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破解西八里庄“玲珑塔”身世谜团

2013-04-29鹿璐

北京档案 2013年9期
关键词:八里庄皇太后张居正

鹿璐

一座玲珑古塔孤独矗立在西八里庄数百年,鲜有人知它的名字,它建于何时,又因何矗立于此。明代万历朝权倾朝野的慈圣皇太后,为何对此塔情有独钟。我们翻开史料发现这座玲珑古塔有着不同寻常的身世,它的背后隐藏着一段明宫奇事……

西八里庄的玲珑塔

在京密引水渠畔西八里庄的玲珑公园里,有一座挺拔的古塔,古塔悄然无语地矗立在那里已有数百年之久。然而对于它的历史人们却鲜有人知,甚至不知道它的真实名字,它建于何时,又因何矗立在这里。附近居民因古塔灵秀可爱,就传说它叫“玲珑塔”。因此地名为西八里庄,也有人传说它叫“八里庄塔”。如果您仔细观看会发现这座古塔的外形与西二环边上的天宁寺塔酷似,便又有人传说它是“天宁寺塔的姊妹塔”。对于它的建造年代,那更是众说纷纭了,有建于唐代之说,有建于元代之论,也有人推断它与天宁寺塔同建于辽代。但是,不管传说怎样,“玲珑塔”的名字是一传十,十传百地流传了下来。这座“玲珑塔”在当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名声极大。

玲珑塔为八角形,共有十三层,塔内砖砌实心,没有阶梯,不能攀登。整座塔分塔基、塔身和塔刹三部分,塔基又分上下两部,下部为边角镶石的平台,上部是双层的须弥座,须弥座上以三层仰莲瓣承托塔身,远远看去整座佛塔如同坐在莲花之上。玲珑塔的塔身密檐逐层缓缓上收,檐下砖雕的斗拱,层层支护,直到塔顶,使塔身稳健美观,遮而不露,是典型的“密檐式佛塔”造型。这种造型的佛塔在辽代以后十分盛行。这座玲珑塔在外形上与天宁寺塔极为相似,如果不是所处地点不同,还真以为是天宁寺塔“搬家”了。

玲珑塔与其他密檐塔的不同之处在于其塔须弥座上部刻有笙、箫、琴、瑟等全行乐器图案,这在佛塔中是极为罕见的。塔基须弥座上还刻有一个个佛教故事,故事中的两百多个人物,各个神态各异,生动形象。须弥座上的三层砖刻仰莲花瓣托起塔身。第一层塔身比较高大,四面有砖雕的拱券门和半圆形雕窗。门上有匾额,因年代久远,匾额上的字迹有些已经模糊,不过经过辨认可知写的是“永安万寿塔”字样。塔身各门、窗两侧都有木胎金刚力士像和菩萨像,金刚力士体态威武雄浑,菩萨像仪态端庄秀丽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精品。然而历尽了百年风雨已是残破不全了。但是从残存的塑像上还可依稀窥见他们当年的精美。塔身每层还有佛龛24个,供奉铜佛312尊。塔刹原是覆莲座上承摩尼式宝珠。整座古塔挺拔秀丽,雕刻工艺精美细腻,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玲珑塔的另一动人之处是它的塔铃。古代塔上悬挂塔铃为驱邪避祸之用。据史料记载,玲珑塔上原有塔铃三千多个,听附近老人讲,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时,还能听到塔铃之声。那时每逢微风拂起,塔铃随风而响,抑扬顿挫,悠扬悦耳。若静坐塔下,聆听塔铃“叮叮”之声,或远或近如入梵境。可惜现在塔铃已散失了不少,静坐风中听塔铃的美妙,也只能留在记忆中了。

站在古塔之下,一个念头袭上我的心头,如此精美的古塔,怎么会孤零零地矗立在西八里庄地区呢?众所周知,有佛塔就会有寺院,我环视玲珑塔的周围,四周空旷旷,那里有什么寺院的影子。基于多年对北京历史地理的研究,我知道这背后一定隐藏着鲜为人知的故事······

