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丕显视察赣粤边纪事(上)
2013-04-29陈其明
陈其明
52年前,他跟随项英、陈毅等人一起,在赣粤边浴血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斗争,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红色记忆;
52年后,他重返情牵梦绕的赣粤边游击故地,在浓浓乡情和热切期盼中,更感受到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使命!
他,就是时任中顾委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同志。
赣粤边,烽火英雄的聚集地,南国游击的主战场。这里的山山水水,留下了陈丕显等前辈们的红色足迹,成为他日夜牵挂的“第二故乡”。
1990年5月,正是杜鹃花红之时,陈丕显与当年在赣粤边大山同生死、共患难的老战友,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的刘建华,重返韶关、南雄、大余、信丰等赣粤边老游击根据地,看望当年老战友,走访故地众乡亲,实现了五十多年来梦寐以求重返赣粤边的夙愿。
岁月飞逝,世事变迁。陈丕显重返赣粤边时,那一幕幕与群众亲密无间的感人场景,一个个心系百姓的真实故事,至今仍历历在目,令人启迪!
峥嵘岁月稠,神往赣粤边
1990年4月30日,细雨霏霏,暖风习习。
上午9点20分,145次列车驶出北京站,快速直奔南下。
车窗外,良畴万顷,树木葱茏,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坐在窗前的陈丕显,无心观赏窗外的田园风光。此时,他思绪翻腾,心早已飞到了情牵梦绕的赣粤边,想起了当年与项英、陈毅等战友们从中央苏区突围到赣粤边时的情景……
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战斗失败,中央主力红军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时任少共赣南省委书记的陈丕显,奉命留在赣南坚持游击斗争。至1935年3月,留守中央苏区的3万多红军和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被国民党十余万军队包围在赣南地区,处境极其艰险!在以项英为中央分局书记和陈毅为中央政府办事处主任的指挥下,中央苏区留守部队及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分成九路突围。
当时,陈丕显只有19岁。他与赣南省党政机关及独立六团一起突围。这一路突围人员有两千余人,由赣南省委书记阮啸仙、省军区司令员蔡会文和省军区政治部主任刘伯坚率领。
3月6日,陈丕显与突围部队途经信丰马岭、牛岭封锁线时,遭到敌军重兵阻击。虽经奋力冲杀,终因敌人火力凶猛,队伍未能杀出重围。此时,突围部队只剩下300多人,其余都被打散、被俘或倒在血泊中。特别令陈丕显感到悲痛的是,刘伯坚受伤被捕,阮啸仙壮烈牺牲!
“突围出去,否则有全军覆灭的危险!”蔡会文焦急地对陈丕显说,并命令他将打散的队伍收拢,赶紧冲出去!
陈丕显与突围战士们趁天黑之际,越过信丰河,折转安远边境一带,终于逃出了敌军的严密包围圈。尔后又直奔三南,再复转信丰,于4月初与油山脚下的大龙区委接上了头,并作了短暂休整。
在大龙区委的安排下,陈丕显等突围战士们吃上了群众送来的饭菜。令人欣慰的是,在油山赣粤边特委驻地,陈丕显见到了先期突围到达的项英、陈毅,还有特委书记兼司令员李乐天、副书记杨尚奎、少共特委书记刘建华,以及特委机关人员和赣粤边部分红军战士。
与项英、陈毅等人分别时间虽短,陈丕显仍有隔世相见之感。他握着陈毅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从此,红军游击队在项英、陈毅领导下,与赣粤边人民结成一体,面对数十倍于我之强敌,艰苦卓绝地进行了三年游击战争,一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
1938年初,赣粤边与南方8省的红军游击队一起,改编为新四军,开赴抗日前线。陈丕显时任中共中央东南分局青委书记,受命留在南昌,负责组织青年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直至1939年夏才离开江西,奔赴皖南抗日前线。
