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的艺术
2013-04-29王秦
王秦
摘 要:提问,从广义上讲是指一切有询问形式或询问功能的句子或教学内容。幼儿是通过问题进行学习的,有了问题才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虽然有问题不一定有创造,但是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幼儿的学习必须重视问题的作用。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成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何促进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断加强对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主动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师;提问;有效性
一、几个关于有效提问的含义
1.有效提问的概念
关于有效提问的概念,可能每个人心中都有不同的答案,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有意义的呢?笔者觉得有以下有几种:
●有效性提问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教师有效性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有效提问的意义要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从学生方面看,能促进其思考,激发起求知欲望,及时地反馈教学信息,提高信息交流效益,调节课堂气氛,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等。二是从教师方面看,能促进师生有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2.有效提问的意义和作用
简单地认识了一下有效提问的概念,那到底有效的提问有什么意义和作用呢?
(1)引起学习动机
提问不仅是课程的一种智力调动行为,而且是启动非智力因素的一个重要手段。提问能使幼儿集中注意力,引导学习心智,激发探讨兴趣和活动愿望。
(3)提供幼儿参与的机会
提问可以使幼儿表现自己的见解,加强与其他幼儿的沟通与交流。
(3)启发幼儿多思考
教师每提问一次,就给幼儿提供一次思考机会,从而帮助引导幼儿的思考方向。
(4)发问引起反馈作用
通过反应与回答,可以获得教师的及时反馈,增强教学效果。
二、目前幼儿园活动中提问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活动前的提问准备不充分,应变能力较弱
在备课时,有的教师由于自身对问题提出也缺乏一定的认识或思索,有时候对幼儿突如其来的回答、反问不知道怎么应对。常常忙乱之下说:老师下课再告诉你吧,你先坐下来。这样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很好地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反而使幼儿沉溺于该问题中,对最终的活动效果有所影响。
2.没有意义和效率的多提问
有的教师认为活动中就是要多多提问,因此常常一个问题接一个问题地问幼儿,在连续的问题中,幼儿积极性在变小,最后不知道怎么来回答教师的问题了。这些问题本身缺乏一定的科学联系性,层次上也不能体现问题的逐渐深入性,往往是教师随意提的问题。
3.形式提问多,启发性的问题极少
有的问题流于表面形式,只是习惯性地提问。如,有的活动中,教师会走到幼儿身边,问:你做的是什么?然后听完幼儿回答马上就离开了,事实上,教师并不关心幼儿的回答,只是作为一种习惯去提问幼儿,而幼儿在这一过程中没有体会到教师在关注他们的行为,只是作出机械回答,起不到对幼儿能力帮助和提高的作用。
4.问题的扩散性不够
好的问题就像石头投在水中,不断产生涟漪一样,问题能扩散出去,引发的面非常广。另外,好的问题还善于将幼儿的问题扩散给幼儿,将问题放大到全体。
5.敷衍幼儿的回答
当一个问题投出去后,幼儿开始动脑筋,开始回答,但是有的活动中,教师往往对幼儿回答的评价比较模糊,如,你回答得真棒!你真聪明!但是具体幼儿回答中亮点是什么,不足之处是哪里,反而不去评价指出,这样的反应往往使幼儿失去了对下面问题的兴趣,幼儿自身得不到提高,就开始没有目标方向地去回答教师的提问,影响了提问的效果,最终也影响了活动的效果。
三、有效提问的几点策略
1.改变教师提问策略,鼓励幼儿积极探索
(1)提问要兼容有序
活动中可以根据具体的目的,合理地安排问题的难易次序,一般以认知性问题在前,理解性问题次之,创造性问题最后。这样,既体现了活动中教师由浅入深的引导,又为幼儿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提供了“脚手架”。
(2)提问必须围绕教学中的关键设计
要保持幼儿思维清晰,关键要问重点。重点是幼儿应该掌握的内容,因此对重点要反复设计提出的问题,使幼儿理解和掌握重点,从而保持思维的条理性、连续性和稳定性,并为幼儿进一步解答一些相关问题奠定基础。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设问是一种较好的创造性思维活动。针对同一问题,教师应引导幼儿从多方面、多途径去思考,纵横联系所学知识,以求问题灵活解决的方法。如,小班语言活动——大树楼,教师在开始和结尾的散发性提问都围绕教学中的关键点设计,如,“有一群小动物要搬新家,你们猜猜搬到哪里去了?”“他们找什么做新家了呢?”让幼儿通过问题去思考,根据自己的想法去续编故事,解答问题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
(3)提问不仅应注意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差异
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提问,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幼儿,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难度和灵活性较大的问题要求幼儿重新组合所获得的信息来创造答案,这类问题应问能力较强的幼儿,他们经过思考回答,有助于启发全体幼儿的思维;基础及综合性的提问是为了巩固教学效果,问题的设计要考虑中等能力的幼儿,这样做可以吸引大部分幼儿的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对于能力相对弱的幼儿,要适当设计一些难度不大,经过认真思考能够回答出的问题,可以帮助这些幼儿恢复自信,提高学习兴趣。
(4)提问应引导幼儿关注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幼儿是通过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进行学习的,幼儿对客观世界的学习不是机械的、孤立的,教师在发问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了解客观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使幼儿通过比较进行学习,并使幼儿在活动中,激发相应的情感,产生源源不断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例如,小班科学活动“春天来了”中的引导:“今天我们要去外面找春天了。你们可以看一看外面有什么,闻一闻春天里的味道,摸一摸小草、小树苗!”“春天和冬天有什么不一样了,哪些东西变了呢?你发现什么了?”
2.激发幼儿问题意识,发展幼儿问题能力
(1)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在学习中,问题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师对幼儿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创设情境做起。因此,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重要内容。在新课堂中,要把教师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转变为教师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幼儿发现问题。
(2)让问题引发问题
教师的预设问题应该是一些起始性的问题,而且数量一般不能太多,所有的问题都不拟定“参考答案”,仅确定几个“关键词”。在活动过程中,如何更好地让幼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问题生成问题?那么,教师的问题质量是关键,只有那些开放性的、渗透在主题大背景中的、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的、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才有可能在幼儿之间激起千层浪,才能引发幼儿的激烈讨论。
(3)提供材料引发问题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生成并开展活动。”肯定了环境在教育中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往往对材料冠于“不说话的老师”这一美名,其意是指:教师可以将自己的教育目标与要求蕴含在环境之中,蕴含在材料之中。一名专业化水平较高的教师,就要善于将问题设计巧妙融合在材料之中,让幼儿通过材料的摆弄与操作来解决问题,获得新经验的提升,提高教师的回应能力,创设积极的师生互动。
教师面对着的是一群多变的幼儿,他们回答问题的角度也很奇特。答案随时有可能出乎成人的意料,从而生成各种不确定的问题,这时教师的即时调控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既要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又要保护幼儿的问题意识,还要引发幼儿的进一步讨论。
总之,转变幼儿学习方式,提高幼儿学习能力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愿在实践中,不断地更新教育思想,调整教育行为,更好地做到把问题引入课程,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让我们不断加强对不同教学情境中提问行为的监控和反思,优化提问行为,更好地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更有效地把握主体性教育,促进幼儿的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美]丹东尼奥.课堂提问的艺术:发展教师的有效提问技能.宋龄,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7.
(作者单位 江苏省苏州市崇道小学附属幼儿园)
编辑 韩 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