玲珑古塔引出明宫奇事

玲珑塔所在地为西八里庄,因这里距阜成门有八里之遥而得名。此地在1965年之前一直被称为八里庄,后因京城东边也有一个地方叫八里庄,这里遂改称为西八里庄。

据史料记载,在阜成门外八里,有寺名慈寿寺,圣母慈圣皇太后出资修建。寺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二月,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秋。原寺内有五层,山门,门内东西列钟鼓楼,天王殿,殿后为永安万寿塔。寺院中部为延寿殿,殿后为宁安阁,阁旁为迦兰、祖师、大士、地藏四殿。其中宁安阁匾额为慈圣皇太后手书。寺内东西还有画廊百间。中仪门内,为弥陀殿。东仪门内,为九莲阁,阁内供奉有九莲菩萨像。西仪门内,有观音阁铜像。整个慈寿寺庙宇壮丽,殿堂整齐,规模宏大,气势非凡,曾是京郊巨刹。前人曾有诗赞慈寿寺:“郭外浮图插太虚,空王台殿逼辰居。莲花座与青山对,贝叶经传白马余。”由此可见当时慈寿寺的盛景。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时,乾隆皇帝曾下旨修葺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并为慈寿寺题诗:“智珠朗映光明藏,意蘂常舒欢喜园。”但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末期,慈寿寺就逐渐衰落了。清光绪年间的一场大火,又将寺内残存的建筑尽数烧毁,只留下一座佛塔和塔前的两座石碑。

慈寿寺和寺内永安万寿塔,由于它们的修建,引出了一段明朝宫廷内的奇事。

据《明史·李太后传》记载:“孝定李太后,神宗生母也,漷县人。侍穆宗于裕邸。隆庆元年三月封贵妃。”明史里记载的孝定李太后就是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的生母慈圣皇太后,从《明史》中这段记载我们可知,慈圣皇太后姓李,漷县人,漷县就是今北京市通州区漷镇。李氏生于嘉靖廿四年(1545年),她出身卑微,在隆庆皇帝朱载垕还是裕王时,是裕王府邸里的一名宫人。李氏不仅长得非常漂亮,而且知书达理,得到裕王的宠幸,生下了儿子朱翊钧,遂母以子贵。裕王登基做了皇帝后,隆庆元年(1567年)三月封其为贵妃。隆庆皇帝共有四子,皇长子和皇次子早殇,皇三子和皇四子都是李氏所生。隆庆皇帝的皇后陈氏一直体弱多病没有孩子,因此李氏之子朱翊钧被立为皇太子。隆庆皇帝在位6六年后驾崩,死时年仅36岁。隆庆皇帝驾崩后,李氏之子朱翊钧继承了帝位即万历皇帝。

朱翊钧即位时年仅十岁,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童,一心只想着玩乐,哪里会治理国家。虽然万历皇帝还是个无知的孩童,但是他的生母慈圣皇太后却不是一般的人,她是中国历史上后妃中少有的精明强干的女人,当时她不仅在后宫中执掌大权,而且对于国家的政事也是一一过问。因此万历朝早期的一切内外政事曾一度由慈圣皇太后执掌,相传在万历皇帝上朝时,慈圣皇太后还曾经垂帘听政。慈圣皇太后虽然过问朝政,但她不同于汉朝的吕后,也不同于清代的慈禧太后,在政治她上没有吕后和慈禧太后的野心,并不想“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反她处处为了儿子万历皇帝着想,维护儿子的利益,同时她还具有强烈的自尊心,以至于她做出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事情。

