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的一种倾向:重人文而轻工具

2013-04-29刘建业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具性莲花公开课

刘建业

在一次全市性的初中语文中青年优质课大赛中,《爱莲说》一文的参赛选手在对作者周敦颐作简单介绍以导入课题,给学生们播放了课文的朗诵录音,学生朗读一遍之后,便开始了一系列的提问及解答:

1.文中哪一个字体现了作者对莲的喜爱?

2.文中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是哪些?

3.莲花与君子的品格有些什么联系?请用“读 我看出莲花具有君子 的品格”的句式来回答。

4.现代社会中的君子还可具有哪些品质?

该课还讲了托物言志、衬托等文章写法。

从总体上看,该课目标明确,围绕“独”字来设计板书,显得新颖,教学中也关注了学生的学习,注意联系现实,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但该课也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当课上到第三步,即用“读 我看出莲花具有君子 的品格”的句式来回答“莲花与君子的品格的联系”时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们不知道“濯清涟而不妖”“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亵玩”等的含义,甚而至于一些字还不会读,更难准确地说出莲的这些特点所象征的君子的品质。在此种情况下,教师要得出君子“不炫耀”“不可玩弄、不被浸染”的品格就得大费周章,并且显得也很生硬。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授课教师缺了一个环节,即文句疏通环节,也即文言翻译环节。本文虽然篇幅短小,但对刚刚接触文言不久的初一学生而言,并非没有字词句的障碍。本课反映的是目前公开课(甚至部分老师的常规课堂)上普遍出现的一种倾向——重人文而轻工具的倾向。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在弘扬语文学科人文性的今天,一些公开课的执教者不惜把课堂弄得花哨而热闹,动辄使用辩论、讨论、速读、片段写作等方式方法,以增强课堂的观赏性,并刻意打造新形式、新套路,极力张扬人文性。然而,一堂课下来,学生连字词都还不能认全,对课文也很生疏,更谈不上深入理解。这种过分忽略语文基础知识训练、忽略语文基本能力培养的语文课还是语文课吗?

用“读 我看出莲花具有君子 的品格”的句式来回答莲花与君子的品格的联系这个本来既能体现工具性又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人文性目标,由于授课者跳过了对字词句等基础知识的教学,没有足够的课文工具性内容作支撑或铺垫,使语文教学走向了“务虚”,走向了虚假的繁荣和热闹,也使语文教学失去了“语文味”,导致“荒了自家的地,耕了别人的田”。

工具性和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两大属性,两者是相辅相成的,不可机械割裂。忽略工具性,语言训练和文本理解就得不到落实,人文性的弘扬就如无根飘萍,学生也谈不上有什么持久的体验;忽略人文性,语文教学便成为没有灵魂的文字游戏,丧失了精气神,学生学起来就会感到机械、枯燥、乏味。只有将工具性、人文性和谐统一起来,我们才能创造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堂,打好学生“文化”与“精神”的底子,全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让语文教学走出高耗低效的泥潭。

猜你喜欢

工具性莲花公开课
云莲花灯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共生——核心素养下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培养
新课程对教师的新要求——兼谈语文工具性的另一面
莲花湖『变身』
莲花灯盛开“致富花”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莲花岛:清净与欢喜
从工具性和人文性角度解读《林黛玉进贾府》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