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里才能蕴育燎原之势
2013-04-29胡小琴
胡小琴
时代在变,教材在变,人的观念也在变。从我七年前踏上语文老师这个岗位开始,全国上下已经实施新新课程改革了,因而接受的全是新的教育理念。而作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的我,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却是疑惑多多、困难重重。
一、秤铊虽小压千斤
实施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变教学中教师的“填鸭式”、“独脚戏”“满堂灌”为师生、生生合作交流探究。为适应新课程,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去努力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但是教师观念上一改变,行动上一落实,学生是不是就能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了呢?事实证明并非如此,绝大部分学生学习的依赖性太重,习惯于唯教师传授是听,在他们头脑里你教我听、你授我学的传统理念已是根深蒂固。因而在学习中常常表现为只知听不知问,只知记不知想,只知读不知悟。记得在快結束《论语十则》的教学时,叫全班同学试背一遍,整个教室那是声音宏亮、节奏整齐,结果令人非常满意。可当我问一学生:“你能找出这篇课文中有哪些成语吗?”片刻过后,竟冒出一句:“老师你还没告诉我们!”。
二、秤杆离不开秤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实际上远远做不到这一点。农村初中客观上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图书室藏书甚少;学生家庭中愿意购买图书让孩子阅读的家长也为数也不多,有些家长宁愿购买练习题、参考书、作文书之类的让孩子做让孩子看,也不愿意买课外书籍。常以看课外读物会影响学习、分散注意力为由而大加禁止。学生在诸多因素的制约下,离课外书的距离越来越远,只知终日埋头于题海之中,而无法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以至于在讲授刘绍棠的《蒲柳人家》学生强烈要求老师为他们讲述整个故事情节,讲了一节课还觉不够,要我讲作者的其它作品.面对学生们那期盼的眼神,我说:“你们借阅呀?或者叫家长帮忙买一些?”没想到传出的却是同学们无奈的声音“那还不被家里骂个半死!”
三、桶里水不足——难成大气
面对新课程,广大语文教师以极大的热情地努力去接受、吸收其新思想、新理念。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却是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教师也错误地理解了新课程下的师生观,对学生的回答不辨真伪,一味地迎合学生、迁就学生,一股脑儿无原则地加以肯定、表扬,还冠之以美名:“激发学生个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教师们都明白课改的重要性,愿意接受新课程理念,但要把这种理念内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外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有段过程。
四、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一点都不假。现在教育界,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参都围绕新课程下的新课标而展开,而且《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因客观经济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中学依然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本书。多媒体教室是一备多用——既是多媒体教学教室,又是语音室。想用还得事先预约,提前修理好,要不然你正使用中会突然蹦出几字:“无信号”。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查阅资料,学生哪里去找?上图书室,书少得可怜,有!要么旧的不能再旧了,要么就是破破烂烂的;上网,担忧学生染上网瘾,那更是得不偿失,学校也明令禁止学生上网;因此布置学生去收集资料,那也是在给老师自己画饼。
五、“小二”管“大王”
实施新课程后,中考的“指挥棒”仍在指挥着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校园内依然流行着“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中考结束后,老师如坐针毡地等待县区的排名,学生胆颤心惊地等待宣判的时刻。中考分数一出,常听学校领导、社会人士议得最多的是某校08年中考升学有多少个上省重点的,有多少个上师大附中,又有多少上了二中的。09年中考不知道又会怎样……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教师们对分数哪敢怠慢,与其冒险搞课改,还不如实实在在抓应试,至今“分数”仍然横行于教师和学生中间。社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是如此,那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当然也是学习成绩,不再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了。于是学生把目光全都锁定在分数上,整日沉湎于题海之中,没有思想、没有思考。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啊!不知这样的“人才”将来发展会如何?会不会“高分低能”“眼高手低”呢?
新课程改革在农村中学遇到比较多的问题,也许还有一些新问题会出现。特别是农村初中语文课改,实施起来真是步履维艰。怎样让先进的理念也能在农村中学这块红土壤中焕发无比的生机和活力,是值得深思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