陈丕显是福建上杭人,13岁参加革命,被人称为“红小鬼”。他曾在中央苏区工作多年,又在赣粤边浴血坚持了三年游击斗争,对江西及赣粤边怀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为此他把这里当作他的“第二故乡”。
解放后,陈丕显十分挂念当年与他们一块战斗过的老战友,以及那些支援和掩护游击队的革命群众,十分关心江西老区特别是赣粤边老游击区的建设与发展,并多次表示要抽空重返赣粤边,去看望那里的人民群众。由于政务繁忙,一直未能成行。
1990年春,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在北京参加会议时,见到了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江西省政协主席刘建华。会议结束后,陈丕显把刘建华请到家里,详细问起了赣粤边老区建设情况。改革开放以来老区人民生活改善、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八九”政治风波后城乡社会稳定、干部作风建设等情况,陈丕显问得尤其仔细。大家约定近期安排时间一起重返赣粤边,去看望当年的战友和乡亲,以表达他们对赣粤边人民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之情。
……
5月1日晚7时50分,陈丕显在长沙站换乘315次列车,直奔此次赣粤边之行的第一站——韶关市。
座谈问民意,基层察民情
5月2日,韶关市。
清晨6时,315次列车徐徐开进了韶关火车站。
广东省顾问委员会常委欧初,韶关市委、市政府负责人到站迎接。
几多梦回赣粤边,今日终将了夙愿。一踏上这片红色故土,陈丕显异常兴奋。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都牵动着他的心。
时光荏苒,岁月如流。陈丕显自离开赣粤边后,52个春秋飞逝而去。然而,赣粤边人民与红军游击队同生死、共患难的情景,一直难以忘怀。此次故地重访,马上就要与昔日的老战友和乡亲们聚首,怎能不让他感到高兴呢!
9时30分,韶关市委、市政府在市迎宾馆召开座谈会。
市委书记冯灼锋,向陈丕显汇报了韶关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陈丕显插话问:“现在基层群众有什么诉求?”
冯灼锋回答道:“群众主要有四方面反映:一是怕政策变;二是要求严肃查处党政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建房;三是对乱收费、乱摊派、乱集资等‘三乱行为意见大;四是对社会治安反映强烈……”
陈丕显严肃地说:“群众对这些问题反响强烈,就应毫不含糊地采取坚决措施予以解决。特别是对领导干部以权谋私建房问题,一定要抓住典型处理。”
当听到韶关市过去农业生产在全省倒数第二,现在已跃居全省第五位时,陈丕显十分高兴,并提醒道:“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农村不稳,基础不牢。哪里不重视农业、农村,哪里终将要倒霉!”
“韶关有多少党员?”陈丕显问。
“有2万多名,其中市委每年安排500多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蹲点。”冯灼锋回答。
“这个办法好,既可锻炼干部,又能听到百姓呼声,但不能搞形式主义。领导干部下基层蹲点,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注意在基层发展党员,多与基层群众交朋友,这要成为干部下基层蹲点的一项重要任务。”
陈丕显说到这里,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此项工作的重要性:“我在赣粤边打游击时,就建立过几个党支部,并亲自发展了一批党员。我到上海工作后,也很注意在工人、农民和文化知识界中交朋友,这对我们的工作很有帮助……”
会场鸦雀无声,大家静静地听着陈丕显语重心长的话。
11时,汇报座谈会结束。陈丕显看时间尚早,提议到大街上走一走。
宾馆外的大街上,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陈丕显走进临街一家商店,见门店虽不大,大米、食油及一些生活副食品却品种齐全。他在货架上随手抓起一把绿豆,问服务员:“多少钱一斤?”
服务员回答后,陈丕显又问:“你们商店有多少工作人员?每月工资多少?”
