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湖书院建筑构成艺术中的造型研究

2013-04-29孙仲萍丁晓青

艺术科技 2013年9期
关键词:造型书院艺术

孙仲萍 丁晓青

课题项目:本文系上海市教委民办高校2013年青年教师科究项目

摘要:当湖书院是清代江南地区带有古典艺术之美的书院建筑,它既保留传统书院建筑的特色,又融入江南地区园林建筑的要素,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文中主要研究它的门窗、内部构架、屋顶等造型上的特征。

关键词:书院;建筑;艺术;造型

0引言

中华民族的建筑历史悠久,木结构是它的主要建筑构架。今天可借实物佐证的最早木结构房屋是西安郊区半坡村的史前建筑,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了,遗址上的木结构桩洞今天仍然清晰可见,在遗址上能清晰的想象出当时木结构的雏形。建筑根据它的功能的不同而有结构形式的千变万化。书院建筑作为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书院的设立时间是同步的,它的载体就是建筑。当湖书院位于上海嘉定孔庙明伦堂东侧,得名于有“天下第一清廉”美誉的嘉定知县陆陇其。乾隆三十年(1765),嘉定知县杜念曾钦慕因“德有余而才不足”被罢黜的康熙十四年嘉定知县陆陇其的政迹,修葺孔庙旁的应奎书院,增建讲堂,特取陆的出生地浙江平湖的别称——当湖为院名。书院前后三进,砖木结构,总的建筑面积近300平方米。当湖书院建筑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了,为上海地区唯一现存的古代书院,规模完整,保存完好。对它的研究既有理论意思,又有实际价值,尽管历代政府对它进行不断的修缮和补充,它仍是对江南明清时期建筑进行研究不可多得的實物资料。

1门、窗的造型分析

中国古代建筑的门是由槛、框、练盈、门簪等构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门不仅具有重要的实用性,同时也是地位、身份、财富、文化品格的象征。从现今保存的古建筑看,大门是建筑用材中最为考究的部分。公共建筑的门、窗要能体现出它的社会功能性,比如庙宇、宫殿、书院等,由于建筑的场所、功能等不同,在门、窗的造型和装饰内容上也不一样。例如在书院建筑中,对于门的要求相对要简朴的多,无论是材料的使用,还是在装饰上,高档、奢华好像与书院的整体建筑还有功能都不相符。当湖书院的门有7扇,分为版门、格栅门、洞门三类,现选择代表性的头门和二进的格栅门进行分析。

1.1头门的造型分析

当湖书院的头门是按清代官式大门版门的框楹做法制作,竖为框,横为栏,框栏由竖横木条构成最外两侧贴墙或柱为抱框,向内再是门框,两框间用两条腰枋连接,三个空格处再加余塞板,横向加上中下栏和抱框、门框相连,上栏与中栏间填以走马板。头门为木制双扇,每扇由数块木板拼合而成,在它的后面再加五根横向的腰串木支撑,整个头门的面积正好占去中间房屋一面墙的位置,门的二边为余塞板,余塞板的正面被余塞腰枋分为上下二部分,上半部分比下半部分略大,上下表面都为浅浮雕,但体积的凹凸正好相反,上面凹,下面凸,浮雕的边线十分工整、规则,呈团扇形,转角的曲线呈双弧形内收。余塞腰枋的制作也十分讲究,分为上中下三个面,上下二面呈现角度一致的斜坡很自然的过度到余塞板上,在斜坡底部出现边线起脚与门框相一致,中间面平整,与门框高度一样。整个造型看似简单,实则苦心经营,即符合视觉美感,又简洁、大方。它的门栏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下栏很高,有“跨栏”的含义,意指跨进书院也就跨越蒙昧鸿沟,跨进了知识的大门,下栏越高,越增加了书院的神圣感和庄严感。这与权贵者常把下栏做的很高,以示门栏难过,有将闲杂人员拒于门外是不同的;中栏和走马板的外面略加装饰,在中栏的后部为连楹,它由一根狭长的木头与中栏钉在一起,门楹的外形呈起伏的波浪形,左右二边十分对称,起伏的凹凸部分层次分明,造型或长或短,曲线的起伏或缓或急,变化丰富,从里面看,增添了门整体造型的美感,门楹中曲线的运用与门直线的造型形成强烈的对比。头门象征书院世界与世俗世界的分界。

