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超越
2013-04-29郭彩萍刘伟文
郭彩萍 刘伟文
【摘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而现在大学生面临理想信念缺失、目标不清晰等问题,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又存在过于强调社会奉献,忽视学生自身需求、忽视学生情感体验等问题,本文认为提高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需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多参加社会实践、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教育
一、高校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实现大学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自我价值的追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唯有以理想信念为航标,才能激励自我不断前进。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得到社会的认可本身就是人们归属和爱的需要。大学生肩负着深刻的历史使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只有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才能自愿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在社会主义遭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仍然坚信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不悲观失望,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学习提高。
(二)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高校教育的实效性
很多学生完成高考梦想进入大学后,突然失去了目标和方向,当理想照进现实,变得茫然不知所措,他们对学习的内容缺乏认同感,不知学为何用,大学普遍存在填鸭式的教学困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够高,创造性难以激发。理想作为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有强大的目标激励作用,有了理想的指引,才会促使大学生为完善自我、振兴中华而认真学习、快乐生活,激发他们关注国计民生,增强自身本领,培养兴趣爱好,努力协调工作和生活的关系,提升生命品质。
(三)高校实行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必然要求
经济全球化带来世界范围内不同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一些发达国家利用其强势地位,不遗余力地进行文化扩张和文化渗透,在全世界倾销其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他们以年轻一代为重点影响对象,利用网络等科技手段从思想上侵蚀年轻人。缺乏经验和辨别力的年轻人在众多价值选择中容易迷失自我,因此,需要发挥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增强其鉴别力,使学生在多元价值选择中不致迷失方向。
二、高校理想信念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理念上过于强调发挥社会价值,忽视学生自身需要的满足
现行高校的理想信念教育,过于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认为谈个人利益就是利己主义,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高层次需要建立在低层次需要满足的基础上,只有衣食住行等个人安全需要得以满足,才会产生自我实现等高级需要。因此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物质利益,在进行社会价值教育的同时,注重学生个体价值,尊重学生个人诉求,沁入爱心,服务学生,帮助学生解决其实际困难和思想困惑,在完善自我的同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发展,在为社会的贡献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教育内容多停留在理论灌输上,学生缺少相应的情感体验
要实现理想信念由“信”到“爱”的转变,就要求教育不仅要进头脑,还要进心灵,现代大学生追求个性,向往自由,单纯的理论灌输会引起学生的抵触。而目前的唯理智教育重理性知识的传播,轻情感体验的积累,不能满足人的各种不同的情感需要,难以激发、调节人的情绪机制。理想信念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其对主流价值的情感认同。这种体验和认同的形成根本上需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社会主义带给个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改善和满足;需要学生在社会实践中直观感受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魅力,如:通过参加敬老助老活动,体会助人之乐,将发扬爱心内化为自身需要,增加对祖国和人民的情感认同。
(三)教育方式过于单一化,缺少个性化、针对性的教育模式
不同家庭、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和成长经历,在接受理想信念教育中思想认识是有所差异的。所以,教育方式不能简单划一,要对不同群体开展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在理想信念养成过程中,每个学生面临的问题不同,应该将理想信念教育与学生自身特点、实际困难相结合,将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结合,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目前理想信念教育形式单一,层次性不强,阶段性目标混同,这严重影响了理想信念的教育效果。
三、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实效性的举措
(一)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体系、方法和途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理想信念的形成与个体心理发展过程和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是统一于人生实践过程的。对大学生而言,他们接触的主要是个人生存发展层面的一些问题,这种人生实践水平的局限,决定了其对社会价值理念层面的问题缺乏理性的思考和把握。所以,要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信仰生成的内在规律,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实践中,首先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基础内容加以重视,其次,要从对学生成长成才的关心、关怀入手,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寓教育于服务中,在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内心深处存在的问题,找准症结,真正把道理讲清楚,把是非搞明白,促使外在的道德约束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主需求。
(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环境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软环境发挥着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努力营造理想信念教育的良好氛围,优化教育环境。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建设校园文化,坚持正确的导向是前提,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保证。组织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健康高雅的文化活动,如开展讲座、参观、调查和阅读活动,举办有关人生、理想、奉献的讨论会、演讲会,寓教于乐。同时,要努力办好校报、校刊、校广播站、宣传橱窗等,使之成为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渠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感染和熏陶。
(三)从学生需求入手,引导其实现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转变
理想信念必须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和可实现性才更赋有感染力和吸引力,才能增强人们的信心。马克思曾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是同他们的利益相关”,邓小平同志也说过:"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生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
如果理想信念教育离开了学生自身利益这一客观基础,就会变成一种空洞的说教。应该把理想信念教育的立足点建立在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服务之上,为其谋利益的宗旨上。要积极引导青年认识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实现个人理想到社会理想的转变,引导其在奉献社会中实现自我。
参考文献:
[1] 黄蓉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想信念是核心[J].高校理论战线,2004,(12).
[2] 杨维.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3]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