启用张居正

明代隆庆朝,首辅大臣是高拱,次辅是张居正。高拱是隆庆皇帝的老师,隆庆皇帝对高拱非常的尊重与信任,因此在国家大事的处理上,隆庆皇帝对高拱言听计从,高拱因此得以独揽朝政,做事独断专行,从不与次辅张居正商量,用现在的话讲,视张居正为空气。高拱的专权实际上引起了张居正的不满。对于张居正,《明史·张居正传》是这样介绍的:“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沉深有城府,莫能测也。”张居正非常有才华,但他的职位在高拱之下,有才华也无处施展。可是,张居正哪里就甘心居于人下呢,他一心寻找“出头”的时机。但是高拱哪里就那么好对付呢,他虽然独揽朝政,但做事滴水不漏,因此张居正寻不着高拱的错处,也只能屈居“二把手”的位置。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隆庆六年,隆庆皇帝驾崩,高拱失去了依靠。据明史记载:“穆宗不豫,居正与保密处分后事,引保为内助,而拱欲去保。神宗即位,保以两宫诏旨逐拱,事具拱传,居正遂代拱为首辅。”“穆宗”就是隆庆皇帝,这里的“保”指的是冯保,“拱”就是高拱,“神宗”就是万历皇帝。明史中的记载翻译成白话就是,穆宗病入膏肓,张居正与冯保二人密谋,穆宗死后如何安排朝廷中的后事,张居正以冯保作为他在后宫中的内应。而高拱想要除去冯保。神宗即位后,冯保奉两宫太后旨意驱逐高拱出内阁,由张居正取而代之。《明史·张居正传》对此次宫廷政变的介绍寥寥数语,使我们不能窥见整个事件的原貌。那么让我们再看《明史·冯保传》中是怎样记载的:“冯保,深州人,嘉靖中为司礼秉笔太监,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掌御马监事。时司礼掌印缺,保以次当得之,适不悦于穆宗。大学士高拱荐御用监陈洪代,保由是疾拱。及洪罢,拱复荐用孟冲,……保疾拱弥甚,乃与张居正深相结,谋去之。会居正亦欲去拱专柄,两人交益固。穆宗得疾,保密属居正豫草遗诏,为拱所见,面责居正曰:‘我当国,奈何独与中人具遗诏。居正面赤谢过。拱溢恶保,思逐之。”从这些记载中,我们知道了高拱与冯保不睦的原因是,冯保当初一心想当司礼监掌印太监,可是高拱向皇帝推荐的却是陈洪及孟冲,冯保因此十分怨恨高拱。张居正也想除去高拱,而成为首辅,因为有了共同的“敌人”,张居正与冯保走到了一起。隆庆皇帝驾崩前,本是想由内阁大臣高拱、张居正和高仪辅佐小皇帝,而冯保篡改了遗诏,变成了他与内阁大臣共同辅佐皇帝。高拱对此非常不满,决意除掉冯保。高拱还告诫张居正不要与太监走得太近。张居正假意答应。高拱撰写了《陈五事疏》上书皇帝,意欲削夺冯保的权力,征求同僚的意见时,张居正当场一口答应,却马上暗中派人告诉冯保,要他早做准备。冯保赶快做皇帝的“思想工作”,于是皇帝在《陈五事疏》上批示“照旧制行”(即不必变更)。皇帝的批示由文书太监送到内阁,高拱很不满意地问道:“此疏不发阁议拟,而旨从中出者何也?”文书太监回答:“这是皇上御批。”高拱回敬道:“安有十岁天子而能裁决政事者乎?”高拱没有想到,他无意中的一句话,却险些招来杀身之祸。张居正马上将高拱“大不敬”的言语告诉了冯保。冯保立即将高拱的话报告皇帝云:“高阁老云,十岁孩子安能决事?”小皇帝大怒,面告两位母亲,三人相持而哭。哭归哭,但是慈圣皇太后心里明白,高拱自持是先帝的老师自然眼里没有小皇帝,为了保住自己和儿子的地位,她必须提拔一位对她感恩而且忠心的人才行。此时冯保极力向她推荐张居正。慈圣皇太后立即决定除去高拱的首辅之职,由张居正取而代之。

张居正登上首辅之位,对慈圣皇太后很是感激,举一个例子。隆庆皇帝驾崩后新帝朱翊钧登上帝位,按照旧制新帝登基后要给先帝后妃上尊号。明朝规定,天子立,尊先帝的皇后为皇太后,若有生母,而生母不是先帝的皇后,则天子的生母只能称太后。为了显示李氏的尊贵,张居正打破旧制,尊先帝的陈皇后为仁圣皇太后,尊李氏为慈圣皇太后,这样两宫太后就没有分别了。自万历朝开始,先帝的皇后和新帝的生母就不再有尊号上的区别了。张居正与冯保商量,安排仁圣皇太后居慈庆宫,慈圣皇太后居慈宁宫。不仅如此,张居正还请求慈圣皇太后照顾新帝的起居,于是慈圣皇太后就名正言顺地住进了乾清宫,并且借照顾皇帝的名义逐渐干预朝政。张居正一系列的做法,深得慈圣皇太后的喜欢。