服务员回答:“别看这商店小,但顾客挺多的。我们商店有10名员工,每人每月可领到工资200元左右。”
“嗬,200元,真不错!”陈丕显竖起两个手指头,高兴地说。
走出粮油商店,陈丕显在沿街路上,见一位妇女推着一辆自行车,还背着一个小孩,正迎面走来。
“阿嫂,借光说几句话,行吗?”陈丕显礼貌地跟这位妇女打招呼。
背小孩的妇女见有人叫她,赶紧停下来。见眼前这位老人说话和气,精神矍铄,后面还跟着一些人,猜想他可能是一个“公家人”,便爽快地说:“你尽管问好了。”
“家里生活怎么样?”陈丕显开门见山,直奔主题。
这位妇女笑了笑,回答说:“还可以。现在国家政策好,农民不但温饱不愁了,家家还有余粮呢。”
“你丈夫做什么工作?”
“我老公在墟上租了一间小店面,给人家照相。”
“生意怎样?”
“现在村里外出打工的人多了,照相的人也多起来,生意蛮好的,农闲时我还会去当帮手哩。”
“那你在家做什么?”
“在家耕田、料理家务。”
“那你是家里一把手了!”
陈丕显风趣的一句话,逗得周围的人都笑了起来。
……
5月3日上午,陈丕显轻车简从,参观考察曲江县。
在县招待所吃午饭时,陈丕显反复询问曲江县工农业生产状况及人民生活情况。同桌的县委书记梁灿盛边吃饭边汇报。
当听到曲江县充分发挥山地资源丰富和历史文化深厚的优势,大力发展以丹霞山、南华寺为主的旅游经济时,陈丕显十分高兴,频频点头。
“你们县内联外引情况怎么样?”陈丕显问。
“曲江资源丰富,深圳及港澳有一些老板来洽谈过合作开发事宜。”政协主席林得众回答说。
“你们要注意发挥好山区优势,在内联外引的同时,靠山致富,发展经济,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说到这,陈丕显大声地对大家说,“发展山区经济,关键的一条,就是要学会‘唱山歌!”
……
陈丕显虽连续几天参观视察,旅途劳累,但他兴致颇高。按照行程安排,明天就要到他战斗、生活过的南雄游击故地视察,他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当晚,他挥毫题诗一首:
南国游击战,
别梦五十年。
今朝登韶峰,
山河展新颜。
看望众乡亲,悼念先烈勇
5月4日清晨,天空突然下起了滂沱大雨。
陈丕显一大早就起来了,见雨下个不停,显得十分着急。早餐后,雨骤然变小,还扬起了阵阵凉风,空气显得格外清新。
“老天亦有情啊,知道我们要去南雄呐!”陈丕显风趣地对宾馆工作人员说,然后与他们一一握手话别,冒着淅沥小雨,驱车直奔南雄县。
经过近三个小时的旅途颠簸,陈丕显一行抵达了南雄县城,并见到了老战友刘建华,以及江西省委副秘书长危仁政、赣州地委和南雄县委、县政府有关负责人。
陈丕显紧紧握住南雄县领导同志的手,激动地说:“离开南雄五十多年了,想念南雄也五十多年,早就想回来看看,今天终于回来啦!”
