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余韵悠长
2013-04-29杨希春
杨希春
摘 要: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的大变革对传统语文应试教学模式的冲击,语文教学的目光又开始聚焦于诵读。诵读应从小开始,从适合的诵读校本课程开始。构建适当的诵读校本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和实际的。从小学语文教学中诵读教程出发,也谈诵读校本教程的开发和实践。
关键词:诵读;校本课程;语文教学
一、诵读校本课程的意义
《周礼注疏》中提到“以乐语教国子:兴、道、讽、诵、言、语”。由此可见,在西周,诵读已经被广泛地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了。孔子说:“诵诗三百。”孟子说:“颂其诗,读其书。”荀子也云:“小不讽诵,壮不议论,虽可未成也。”诸子百家对于诵读的重视显而易见。至清末,“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这样的句子更是家喻户晓。诵读是我国古代形成的一种教学模式,它在华夏大地沿用了几千年,是古人教学实践经验的结晶,是古代教学规律的反映和体现。如今,随着社会文化发展、句式简化、语法舒畅,诵读开始渐渐在教学中淡化了。然而随着近年来现代社会的变革,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饱受冲击,富有经验的教师又开始将目光聚焦于诵读,诵读的现时意义又开始凸显出来,而校本课程的推广再次被重视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考试只进行单一的笔试,不考查口语表达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眼睛只盯住考试分数和考点训练,课堂成了教师讲解考点和训练考点的场地,甚至连早读时间的常规朗读也变成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于是现在的语文课功利性太强,形成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与学。但是语文的学习本身离不开诵读,因为没有读的表达,就无法感受语言的美和情感的真。朗读可以自然而然的把文字的美,情感的真表达出来,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促进语文学习的良性发展。而朗读课堂的活动性和实践性也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它的实践,反过来也能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学生掌握详尽庞杂的语文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但是在争分夺秒的填鸭式课堂教学中融入诵读也是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手段。使学校课程具有更强的主动变革的机制和能力。所以结合近年来的新课程标准,一套与现行小学语文教材相结合的诵读校本教程体系的建立是迫在眉睫的,同时这也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积极实践。
二、开发校本课程体系的方法
1.课程目标
(1)通过全面开展诵读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学习国学经典作品的兴趣。
(2)让优秀的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的生活,形成国学的良好氛围,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综合能力和内化人格。
(3)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建立新的教育模式、探索新的育人途径。
(4)通过校本课程开发的一系列活动,促进师生交流,提升了教师自身文化与专业素养。
2.课程内容
(1)集中全校的资源,构建学生自起始年级至毕业时一个循环中的朗读学习模式。选择朗读材料,编著、录制高中生朗读经典示范文选,进行朗读学习的尝试,摸索朗读学习的成功经验与课例,以期推广该课程理念与模式。
(2)设计多元的教学活动,通过竞赛、分享、成果展示、态度检视等方式,培养学生自我学习与反省能力。如,朗读与学生的“朗读”“感悟”“赏析”“评价”等主体活动紧密相连,朗读也不应附属于这些活动形式,而应融合于这些活动之中,形成以朗读来带动语文学习的局面。
(3)结合语文课堂教学,开发课余时间,推荐优秀经典的课外读物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热爱语文的兴趣。
(4)构建一个学段里的朗读学习实践的有效激励、评价模式。
3.课程原则
(1)学以致用、始于点滴。要注重逐步完整地引导学生走向运用,并且长期有规划的坚持,才能使国学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
(2)注重现实意义,与实际活动结合。通过丰富多样的活动,让学生真正切实地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3)精选优化,取其精华。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更要适应具体每个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一概而论,因材施教。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校本课程中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活动代替了学习的强制性,同时,校本课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有了实践和应用语言的更多场合和时机,为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还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语文校本课程还为因材施教提供了空间。通过自主感悟、自主理解、自主评价、自我提高,让广大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实践活动,学有所长,术业专攻。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断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
校本课程的建立,丰富、发展和完善了课程政策、课程理论和课程实践,有助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有助于构建“诵读—感悟—赏析—评价”的立体学习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狭小的天地,语文能力也就相应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也就随之提高了,同时校本课程的构建也促进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傅建明.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发展研究,2002(05).
[2]胡永福.优化语文教学促进学生发展[J].甘肃教育,2011(13).
[3]赵冬梅.论语文课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现代教育,2011(Z1).
(作者单位 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刘桥中心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