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有节奏声声慢 思有路径步步高
2013-04-29侍家京
侍家京
据调查现在的在校高中生对诗歌的兴趣平平。是现在学生的审美能力下降了,还是流传了几千年的诗歌不符合现在学生的“口味”呢?笔者认为,不是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对诗歌的情感和内涵挖掘不够,而是在挖掘的时候总是“牵”着学生走,学生总是在教师划的圈子里活动,少了点自己的感悟,少了点思想的自由驰骋。如何做才能让学生的思想插上翅膀在诗歌的国度里飞翔呢?笔者认为:朗读,是开启诗歌大门的钥匙。
在高考对考生“诗歌的阅读与理解”一项的考查中,考生的得分率不是很高。试析其缘由,有的是没有找准解读诗歌的切入点进而没有理解诗歌的内容,有的是答题思路混乱不清,更有甚者是答非所问,有的是诗歌鉴赏术语使用不当,还有的是答题不全面、不规范。笔者认为,考生得分不高的关键还是在于对诗歌的解读出现差错,可谓“一步错步步错”,最后的结局必定是满盘皆输。那么,如何在平时的诗歌教学中,让学生准确把握诗歌的内容呢?朗读,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朗读是学习语言文字,驾驭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表达思想、发表见解的重要途径。文字语言本身就有感染力,但把文字语言变为有声语言时,那感人的力量会更强烈。因为朗读语言里,除了包含文字语言的情感、理性光辉外,还包含着朗读者深刻的体味、独特的感受、熟练的技巧和声音的魅力,自然就会使听者(包括读者)动容。古人读书是讲究吟诵之道的,它要求学习古典诗歌时能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诗歌是以言简意赅为特点的,如何体悟诗歌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那就必须靠“读”。
正确地朗读,才能对文本有一个正确的理解。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姥”字,学生经常误读为lǎo。“姥mǔ”,本是老年妇女的俗称。结合课文注释可以得知传说曾有登此山者听到天姥歌谣之声,故名,给文章增添了几许浪漫主义色彩。再如“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中的“訇”字,学生很少认识这个字,不查字典的话是很难读准确的。象声词“訇”非常贴切地写出了以山石为门打开时的巨大轰鸣声,非常地形象具体。
流利地朗读,是建立在对诗歌理解的基础之上的。要想诗歌读得流利顺畅,在断句方面就必须正确。对诗歌的理解是一个渐进内化的过程,要理解,就必须在动口的时候做到“心到”。例如: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的一句“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学生在朗读时,那到底应读“看了(lē)”还是“看了(liǎo)”呢?“看了(lē)”只是强调了看吴钩的这件事情,而“看了(liǎo)”当“看过、看完”讲,含有“看了又看”之义。有学生就会反问,作者反复看吴钩的意图何在。教师可以点拨,“吴钩”是一种兵器,再引导学生尝试想象作者反复看吴钩的动作以及心理,让学生表达出来。再结合下半句“栏干拍遍”的“遍”字的分析,一位满腔热血、立志为国杀敌而又不得的壮士的形象就跃然纸上了。接下来的“无人会,登临意”更是直接抒发了作者内心的抑郁苦闷的心情。
有感情地朗读,是判断学生是否理解诗歌内涵的依据。朗读本身就是代作者表达心声。朗读训练多了,无疑会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语言流畅、表情丰富、表达到位。不同的诗歌内容和情感,就要求读者要根据实际情况,注意轻重缓急,读出情感。这对学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只有真正读出感情来了,那么诗歌的情感也就喷泄而出了。
有的学生认为,“读歌”就只要动口即可,其实不然。诵读诗歌,必须做到”口到,心到”。朗读的方式形式多样,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要随意切换。
在高中语文诗歌的朗读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以下几种有效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
教师范读,作学生的榜样。教师范读将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朗读,语气、语调、音量、节奏、声调等都会成为一种潜在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启迪心智,唤起注意,会身临其境,产生丰富的情感想象,与作品中的人、物共鸣进而用心去读,真正领略语言文字的魅力。正符合了《新课程》提倡的师生对话,生本对话。语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能用标准的普通话范读,准确传达作品的情感,模仿力强的学生就能以听助读,在模仿中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气等方面错误,掌握朗读方法,提高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力。但是,值得一提的是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对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集体观念有益,但也可能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
配乐朗读,可以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更容易感受到朗诵的内容所要表达的内涵,让学生更有兴趣;不配乐听的人要认认真真听才能明白朗诵的内容。歌曲有着优美的旋律,又有着美好的意境。配上乐曲来朗读,可以营造情境,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活跃课堂气氛,愉悦学生的心情,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进行配乐朗读时,应注意乐曲的意境、格调和旋律,它们应与课文内容相协调。欢快的乐曲应与喜剧性的内容相配,低沉的乐曲应与悲剧性的内容相配。配乐朗读的乐声不能太响,以免产生负面影响。
朗读比赛,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表现欲望。为了增强学生的古诗文的诵读兴趣,平时组织“古诗朗诵”等活动,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有个别读、齐读等多样的形式。总之,只要教师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使师生的朗读具有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呈现出作品的声音美、神韵美,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就能为语文的教与学奠定牢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