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及对策
2013-04-29冯慧
冯慧
在我们的身边,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还嗷嗷待哺时,父母就远离家乡,到遥远的城市里谋生糊口。除了逢年过节,他们很少有机会和父母碰上一面,甚至有少数孩子盼星星盼月亮,盼到最后父母因种种原因还是没回家过年。当别的孩子都在享受花样年华的时候,他们却被留在乡下,像荒草一样孤独地生长。人们给这群孩子起了一个酸楚的名字: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现状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它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农村,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17周岁及以下的未成年人。
全国妇联研究课题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抽样数据推断,全国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未成年人中,留守未成年人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未成年人中就有一个多留守未成年人。
在全部农村留守未成年人中,学龄前(0-5周岁)、小学学龄(6-11周岁)、初中学龄(12-14周岁)和大龄(15-17周岁)四个年龄组占总体的比例分别为27.05%、34.85%、20.84%和17.27%。其中0-5周岁集中分布在中西部,四川、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贵州、广东,这7个人口流出大省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和占全国学龄前留守未成年人总数的65.97%。如枞阳县老洲中心学校调查显示:目前老洲镇现有小学生4500多名,留守儿童却有3000多名,占学生总数的70%左右。我所从教的同乐小学由于地处落后贫困地区,大部分父母靠外出打工为生,据2012年9月在校学生统计中,全校学生数共184人,留守儿童就有135人,其中父母双方都不在家的有112人(随祖父母生活的有88人,随其他亲戚生活的有24人),而父母一方在家的只有23人。
二、正确认识留守儿童
1. 留守儿童的学习。一方面,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村中小学班上前10名学生中,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有的班甚至前10名全是留守儿童。有些留守孩子的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也就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勤奋学习,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调查显示,在学习兴趣方面,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别,都认为学习很重要;在上学纪律方面,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好,这与留守未成年人寄宿在学校有关;在学习动机上,留守未成年人的回答更多显示出乐观向上的心态;在受教育状况上,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基本能得到保障,受教育状况好于农村其他儿童。各个年龄组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都高于全部农村未成年人的在校比例。
另一方面,大部分祖辈监护人往往对“留守儿童”要求不严,或缺乏文化知识,无法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监督。父母在家检查作业、参加家长会等对孩子最基本的学习监督职责都无人担当,对留守未成年人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去年我任教的班级中有个学生,课下到处都是他活泼的身影,但他却对学习提不起一点兴趣,隔三差五地有学生向我报告,说他作业没有完成。我一次又一次地找他谈话,可他没有丝毫改变。后来通过家访,我才知道他的父母到江苏打工去了,奶奶早就过逝了,跟着爷爷一起生活。这个小小的孩子在每个放学后本应轻松、自在的时间里,都在默默地帮着自己相依相伴的爷爷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的离开、爷爷生活的劳累,都使他无法更多地享受到童年生活的快乐。也许在他刚刚提笔写字的时候,没有人能呆在他的身边陪伴着他,告诉他应该怎样把字写好;也许在他遇到难题时,不愿向老师、同学请教时,没有人能主动来帮助他;也许……
2. 留守儿童的人际交往。调查发现,在与同伴交往中,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没有差异,有好朋友的留守未成年人为91.6%,非留守未成年人为92.1%。
3. 留守儿童的家庭关系。调查也发现,绝大多数留守未成年都希望家庭幸福温暖,都认为生活很美好,对生活充满希望。留守未成年人和非留守未成年人都有“好好学习回报父母”的感恩心态,而对这一选项回答“非常同意”的留守未成年人比非留守未成年人比例较高。研究分析认为这与父母外出,孩子较早体验世事艰难,更早有自尊自强的意识有关。在临近学期末的时候,我做了一个调查——我最大的愿望。有60.77%的孩子希望获得父母陪伴,家人团圆;希望学习好、考高分、上大学的占11.39%;涉及人生规划和理想的占11.39%;希望能孝顺父母,家人健康幸福的占8.86%;希望获得玩具和娱乐的占5.06%;其它占2.53%。这些数据让我震撼,也让人深省,这群留守儿童是多么渴望获得关爱,他们就像沙漠中的一株小草,亟需爱的供养。同时也令我们欣慰,他们小小年龄却早已学会了人生的规划,懂得了关心和孝顺,树立了努力学习不断拼搏的意识。