见刘建华站在远处,陈丕显赶紧叫他站在自己身边,拉着他的手,高兴地说:“刘老表,我们今天终于兑现承诺了。”
“好久没人称我刘老表了,今天听你这样叫我,感到分外亲切!”刘建华激动地说。
“刘老表”是三年游击战时大家对刘建华的昵称。当时,为安全起见,游击队领导人都有一个化名:项英叫“老周”,陈毅叫“大老刘”,陈丕显叫“阿丕”;刘建华当时叫“刘新潮”,因是江西寻乌人,大家就叫他“刘老表”。
“是啊,回到南雄,看到一切都感到亲切!”陈丕显十分兴奋,向乡亲们亲切地打招呼:“离开这里五十多年啦,真的很想念大家,今天我与刘老表回来看望乡亲们……”
知道是当年红军游击队老同志回来了,乡亲们都纷纷围上前来,热情地打招呼,亲切地拉家常。
“你们打游击时,住在哪里呀?”一位年轻人好奇地问。
“我们过去在这一带的大山里,经常不断地转移,住无居所,整个北山、油山都是游击队的住处。”陈丕显说。
“吃什么呀?”一位年轻大嫂小声地问道。
陈丕显说:“挖竹笋,摘野果,打猎物,捕山鸡,有时还去捉蛇,反正山上能吃的,我们都吃。当然,我们是吃的时候少,挨饿的时候多。”说到这里,他动情地说,“真多亏了这里的老百姓,在我们最困苦的时候偷偷地给游击队送米饭油盐,有的为此被抓去挨打、坐牢,甚至有的还断送了性命……”
回到阔别五十多年的游击故地,见到淳朴善良的父老乡亲,陈丕显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侃侃而谈。
赣粤边游击区是个英雄辈出之地,无数英雄子弟的鲜血染红了这块红色土地。李乐天烈士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之一。
李乐天,是当年深受群众信赖的“游击司令”,与陈毅、项英、陈丕显等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1935年12月30日,李乐天在一次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1岁。当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连夜找到其遗体,偷偷用当地最好的木料做了一副棺材,就近把他埋在信丰小河乡坳背村附近的深山密林里。1959年,家乡群众把其遗骨迁回南雄烈士陵园,并兴建了“李乐天烈士墓”,以供后人瞻仰。
踏上这块红色故土,激起了陈丕显对光荣牺牲的战友们的深切怀念之情。为此,到南雄后安排的第一项行程,就是参观南雄烈士陵园,瞻仰李乐天烈士之墓。
下午,雨过天晴。烈士陵园内,苍松翠柏,庄严肃穆。
陈丕显、刘建华等人,缓步走到李乐天烈士墓前,敬献了花圈;然后默默站在墓前,眼含泪花,喃喃自语,寄托着他们对昔日老战友的无限怀念和崇高敬意之情!
之后,陈丕显绕烈士墓走了一圈,并驻足仔细诵阅了刻有李乐天烈士生平事迹的碑文。
陈丕显对南雄党史部门负责同志说:“你们要把李乐天等各时期当地英烈的感人事迹,编写成通俗读物,充分发挥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教育广大干部群众坚决跟党走,团结一心奔四化!”
赣粤边的韶关、赣州党史部门的同志,遵照陈丕显的指示,对李乐天的牺牲时间进行了再次核实论证,将其墓碑移到坟墓之后,并对碑文进行了翻新修改。同时,组织力量,分别编纂出版了《情系北江》、《红土魂》、《大山雄风》、《赣南英烈》等一系列反映赣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的通俗书籍,作为对广大干部群众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读物。
下午5时, 陈丕显到岭南酒店视察。这里是岭南旅社旧址, 是陈丕显当年与国民党谈判之地。
陈丕显看到似曾相识的地方,停顿了一下,随即一拍巴掌,兴奋地对刘建华叫道:“刘老表,这不是当年我们与国民党南雄县长谈判的地方吗?”