1.2格栅门的造型分析

二进的内门为格栅门,又称格子门,这种门的优点一是节省木材,二是透光性能好。它源于唐代,北宋初期开始出现比较成熟的格栅门造型,也成为以后历代的模板。门有六扇全是格栅门造型,每扇门都由二根竖向边框和六根横向的抹头构成,从上到下依次为绦环板1、格心、绦环板2、裙板、绦环板3,格心部分面积很大,估计是考虑采光的需要,远远大于清代一般的格心板与裙带板的比例6∶4。格心板由7根竖向的长条和9根横向的长条呈十字交叉构成,竖条间的间隔大小一致,横向的木条分布为上下各二根,中间五根将格心板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下疏,中间密的构成方式,在它的里面又有四根横向的长条支撑,便于中间放东西。有趣的是门的外面简洁,几乎成一个垂直的水平面,所有的结构都在门的里面呈现出来。纵观整个门的造型,看似朴素,实则做工讲究,它的造型规范、统一,落落大方,即实用又美观,与书院的整体功能十分吻合。由于它的门楹安在大门的前面,所以门枕石也位于下栏的外面,共四个门枕石,每中间二扇门公用一块门枕石,二边一扇一块。在格栅门造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美就是在以面为主要造型手段的同时,总是运用线来和它形成对比,而且线的出现,又没有破坏面的总体感觉,格心部分的直木条这种线的组合又形成一个虚面的形象,使格栅门既有面又有线的造型,还有虚面的过度和补充,将门这一物的造型美发挥到极致。

比较前面的二扇门,可以发现大门的装饰位于正面,而内门格栅门的装饰则是放在背面,正面是素面。由此得知门在建筑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它的装饰的位置也是不一样的。大门处于一个核心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与外界最先接触的地方,是外人认识这座建筑的开始,所以他的装饰必须放在正面,使整个建筑增色;而内门的正面则不重要了,由于人大多在屋里活动,所以装饰的重心放在里面的面合情合理。

当湖书院建筑中使用的第三类门是像园林里面使用的洞门,它既活跃了建筑整体的艺术氛围,又在结构、造型上丰富了建筑的外形美感,同时也给身处建筑中的人带来了心情的释放,增添了建筑的情调。

1.3窗的造型分析

古人在建筑中置窗,主要是为了通的功能,即通风和采光。随着窗户造型的不断演变,又增加了一个审美功能,这时的窗户已是抒情的、诗意般的美化了周围的环境。它或潇洒疏朗,或玲珑剔透,典雅含蓄,似隐似现,尤其在园林建筑中表现的最为明显,更增添了园林的意境美、含蓄美,将不同的空间即分又连。

栏窗、它是产生于宋代的可开合的活扇窗,因固定在殿堂门二侧的栏墙上而得名,栏窗是由格栅门演变而来,形式也相仿,故又称格栅窗。书院二进房屋前面的窗户属于格栅窗的造型,它由绦环板和格心二部分构成,同格栅门相比,没有下面的裙板,格心的构成与格栅门格心的形象大体相同,共六扇栏窗。每扇窗户由9根横向的木条和四根竖向的木条组合,高度与门的格心高度一致。后面还有衬托的木条。

