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2013-04-29黄冰华
黄冰华
摘 要: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总是“想说爱你不容易”的感觉,文言文有那么多字词要积累,有那么多古代文化风俗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很难保持,因此,语文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经常有黔驴技穷之感。要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课堂效率,别无他法,就是一个“读”字,唯有多读才能让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文言世界。
关键词:读;文言文;教学;方法
本文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指口头上的朗读,更是指心口合一的品读美读。口头上的朗读只能帮助学生了解字词表面的意思,而要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一定要指导学生细细品味,课堂上如果能把二者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就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文言文的
魅力。
一、在诵读中增强语感
文言文朗读教学是培养语感、进行语感训练、提高表达能力最有效的途径。如,《师说》中有不少反问句、感叹句,这些都是指导学生诵读的好例子。第一段“孰能无惑?”一句是反问,告诉学生读的时候要把声调提高,读出反问的意味来。第二段开头是三个感叹句,我先让一学生读了一遍,他读得平淡无奇,接着就让学生体会这三句话的情感,第一句是“嗟乎!”包含着作者对社会现状的感慨,要读出感慨之味,必须要拉长音;第二句是“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重点在“不传”“久”字上,读的时候这两个词语必须重读;第三句是“欲人之无惑也难矣”,重点是“难”字,也要重读,而且二三句的情感是递进式的,声调要一个高过一个,这样再让学生读,他们在诵读中增强了文言语感,提高了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入乎其内”,如入无人之境地诵读,学会摇头晃脑地尽情朗读,读出文言文的抑扬顿挫,读出文言文的原汁原味。
二、在品读中把握感情
文言文的语言很讲究语气、语调、语势、语感,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因此对文言作品必须通过朗读将无声的语言变成有感情的音响,使它充满活力,跳跃着生命,从而使学生从内容、感情、特色全面地体会作品。
在教学《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发现其中一个有趣的问题: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秦王不肯击缶。”
这句话值得玩味,开始相如为何“却立”,渑池的时候为何“前进”,仔细揣摩后,相如的智勇跃然纸上,一退一进,那种不畏死亡的精神,值得钦佩。同样廉颇的言辞也是值得玩味的: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品读之时会发现廉颇说话时最大的特点就是“我”用得多,而蔺相如是不用的,廉颇为何要说“我”呢?“我”跟“吾”从听觉上来说,“我”显得粗狂些,更有自我的意味,廉颇的“我”正是炫耀自己战功赫赫目空一切的表现,那么廉颇的骨子里流露出来的精神则
不言而喻了,因此,在这一段话的朗读中要重读几个“我”字,要把廉颇的那种狂妄表现出来,如此方能理解人物的品质和情感。
文言文中,语气词比现代汉语多,文言文语气比较丰富,学生常常把握不准,揣摩不透,所以,教师要作示范朗读,并让学生
模仿。
再如,《寡人之于国也》一开始梁惠王说的那句“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看似普通其实大有文章,“焉”“耳”“矣”三个语气词的意思是一样的,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了”,既然是一样的意思,为什么要连用三个语气词呢?只用一个或者两个行不行?让学生去掉前面两个,改为“尽心矣”读一读,学生会发现这几个语气词连用的妙处,此处三个语气词“焉、耳、矣”的连用形象地表现了梁惠王说这话时的高度自负,他以为自己对国家对百姓已经尽到了责任,有些洋洋自得才会这么说,如果只用一个语气词则语气太过平淡,不足以表现梁惠王的自负,由此可见,文言虚词的表现力不容忽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抓住这样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让学生多读多品,文言文的韵味就出来了,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三、在美读中体验文韵
文言文的音韵美、节奏美需要借助美读得以体现,一些古典散文简直就是语言的仓库,佳词美句成语特多,认真诵读受益匪浅。所谓“美读”就是结合自己的审美体验,在诵读中寻找课文的美点,再以声情并茂的诵读展现出来。学生只有将自己的情绪情感体验带入文本,在诵读中与作者的情思碰撞融合,才能于读中会意,于读中悟情,也才能声情并茂地读出文本之美。在教学《阿房宫赋》一文时,就我采用了美读的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赋文的韵味,文中二三两段集中运用了铺叙渲染的手法,为了帮助学生熟读成诵,笔者采用了男女生接力朗读的形式,例如,男生读上句“明星荧荧”,女生接下句“开妆镜也”,就好像古人的对对子那样,教师一边点拨上下句内容之间的联系,学生一边你来我往地接力朗读,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既了解了赋这种文体的特点,又达到了背诵的目的,可谓一举两得。
总之,教师应在课堂中挖掘文言文的语言美点,指导学生反复吟咏方能使文言文教学的“文”和“言”并举,方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文言阅读能力。
古人云:“松声、涧声、琴声、鹤声……皆声之至清者,而读书声为最。”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只有对课文反复朗读品味,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才能培养语感,提高表达能力,才能使学生体会课文的内容和情感。
(作者单位 福建省龙岩市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