三、留守儿童面临的突出问题
1. 亲子分离、亲情缺失。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亲情缺失本身就是对儿童正常情感需求的剥夺和伤害。调查显示,非常同意“我经常感到孤独”的留守未成年人有10.5%,非留守未成年人为7.5%。心理学家发现,儿童的亲和与包容需要与他们和双亲的交往有关。如果儿童与双亲交往少,以后会出现低社会行为,表现为倾向内部言语,与他人保持距离,不愿参加群体活动等。如果儿童对双亲过分依赖,则会形成高社会行为,表现为总是寻求与他人接触,表现出忙乱,要求别人给予注意。如果儿童与父母适宜地沟通、融合,会形成理想的社会行为,无论群居或独处都会有满足感,并能根据情境选择自己的行为方式,人际关系较好。这样看来,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由于与双亲的分离,容易产生低社会行为。
2. 安全感降低。有21.3%的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受人欺负,79.7%的认为没有受人欺负;而非留守未成年人认为常被欺负的为16%,没有的为84%。由此可见,父母外出,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使留守未成年人的安全受到影响。
3. 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受到影响。一方面,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在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并直接导致“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另一方面,隔代监护的祖父母文化水平低,溺爱娇惯的教养方式也对留守孩子的人格和道德素养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我们班上就有这么一位学生,他今年才十岁,虽然个头不小胖呼呼的,但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连自己的大名都不会写,撒起谎来却可以让老师为他的不幸而泪流满面。原来,他小时候父母就外出打工,留其在外祖父家中,外祖父对他的溺爱造成他的个性自由散漫、毫无拘束,写不写作业根本没关系,只要宝贝外孙胖乎乎的就好。外祖父母对他灌输的一些不正确思想,导致他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爱撒谎。
四、留守儿童的教育对策
首先,重视家庭教育。作为留守儿童的家长,不能只想着挣钱留给孩子,而忽略了一个致关重要的问题,那就是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自己的父母,孩子毕竟还是孩子,他们的自制能力差,他们还要在父母面前撒娇。希望你们能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总之,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哪怕爸爸妈妈只有一个在家,孩子都会很开心的。
其次,加强学校教育。希望政府及教育部门加强对农村中小学师资、教学设备的投入,开齐开足课程。教师经常培训和学习,提高教学、管理技能和师德水平,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对留守儿童要做到有的放矢,努力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学校要积极建好“留守儿童之家”,设立留守儿童亲情电话,建立亲情网络,做到定期让留守儿童与自己常年在外的父母通一个电话,来一次视频通话。
最后,提高社会关注。留守儿童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中特有的问题,那么为什么会有留守儿童的出现呢?有一点原因很清晰,就是没有足够的岗位满足村名就业的需求,这就需要各级政府从农民的利益出发,想老百姓之所想,为老百姓做他们想做又做不了的事。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应该有让子女与外出打工父母同住的户籍制度。加快入学制度的改革,切实解决留守未成年人在城镇入学难、入学贵的问题。办好留守未成年人的寄宿学校,留守儿童年龄增大后同伴关系越来越重要,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亲情的缺失。不断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孩子补充精神食粮。
一切为了孩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责任,离不开教育部门,离不开家长,离不开全社会的关爱。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深处都在渴望着理解和关爱。心理关注、情感关注的缺失意味着什么?爱,才是最好的弥补。“爱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是一首飘扬在夜空里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爱是一场撒落在久旱土地上的甘霖,使心灵枯萎的人感到情感的滋润。”就让我们走近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心灵深处,还他们五彩斑斓的童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