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
2013-04-29李润波
李润波
一
平谷区夏各庄第一个进入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叫李云青。
李云青,1906年生,1931年毕业于中国学院法科。民国二十三年《平谷县志》载:李云青,字倬轩,夏各庄人。北平中国学院法科毕业,民国二十年任山东濮县法科主任。
李云青祖上为夏各庄大户。父辈有地200多亩,经济条件较为富裕。李云青从小生在温馨环境中,在家接受良好的私塾教育,后到平谷读初中,1925年到黄村读高中,1928年考入中国学院法科专业。1931年毕业后到山东濮阳县任法科主任。1934年到济南法院任推事(法官)。1938年日军攻占济南,他被迫回到濮阳,1946年到青岛法院任推事。
1949年4月11日,青岛市长兼保安司令刘安祺预感青岛难以持久,于是召集绥靖区高级军官会议,研究撤退计划等事宜,同时根据台湾省主席陈诚指令,预先将一批科技、教育,特别是法官秘密纳入撤离到台湾的计划。1949年5月26日,解放军向青岛守敌发起全线攻击。刘安祺见势不妙,迅速将纳入计划的人才(约20人)诱骗、胁迫他们和军人一起离开青岛,经两天航行到台湾。李云青和长子李兆祯就是这样离开大陆的。因事先讲明要撤离到安全地方,并没说去台湾,也不允许和家里联系,以致家人都认为他们爷俩死于战乱。那时他在夏各庄的家正作为地富家庭被管制,因而无法也不敢查问,从此骨肉分离,天各一方。正应一句古话:世人万般哀苦事,无过生离与死别。
到台后,李云青在台中市法院任法官。1951年,因澎湖地区新到驻军家属与地方民户法律纠纷日益严重,又被派到澎湖法院(附图:蒋介石和陈诚颁发给李云青到台湾澎湖地方法院任推事证书)。
二
李云青共育三子二女,长子李兆祯,次子李兆增、三子李兆奎,长女兆英、小女兆芹。长子李兆祯1925年生于夏各庄,自幼读私塾,聪明伶俐,但贪玩。1942年考入华北军官学校,毕业后因出天花并未任职。病好后当过山东濮阳法院的书记员。1944年成亲,一年后得一子,叫李明生(曾连任三届平谷县、区政协委员)。后因李兆祯染赌博恶习,1946年被父亲带到青岛,协助做法律工作。在青岛法院,他显示聪明才智,虽只是书记员,很多案子却比法官都理解得明白,因而颇受重视,一年后担任书记官。1949年5月底随父亲一起去台湾。
次子李兆增,1928年生于夏各庄,自幼在村里读书,1942年到潞河中学读初中。班主任是共产党员,在李兆增上初中一年级时,鼓动全班学生参加八路军十三团。那年,他刚刚15岁。部队领导瞧他年龄不大,又有文化,能说会唱,于1944年春组建十三团宣传队时,便选中了他。1944年12月28日,日军数千人合围官庄,在突围战中,我军有120余名干部、战士为国捐躯,数百群众伤亡。
管庄突围失败后,敌人进村搜索。结果李兆增与童峰、付志如、马余、王志成、王海、陈平、郝万明、郑舟等八名队员被俘,押往三河监狱。1945年3月初,伪政治处主任梁云汉和一名伪科长,带着李兆增、童峰、付志如、郝万增、马余五人到三河城外南关街头写标语,童峰、付志如见有机可乘,使了个眼色,李兆增等每人抓起一把石灰,一齐抛到两个汉奸脸上,又迅速夺过枪支,威逼着两名汉奸一起离开三河县城,重新回到革命队伍。抗战胜利后,李兆增随大部队开赴东北,在东北三年,参加了无数次大小战役,担任文书、秘书、连指导员、营教导员,1949年1月14日攻打天津时不幸牺牲。
三子兆奎,1932年生于夏各庄。自幼在村里读书,品学兼优。1947年家庭被复查后,以种田为生。1957年高级社时,担任会计。1963年因四清开始,担心管账担嫌疑,改任大队农业科技组长、技术员。一生忠诚老实,任劳任怨,深受村民好评。在村开办过磷肥厂、制作过草煤有机肥,对引进新品种、改良土壤和试用新型农药方面,也进行过长时间的探索,为夏各庄的农业丰收做出过重要贡献。
三
改革开放后,国人期待两岸实现三通。1984年腊月二十八近午,李兆奎和儿子立新、侄子李明生去平谷赶集,买了五斤花生米,在大街上边走边吃,遇到远房六叔李瑞恒。瑞恒问兆奎“你知道李云青是谁吗?”兆奎一愣:“我父亲呀!”,瑞恒一把拉他到没人的地方,悄悄说“我们纸寨亲家那边接到台湾那边来信了,信里提到夏各庄李云青,我就猜到可能是你父亲。”爷仨闻讯后激动万分。
