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奶源关才是振兴乳业的根本
2013-04-29
药店卖奶粉,乍一听很新鲜,细想来不靠谱,独家垄断更荒唐。
小小奶粉,成了国人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妈妈们担心,政府主管部门闹心,几近无计可施。今年6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等九部委好不容易想出一个新招——借鉴德、法经验,婴幼儿配方乳粉试行药店销售,消费者却不领情,讥之为拾人牙慧、头痛医脚、换汤不换药、治标不治本。
此说不无道理。
新规出台,旨在解决中国乳业当前面临的突出质量安全问题。那么,乳业质量安全问题到底出在哪个环节?从理论上来说,生产、流通、消费三个环节都有出事的可能;但从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来看,问题最突出的当是奶源质量,其次是生产加工环节。政府的工作重点理应放在原材料及其生产加工上,而食药总局独家统管食品以后祭出的第一记重拳却偏偏砸向流通环节,的确让人匪夷所思。
不可否认,奶粉进药店新规制定的初衷是积极的,对加强乳品质量管理也能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销售环节的严控毕竟隔了一层,对生产环节质量提升的反作用力其实不太大。消费者真正关心的是奶粉本身的质量安全,至于是从超市、专卖店、网店还是从药店购买并不特别在意。星星还是那颗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仅仅换个角度观察,星星和月亮永远变不成太阳。如果奶粉还是那个奶粉,质量还是那个质量,换个销售场所又有何补?更何况,药店也不是保险箱,不少假药、劣质药,正是从正规药店流出。
近期,新西兰奶粉问题频出又加速了这条新规的推进步伐。商务部下属的中国国际贸易学会国际品牌管理中心日前召开“奶粉进药店座谈会”,宣布从今年10月份到春节,将完成北京和江苏试点,其中北京将有20家药店设奶粉专柜;明年春节过后,在试点的基础上,选择100个消费能力强的城市扩大试点,完成1万家店的投放;到2015年,再投放1万家,扩大到400个城市。耐人寻味的是,进入药店的奶粉由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统一采购、配送,并采用自动售货机作为终端。
此消息一出,立即遭到业界的强烈反对。明眼人指出,进入药店的奶粉由国际品牌管理中心独家统揽,名义上是为了保证所售奶粉的安全,其实是为了控制进货渠道,禁止药店自营奶粉,涉嫌打着奶粉进药店的幌子从事垄断经营,通过提高婴幼儿配方乳粉流通许可标准,将大部分商场、超市、食品店和网络商家排挤出奶粉销售市场,以后奶粉将会卖得更贵。
再好的经也怕歪嘴和尚念。奶粉销售本是市场行为,这条不太成熟的新规有可能为其戴上行政许可的嚼子,更有可能成为某种势力行政垄断的护身符。奶粉进药店并由独家专营,不仅无助中国乳业中兴,还有可能加剧中国乳业的危机。
把好奶源关才是振兴中国乳业的根本。从源头上控制质量,关键在推进奶业转型升级,转变长期以来以户为主的分散经营方式。过去中国奶牛大约60%都分散在个人手里, 加强整顿后个人牛群仍占40%,规模化养殖仅占30%,小区养殖占30%。用大型奶牛饲养场代替中小规模养殖散户,统一管理,统一供料,统一防疫,统一挤奶、统一销售,能够规范和提升奶牛养殖水平,确保原料奶的质量安全。农业部提出,每年投入3亿元让奶牛在源头吃好草、产好奶,但愿这笔钱能用在规模经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