借助佛教提升地位

慈圣皇太后虽然表面上贵为太后但因她出身微贱,实际上却处处受制,甚至在用膳时也不能与万历皇帝和仁圣皇太后平起平坐,只能站在他们身后,其中滋味是常人难以体会的。万历皇帝虽为慈圣皇太后所生,但他也极为看重出身。《明史》里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明光宗朱常洛是神宗(万历)的长子,他的亲生母亲王氏原是宫人,一个偶然的机会被万历皇帝临幸了一回就怀孕了,但直到王氏临产,万历皇帝都不承认。幸亏宫内皇帝起居注册记载得十分清楚,得以证明朱常洛系万历之子。朱常洛长大后,大臣要求立他为太子,万历皇帝始终不同意。慈圣皇太后问他为什么,万历说:“朱常洛是都人的儿子”。太后听后大怒,因为此话正触到了她的痛处。她怒斥万历说:“你也是都人的儿子!”万历看到母亲大怒十分惶恐,伏地不敢起。原来明朝内廷呼宫人为“都人”,而太后也是宫人出身,因为母凭子贵才升为贵妃。由此可见慈圣皇太后是宫人出身的影子实际总伴随着她,而明朝宫廷中的生活充满了凶险和明争暗斗,她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来巩固自己来之不易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据史料记载,历朝的太后、太妃都好佛,她们在宗教中寻求安慰,慈圣皇太后也不例外。《明史》里记载,慈圣皇太后好佛,京师内外多置梵刹,动费巨万。例如,万历二年(1574年)建承恩寺、海会寺,三年(1575年)修东岳庙,四年(1576年)建慈寿寺,五年(1577年)建万寿寺,八、九年间在五台山建大宝塔寺等。但是慈圣皇太后的好佛却不仅是为了寻求安慰,她还有自己的目的,那就是利用宗教提升自己的地位。慈寿寺和永安万寿塔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造的。

最初,慈圣皇太后修建慈寿寺是为了给丈夫隆庆皇帝祈求冥祉,为了给儿子万历皇帝祈求子嗣和祝福长寿的。建寺前太后命内臣卜地,卜得阜成门外八里,明正德年间太监谷大用故地一处。于是太后拿出宫中供奉金,潞王(隆庆皇帝子)、公主、宫眷、内侍各捐出沐浴费,于万历四年二月,在阜成门外八里建寺。建寺期间,宫中却出现了一件奇事。在慈圣皇太后住的慈宁宫有一日忽然有瑞莲盛开,两天后皇宫里也有瑞莲盛开。太后看到异常惊喜,认为瑞莲盛开代表祥瑞降临。她记起曾命宦官两次捧观音像到普陀山进香,因为观音乃胎藏界的莲华部主,于是就命阁臣申时行、许国、王锡爵撰写《瑞莲赋》以赞之。此后不久太后又数次做梦,梦见一位骑着凤凰,并长有九首的菩萨向她传授九莲经文,待太后醒来,竟能将梦中所学经文一字不差背诵出来。太后遍查藏典、寺院佛像,竟无梦中所见九首莲花菩萨,于是太后就将《九莲经》录入大藏。宫女们为讨太后欢喜,就称她为“九莲菩萨”,太后也称自己是“九莲菩萨”转生。相传,万历皇帝还封慈圣皇太后为“九莲菩萨”,并敕令重修泰山之顶的碧霞祠,建万寿宫的同时,修建九莲殿,殿内供奉九莲菩萨。

慈圣皇太后在慈寿寺中也建了一座九莲阁,阁中供奉九莲菩萨。据《帝京景物略》中记载:“慈寿寺后殿奉九莲菩萨,七宝冠帔,坐一金凤,九首。”而殿中所奉九莲菩萨像就是按照慈圣皇太后的模样塑造的,用以象征太后的前身。慈寿寺建成后,万历皇帝为了向母亲祝贺,赐寺名“慈寿”并要张居正撰写建寺碑文。慈寿寺建成后又出现了一件奇事,寺中的僧侣有一日忽然说:“他夜间做梦,梦到菩萨显灵,说慈圣皇太后乃是九莲菩萨后身。”于是慈圣皇太后是九莲菩萨转世的说法就更加令人信服了。

在万历朝修建的寺院中有一部分就供奉着九莲菩萨,如长椿寺,长椿寺是慈圣太后于万历二十年(1592年)所建,寺院规模宏大,有京师首刹之称。《宸垣识略》记载,长椿寺大殿旁藏佛像十余轴,中二轴黄绫装裱,一绘九朵青莲花,捧一牌,题曰:九莲菩萨之位,明神宗母李太后(慈圣皇太后)也。由此可见,该寺已把慈圣皇太后当成“九莲菩萨”供奉在寺中了。此外,在紫禁城里亦有“九莲菩萨”像。紫禁城中寿安宫之北为英华门,门内为英华殿。英华殿是一组寺院式建筑,它始建于明代,初名隆禧殿,隆庆元年改称英华殿。英华殿西北隅,是明朝奉佛所旧址,殿内有九莲菩萨御容。殿前甬路两侧,各有菩提树一株,是慈圣皇太后亲手所植。慈圣皇太后所植菩提树高二丈,树影婆娑,下垂着地,仿若菩萨慈悲接引众生的样子。