原来一个月前,香港一市民寄给上纸寨村民秦大正一封邮件。疑心重重的秦大正打开一看,吃惊不小,竟然是其父通过香港一友人转发的信件。其父抗战初期参加国民党军,1949年4月突然失去联系,家里以为客死他乡,原来却在台湾。秦大正和夏各庄李家是姑表亲,侄媳李淑荣也是夏各庄人。来信让家人询问李云青家人情况。秦大正问侄媳是否知道李云青。侄媳不知,回娘家问父亲李瑞恒,李瑞恒猜测可能是兆奎之父。所以见到李兆奎后说明原尾。
兆奎闻讯,十分惊诧,语无伦次地对明生说:“你们别吃花生了,留着招待你爷爷吧,你爷爷还活着呢,说不定过几天就回来啦!”说着,爷仨骑车找到纸寨秦大正家。秦大正找出信让他们看,信尾有一句“另将夏各庄云青表叔家——叙及”字样。这句话虽然含糊,但至亲的那种特殊灵感早已破译了其中的密码——父亲还活着!或许也在台湾!于是李兆奎将家里情况及准确通讯地址告知秦大正。
时隔两月,收到一封由美国寄给李兆奎的信(图),兆奎展开信纸一看,正是离别了40年之久的父亲来信。这封信不仅印证了父亲健在的猜测,而且哥哥也还活着。来信很短,全文如下:
兆奎儿:顷阅大正先生函,获悉家中近况,你祖父、祖母与兆增何年月日去世,望来信叙明。我与兆祯健康如常,事亦平顺,不必惦念。附寄我与兆祯之相片三张。祝你母亲身体健康,精神愉快,合家平安。
父字
一九八六年、五、十三
40年的骨肉分离(李云青最后与家人见面是1946年春,到1986年整整40年),该有多少话倾诉!但鉴于当时政治气候之特殊,所以就连“甚念”这个小别后最常用的字眼都不敢使用,只作了不足80字的平平陈述。40年离别之情,80字怎能了却?所以老人家在信未又附赘一句:来信信封面请罗佩珍小姐转交给我。
罗佩珍何许人?她是台中李云青邻居家的女孩,20出头,正在美国留学。因台湾和大陆不通邮,必须由可以通邮的国家转寄。所以李云青选择了她。
同日,李兆奎也接到来自台湾嘉义市的一封饱含深情的来信,是哥哥李兆祯亲笔:
三弟:我好想妈,也很惦念家中每一个人。希来信时务将每一个人的情形告知(包括姐姐及妹妹,已知你二哥过世,我很难过,请不必再提),如全家能拍一张照寄来,更是切盼之事。爸爸身体硬朗得很,店中大部分事务,都是亲自处理,请转告妈妈及家中大小,不必挂念,余容后叙。遥祝近安。
你的大哥兆祯手启
一九八六年五月十一日
李兆奎和明生见到两位老人分别来信,不禁泪流满面,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于是与李明生一起,先给身在嘉义的父亲写了回信,叙说家中总体状况。并合家到平谷照相馆照了大合影,一并随信寄出。
不久,李兆奎接到父亲悲喜交织的来信:
兆奎儿:明生你二人的信及照片均已收到,痛悉你祖母、你大嫂、你二哥去世,不禁心灰意冷,悲哀异常。详视寄来照片,除你母子、明生、志敏、春敏父女外,其余的人虽不能指认为谁,但知都是我想念之亲人,奉阅之下,快同合家团聚。四十年前我在县城看到明生尚在襁褓(注:明生1945年10月生,1946年5月云青先生回平谷,因局势紧张没有回家,只让人捎话,家里只有老伴和女儿抱着明生到平谷城短叙片刻),今已结婚生二女。那时你母与你小妹在县城与我相聚,你大姐与你在家乡未得见面,现在你们都儿女成群,兴亚且经师大毕业任教,兴宇亦在准备投考大学,甚为欣慰。我也很想念你大姐与你小妹,尚盼她们与我来信叙述近况。我与你大哥因琐事未曾理清,近期不能回去,俟得闲时即同四家欢聚。先寄去之相片系以前所照,特再合照一张附在信内。汇去美金四百元,收到时交与你母分给家中人等花用,以后便中再汇。祝你母亲身体健康,合家平安!父字。
附汇票一张。
回信仍请罗佩祯小姐收转给我。
李明生也在同一天收到父亲兆祯的回信:
明生:从来信中知道你已学会种田,并已娶妻育女,我很满足,也很安慰。你爷爷从寄来的照片上看到志敏姊妹,特别让我写信告诉你,他老人家心里十分欢喜。要好好加以照顾。
这些年来未能在你奶奶膝下承欢,对你也未尽抚养之责,深感罪孽深重,对你母亲的去世也更是万分难过。不过死者已矣,活着的更应该多做些有益于人群的事,以免为祖先蒙羞。今后对奶奶、叔婶要多尽孝道,对志敏妈(注:明生妻)要和睦相处,对弟妹要多加爱护。叔叔每一句话,都可代表我的意思,绝对不可违背。上述话语务要遵守,免我挂念。草此。祝
全家平安!