“没错,你当时舌战群儒,据理力争的八大权利,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刘建华也十分激动,两人手牵手径直走进酒店大堂。
1937年11月5日,陈丕显带着项英、陈毅写的介绍信,从北山辗转来到南雄,住在岭南酒家,约南雄县长曾绳点及驻军师长,进行赣粤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江西抗日义勇军”的军事谈判。当时,为安全起见,陈丕显以“陈春芬”的化名,以江西抗日义勇军第一支队代表的身份,要求国民党军政当局申明大义,立即停止“剿共”,确保游击队安全开到集训地点。经过激烈交锋,曾绳点接受了陈丕显代表赣粤边红军游击队的合理主张,并答应了解除“铲共义勇队”枪械、严惩“铲共团”首恶、解散义勇队、取消旧租老债、免除政府税捐、释放政治犯、清除反共标语等八项正义要求,军事谈判取得胜利,为赣粤边红军游击队顺利改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单刀赴会与南雄县长谈判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只是物是人非,陈丕显感慨万分。
会见烈亲属,率直显真情
当晚,陈丕显接见了南雄先烈后人的部分代表,包括李乐天、叶明奎、曾彪等烈士的儿孙们,以及老同志代表叶树林等。
望着一张张似曾相识的脸庞,陈丕显激动万分:“南雄是个好地方。这里对中国革命贡献很大,你们的先辈都是有贡献的人,你们也很光荣。一定要为你们的父辈争气,严格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当听到有人请求组织上给予特殊照顾,帮忙解决“农转非”,并给予安排工作时,陈丕显许久未说话。他知道,这份请求不算过分,凭自己的身份和地位,此事算是小事一桩。但他知道,这是违反政策的事。再说,全国各地类似这样的情况不计其数,如果大家都给予照顾,这不是乱套了吗?陈丕显想现身说法,教育他们放弃此种错误想法。
“同志们,你们可能不知道,我的弟弟像你们一样,也在家耕田。我可以告诉大家,全国解放40余年了,我从来没有给家人和亲友办过‘农转非,更没有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给他们安排过工作。”
“我今年74岁,我的弟弟今年也已经70岁了, 他现在仍然是种田的一把好手。我为弟弟安排工作还不容易?但我从来不做违反政策的事! 弟弟也十分理解支持我,从来没有向我提出过‘农转非或安排工作之类的事,还经常教育子女要靠自己的本事,不要给政府添麻烦。”
“现在,我在北京做事,弟弟在家种田,靠自己的勤劳,在福建乡下老家盖了新房。他邀我回老家看了,房子还不小呢,比我父母盖的老房子还好。我跟弟弟开玩笑说,弟弟在老家盖的房子,比我在北京住的房子还宽敞呢……”
听到陈丕显的弟弟都在农村种田,刚才提出“农转非”和请求安排工作的人,都羞愧地低下了头,表示不再给政府添麻烦, 会安心种地、勤劳致富。
陈丕显舒心地笑了。
接着,陈丕显又严肃地对南雄负责人说:“我们当领导干部的,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自己子女、兄弟、姐妹和亲友的工作安排问题,绝不能以权谋私,否则老百姓会骂你、瞧不起你,因而破坏党群关系,影响安定团结,败坏党风政风,应引起高度重视!当然,我们对困难烈士亲属应给予多一点关心,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可适当给予照顾。”
陈丕显入情入理的话,让在座的人心服口服。
“战争年代官兵一致,不像现在……”老同志陈树林感慨地说。
陈树林是三年游击战争时期的游击队员。他性格耿直,说话直率, 对现实中一些看不惯的事,面对老首长,他直言不讳。
“过去咱们当官的、当兵的,不是同盖一床被子睡觉吗?夜里不是一起到山塘水圳捉田鸡、白天爬树摘野果吗?不是一起挖弹坑、掘山洞,共同对付清山围剿的白匪军吗?那时真叫官兵不分、亲如兄弟!” 陈树林的话,勾起了陈丕显对往事的回忆,也激起了他对当时少数官员脱离群众的愤慨。