明朝不仅寺院、宫中供有“九莲菩萨”像,慈圣皇太后是九莲菩萨的说法更是深入人心。据《明史·悼灵王传》记载,“悼灵王慈焕,庄烈帝第五子。生五岁而病,帝视之,忽云:‘九莲菩萨言,帝待外戚薄,将尽殇诸子。遂薨。九莲菩萨者,神宗母,孝定李太后也。”这段文字说的是,崇祯皇帝的第五个儿子悼灵王朱慈焕五岁时病重,崇祯皇帝去看他,他突然说,九莲菩萨说父皇对外戚太薄,将失去所有的孩子。说完朱慈焕就死了。让人惊讶不已的是九莲菩萨之说竟然已深入到了一个五岁孩子的心中。

玲珑塔与天宁寺塔

慈寿寺内永安万寿塔为慈圣皇太后所建,塔碑上“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之宝”的几处印文亦可证明她是塔的主人。那么此塔建于明代,而天宁寺塔建于辽代,两塔的建造年代相距有几百年之久,怎么会如孪生姐妹一般相似?

据史料记载,永安万寿塔仿天宁寺塔而建。原来永安万寿塔是天宁寺塔在明代的复制品。永安万寿塔是为祝愿慈圣皇太后永远安康,长寿永存而修建的。在建塔时慈圣皇太后不惜工本,使用了当时最好的建筑材料和技艺最好的工匠,可她为何不另创一座佛塔样式,偏要仿制天宁寺塔的模样。原来在当时,天宁寺塔被誉为“神塔”、“奇塔”并以造型雄壮挺拔,秀美而不张扬名贯于世。此外,像天宁寺塔这样的八角十三层密檐式佛塔,在当时极为盛行,而且这种佛塔在造型上有其独特之处——在塔基须弥座上有三层仰莲花瓣拱托塔身,使塔身宛如坐在盛开的莲花之上。慈圣皇太后被封为“九莲菩萨”,她为自己选择建造这种造型的佛塔,就不难想象了。

虽然永安万寿塔是仿天宁寺塔而建,但它不是简单的复制。在塔身的细部和雕刻艺术上表现出明显的明代特色,是明代密檐式塔极重要的范例。因此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永安万寿塔为北京市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塔北的两座巨碑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东面石碑,立于明万历十五年(1587年)。石碑正面刻有“紫竹观音”像和赞词,背刻《瑞莲赋》。西面石碑立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石碑正面刻有“鱼篮观音”和赞词,背刻关圣帝像和赞词。据说玲珑塔所存的这幅《鱼篮观音图》是全国仅存的两幅之一,十分珍贵。这二碑刻工精美,线条流畅,形象逼真。只是年代久远碑刻已经模糊,唯关圣帝像还依稀可辨。

相传永安万寿塔建成后,十分灵验。谁若想求九莲菩萨保佑,就到慈寿寺,绕着永安万寿塔转圈祈愿,就可以驱病避邪,求得所愿。因此慈寿寺一直香火旺盛,源源不断的善男信女来绕塔祈愿。直到现在还经常有信佛之人到塔前祈祷。

然而时光如梭,历尽了数百年的风雨后,几多往事变迁,慈寿寺已荡然无存,唯永安万寿塔依旧安然地矗立在这里,留给后人一段鲜活的历史。

作者单位:北京市档案馆

猜你喜欢

八里庄皇太后张居正
张居正《论语集注直解》中的察人用人之道探析
光华呈爱日 仁寿遍和风 从寿康宫佛堂内部陈设看崇庆皇太后多元的宗教信仰
磨砺是一笔财富
热血男儿驻八里 务实为民谋脱贫
张居正宽待对手
北师大高参小项目阶段性成果汇报展演
穿长裙的“皇太后”
请“皇太后”走下神坛
供应五角枫、北京栾、国槐
从张居正看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