你的父亲手示
1986年7月20日
1986年12月,兆奎将大姐兆英和小妹兆芹的各自家庭情况和住址告之父亲。父亲对大女儿兆英最为疼爱,也最为惦念,当得知嫁给对门王维勋,四子均早已娶妻生子时,颇感心酸,让兆祯分别给他的姊妹去信,叙述情怀。兹将给兆英的信照登如下:
姐姐:我们别后虽已四十多年了,但儿时的情景依然是历历在目。从弟、妹的来信中知道四个外甥已长大成人了,你不知道我心中是多么的高兴。爸爸还是常常的提起你,他说在你结婚的时候,他当时因为很难,你向他要的皮袄没能送给你,这虽已是几十年前的往事了,但我看得出来,爸对这件事还是一直耿耿于怀。在爸爸离家时,弟、妹年纪还小,爸对他们并无深刻印象,也许是因为父母子女的关系,是有与生俱来的天性,即使在闲谈中,爸爸也曾不经意地流露出父亲对子女们的应有关爱。你我都已是六十岁的人了,让我们彼此互祝健康快乐。维勋姐夫请代致侯,并祝合家平安!
你的弟弟肇祯手启
1987·5·10
此后,双方传递的具体信息越来越多。为尽快改善家人的生活窘态,李云青、李兆祯自1986年7月起,每年给家里源源不断寄来一些美金,每次四五百不等。均由美国罗佩祯代转。至今李兆奎老人还保存着罗佩祯女士第一次代为寄函寄款后接到兆奎反馈时的复信。这封信客观见证了那个特别年代两国三地转信之轨迹(如图):
李先生您好:昨天收到您回信,知悉信和汇款均已收到,并已将您的信转寄给您父亲了。
我的住址就如信封上所示,因作研究,此也不多说了。祝
顺心愉快!
1986·9·2
如果说频频来信切实慰藉了双方精神上的思念,那么连续的几次汇款则实实在在地改善了兆奎、明生乃至兆英、兆芹几家的困苦生活——1987年各自添置了冰箱、彩电,1988年起陆续盖起了新瓦房……
四
物质条件的改善,更加激发了精神上的需求,双方见面的欲望日益强烈。李兆奎首先提出何时能见上一面的请求,父亲虽然心里焦急,但拘于台湾管理之严,不敢贸然答复。之后他根据别人的经验,设计一套先让原配夫人到香港董丽珍家会面的方案,并发给兆奎商讨。
董丽珍是香港文化工作者,对祖国十分怀念,因而她家经常成为两岸亲人会面的平台。她的妹妹和李兆祯在一个法院,两家关系很好,所以李云青也将与家人会面的地址选在她家。李兆奎觉得方案可行,立即回信答复。但那时大陆与香港也是隔绝状态,一个京郊乡下80来岁的老太太要想只身奔港谈何容易。为安全起见,兆祯又重新策划方案——派夫人先到大陆走一趟,一则探探路,再则根据内地情况看是否可将家人接去。方案确定后,立即付诸实施。
1989年3月底,李兆祯在台湾的妻子黄女士由香港转来大陆,几经周折到了夏各庄村和家人见面。黄女士非常贤惠,通情达理,对一家人都非常尊重,盘桓几日后,真的将家人带去了香港。这次同去香港的有李兆奎、李云青原配夫人李氏(兆奎母亲)、李明生、李兆英、李兆芹。台湾去香港的有李云青、李兆祯和李兆祯在台湾的儿子福顺。
至爱无比的亲人,于阔别45年之后,就是在这样的平台、这样的环境、这样的背景下见了面。见面时一家人捉对拥抱、痛哭,场面之激动,难以述状。这次见面董丽珍全家予以诚挚接待。两天后,李云青将原配夫人带到台湾居住。一年后,李云青携老夫人及李兆祯、李福顺父子于1990年5月16日来到阔别40多年的老家。
一个家庭,在历史舞台上演出了一场悲欢离合的真实剧目,而且一演就是40多年!时下,台湾那边李云青先生于2003年去世,享年96岁。李兆祯现已88岁,身体尚好,惟腿脚欠佳,其余家人美满如意。夏各庄这边李兆奎81岁,身体安康,阖家老少,其乐融融,都已搬进新城高楼,享受了现代化的太平祥和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