时期,若错过了,再学习就比较困难了,有的甚至造成终身遗憾。“狼孩”的事例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
作为教育者,我们既要有足够的责任心和爱心,还一定要有科学的知识和态度。要知道,我们培养的是一个人,一个应该成长为快乐、幸福的社会人,而不是装知识的容器。我们应充分了解和尊重孩子的发展,关注孩子的言行,多与孩子沟通,发现孩子的特长和需求,清楚孩子的长处和短处。这样才能恰到好处地挖掘孩子的潜能,才能使我们的教育有的放矢,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言传身教,有机渗透
“教会幼儿1+1=2,并不是幼儿教育的本质”。谁跟幼儿在一起,用什么方法与幼儿互动,这才是幼儿教育的关键。经常跟幼儿在一起的人,他既是幼儿教育的教材,也是幼儿最需要的伙伴,这个因素很重要,忽视了这个本质因素,任何人为的教育对幼儿来说都像“油水关系”一样,很难融为一体。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因为孩子无法选择,他只能接受,哪怕他是个天才,也只能接受成人给他的安排。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小时候让谁带,他的言行举止就像谁,时间长了,不仅长得像,连表情也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幼儿对一切零距离接触带来的信息全盘接收,这些因素给幼儿的影响极大,说到底,幼儿的思维并不是大人“1+1=2”刻意教出来的,是他对环境做出的反应。所以,对幼儿的教育,有钱没钱不是决定因素,有心无心,是否悟出真谛才是关键。幼儿的学习,不像小学生学习,有固定的教材、时间。教师也存在很大差异,具有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机性的特点,这就要求教师自身有较高的素养,结合日常生活,利用游戏将教育内容有机渗透,用自己的言行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幼儿,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对幼儿的要求也就不会过分强求或漠视了。要让幼儿结出“善果”来,我们需“导其根器”,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满足他们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阶段的相应需要,抓住关键,精心培育。这样,到了应当开花结果的时候,自然会大有收获的。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南灵幼儿园)
编辑 董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