花窗、在书房正间后面有二扇花窗,花窗的材料为砖材筑造,在中间开光部分为梅花造型,左右对称各一扇,花窗除通风、采光外,更多的是装饰作用。它们的基本型为长方形,在四个边角处呈双弧度收进,使其整个造型有团扇的形象,呈现出典雅之美;内部开光部分的外轮廓与窗户的外形大体相似,中间部分图案是由直线构成大小不一的多种造型,但又很规则的呈现上下和左右同时对称。

在门和窗的造型中,虚面、曲线、转角的弧度其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含蓄美”的具体运用。在西方建筑中也有这种曲线的运用,但它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对比;而在中国古建筑中的运用,在形式上也形成对比,但更多的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美学中“含蓄美”的追求和诠释,一种意境的表达和文化精神的体现,它同传统诗词、文学中的含蓄、模糊美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只不过借助的载体不同。这也是中西文化本质的不同所在。

2房屋内部构架和屋顶造型分析

2.1内部构架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为主,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有抬梁、穿斗、井干三种不同的结构方式。抬梁式是在立柱上架梁,梁上又抬梁,所以称为“抬梁式”。宫殿、坛庙、寺院等大型建筑物中常采用这种结构方式。穿斗式是用穿枋把一排排的柱子穿连起来成为排架,然后用枋联接而成,故称作穿斗式。多用于民居和较小的建筑物。井干式是用木材交叉堆叠而成的,因其所围成的空间似井而得名。木构架造型有很多优点:首先,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屋顶重量由木构架来承担,外墙起遮挡阳光、隔热防寒的作用,内墙起分割室内空间的作用。由于墙壁不承重,这种结构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其次,有利于防震、抗震,木构架结构很类似今天的框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性,而构架的结构所用斗拱和卯又都有若干伸缩余地,因此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墙倒屋不塌”形象地表达了这种结构的特点。

书院首进头门一座三间,硬山式五脊小瓦屋面,建筑面积约60平方米;中进“教学相长堂”,穿斗式,面宽三间,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00余平方米,硬山式五脊小瓦屋面,前设院墙,中置墙门。首进和中进的内部构架应该可以归为“穿斗式”结构,它的内部结构为五根柱子起支撑作用,分别为三根落地的长柱和二根短的瓜柱,三根长柱为上细下粗的直柱,瓜柱的造型为扁平型。梁分为上下二根,为大梁和横梁,大梁连接纵排的五根柱子,横梁连接中间三根柱子,大梁穿插于柱子中,横梁插于中柱中并支撑瓜柱。后进为藏书楼,崇基,面宽三间,进深四间,抬梁式双、单轩,也是五架粱结构。

在古代木结构建筑中,柱和擅的数是对应的等同,有五根柱子就有五根颤连接房屋二边的柱子,在擅上再放置椽,椽呈扁长条形,这样便于在上面放屋顶遮盖物。在当湖书院首进和中进虽也出现了斗拱造型,但这种斗拱造型同早先的斗拱造型差别很大,更多是体现装饰上的美观,它的象征性大于实用性,起一种造型的丰富和对传统在形式上的继承,同时也起到一点支撑作用,将屋身的重量进行分散开来,使房屋结构更牢固。

2.2屋顶

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像一把大伞覆盖在房屋的梁架结构上,当然这把伞的面积大小、坡度高低都是有规定的,一是源于当时社会规定的大体尺寸,二是源于建筑梁架的大小。《考工记》上说,“匠人为沟洫,葺屋三分,瓦屋四分”。 当湖书院整个屋顶的造型属于硬山型五脊小瓦屋面,屋顶带有稍稍的内凹,山墙为封火山墙,将房屋构架的擅和椽都覆盖在里面,防止了雨水对木材的破坏。屋面为布瓦中的合瓦屋面,先用弧形片状的板瓦做瓦低,再用板瓦盖在上面,低和盖的瓦按一反一正即“一阴一阳”排列。这种做法使雨水由盖瓦流到低瓦,由于低瓦呈现凹槽,雨水很自然的顺凹槽从上到下排出,不致渗漏到屋里,这是一种既简便又省事的科学方法,同时又能做能房屋内部冬暖夏凉。它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两面屋顶的交界处是屋脊,当湖书院的屋脊做的十分精致,屋脊分为正脊和二边的侧脊,侧脊也就是封火山墙的顶部,它们是连在一起的。正脊其实由三部分组成,即中间部分和二边,正脊的中间部分又分为上、中、下三层,上下部分为泥灰土堆砌的长条形,中间部分为半圆形的灰瓦装饰,这种装饰在古建筑中十分常见。总览不同的朝代,装饰的纹样有数十种之多,如套沙锅套纹、双轱辘纹样、十字花套金钱纹、长寿子纹、竹节纹、鱼鳞纹等,这些纹样随着时代的变化也不断的改变。这里的纹样接近沙锅套纹和十字花纹,它的单体造型是由二个半圆形的瓦片背靠背上下、左右组合和每隔四个小组合之后又出现一个正圆的瓦片纹样构成,整个屋脊的装饰其实是一个二方连续的组合排列。在正脊的二边脊头又是另一种造型——鸟的造型,似有展翅高飞之意,这与书院的功能很吻合;书院在古代就是培养人才的地方,须先寒窗苦读,方能一鸣天下知。脊头中间为浅浮雕装饰,左边为图案造型,右边为梅花造型。侧脊的造型同正脊大体相同,在转角处与正脊相连为一起,避免了接头的雨水渗漏,在正侧脊的二边都有装饰,而且有趣的是每个局部装饰的图案均不一样,这或许是匠人们在追求大统一、小变化的艺术美而刻意经营之。在屋顶的下面屋檐部分更是精工细作,造型丰富多彩。

3结语

从以上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当湖书院的建筑作为一个公共场所,它是相对简陋的,无论是其门窗、内部的构架、屋顶的以及墙体的建造,都找不到奢与华的踪影。纵观整座建筑,它给观者留下的印象却是简约而不简单,简约是指它没有金碧辉煌的宫殿耀眼,在材料的使用上没有金、银等豪华材料,即便木构架的中的柱和梁也是相对细小的,在建筑上本着节约、简朴的原则;“不简单”是指在书院建筑造型的处理上,总是力求完美,在现有的材料条件下尽可能的做的精致。它表现在很多局部的处理上,比如门和窗的局部装饰,斗拱的使用,屋脊、屋檐的造型和装饰上给人感觉精雕细刻,令观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整个建筑都是精心规划,周到、全面的考虑,将“素”发展到“雅”的境界,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如同一位朴素的少女,掩盖不了她青春的自然之美。

当湖书院作为上海市今天留下的唯一一所书院建筑,它的造型不是孤立的。它是清朝早期江南地区建筑的综合影响的结果,如斗拱的运用,斗拱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使用价值,更多的是象征意义,起装饰的作用。作为江南地区古代的建筑,它难免不受江南园林建筑的影响,园林建筑的特色和痕迹自觉、不自觉的在它的身上体现出来。当湖书院建筑既保留书院建筑的特色,同时也能找到江南园林建筑的影子,所以当湖书院建筑是清朝社会、政治、经济、思想的综合体,它是时代的产物,反映了江南地区明清时期建筑的基本特征。

参考文献:

[1] 李金龙.识别中国古建筑[M].上海书店出版社,2008.

[2] 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3] 侯幼彬.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图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樓庆西.中国古代建筑[M].商务印书馆,2005.

作者简介:孙仲萍(1974—),女,安徽宿松人,研究生,上海师范大学天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艺术设计。

丁晓青(1971—),男,安徽合肥人,研究生,上饶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艺术设计。

猜你喜欢

造型书院艺术
朵云书院黄岩店
纸的艺术
白鹿洞书院记
紫砂壶造型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浅谈十大经典紫砂壶的造型与美感
画龙点睛——紫砂壶壶钮的造型及变化
常人的视线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