陈丕显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密切联系群众,最关键的一条,就是少讲空话、多办实事。战争年代那么艰苦,我们党仍不忘记解决群众‘盐的问题、‘米的问题、‘穿衣的问题、‘生小孩的问题,现在我们党执政了,就更应该关心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切不可把群众的诉求看作是‘小事,群众就是从解决这些‘小事的过程中来观察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制度的。”
“密切联系群众,一定要有一颗体察群众冷暖、与群众息息相通的心。要在关键时刻,敢于保护群众的利益。所以,只要我们领导干部不脱离群众,时刻关心群众,真心为了群众,我们就能取得群众的信任、拥护和支持,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陈丕显的话,掷地有声,令人深思。
再登帽子峰,沿途寻旧踪
5月5日,雨过天晴。
早饭后,陈丕显一行驱车前往帽子峰,追寻当年打游击的足迹,感受山区的巨大变化。
帽子峰,海拔1200多米,是当年赣粤边特委的旧址之一,后成为南雄县颇具规模的国营林场。当年,在项英、陈毅的领导下,陈丕显与李乐天、杨尚奎等人一起,以油山、帽子峰为中心,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浴血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驱车登上帽子峰山麓,举目远眺,南雄县城尽收眼底。环顾山下,当年红军游击队的驻地附近,如今已经出现了一栋栋崭新的农舍。陈丕显欣喜万分,坚持走路上山,想多看看老区的巨大变化。
陈丕显沿着上山的林区小路,细心观察周围的景象,寻找当年打游击时躲藏的山洞、住地、战场,心潮起伏,感慨万千。
在这里,已见不到当年密不透风的树林、成群结队的禽兽、曾藏身避险的山洞,只见高矮不一的草木、偶尔惊叫的飞禽、修葺一新的凉亭,以及错落山麓的工人场房。陈丕显有点失落,这与记忆中的帽子峰无法联系在一起!
到了山顶,又见林场场部大院鲜花锦簇,陈丕显忍不住问道:“这是山上自己养的花吗?”
场长迟疑了一下,如实回答:“有的是从山下搬上来的……”
陈丕显脸色凝重,毫不客气地说:“应该山上的花往山下搬,不要山下的花往山上搬!”说到此,他叫住陪同的南雄县领导,无限感慨地说,“要综合利用山上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山区经济。帽子峰资源丰富,优势独特,要好好研究做活做大林产经济这篇大文章。我感到,帽子峰最有条件率先脱掉贫穷帽子,关键是要有规划。山上不仅要有生态林木,也要有经济林、果树、花卉,这样才有名副其实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南雄县领导当即表示:“我们一定认真做好规划,专题研究帽子峰脱贫计划!”
下午,在林场会议室举行座谈会。当场长汇报完林场基本情况及发展规划后,陈丕显开门见山,谈了自己的观感。
“帽子峰是当年红军游击队的游击根据地,原先树木高大,动物成群,是北山地区有名的原始森林。过去打游击时,为躲避敌人追击,只要你在森林里转个弯就找不到人,但现在不行了。今天看到山上虽然还是漂亮的,基本没见到荒山,但山上的树一看就是新栽的,人为砍伐太厉害了。建议你们好好研究一下,不能这样破坏山林,要爱护这些青山,为子孙后代造福!”
“要有长远眼光,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为什么原来这里那么多的动物?主要是这里有适合它生存的自然环境。现在林场每年还砍一万立方米木材,这是不是良性循环?我认为实际上不是良性。现在,那个环境没有了,动物也就没有了。人是高级动物,一定要注意生态环境不能破坏,想办法把山经营规划好,确保良性循环。”
……
县委领导诚恳地表示:“请首长放心,我们保证这些山林不再砍了,动物也不再打了,一定保护好全县的山林……”
陈丕显满意地点了点头,接着又说:“南雄是山区县,首先要消灭荒山,把全县绿化起来;其次要在山上搞多种经营,把荒山变成金山银山,让林农们快点富起来。只要坚持不懈,二十年、三十年会见大成效的。总之,既要保护,又要发展;既要立足当前,又要顾及长远;既要看眼前利益,更要想今后利益,决不能给子孙后代欠账!”
临走时,陈丕显握着场长等人的手,叮嘱道:“当年我们打游击时住过的地方还要再找一找,总能找出几个地方嘛,拜托你们了!”
在南雄、信丰、大余等党史部门的积极努力下,通过老同志的大力协助,后来终于查找到了当年红军医院旧址、游击队躲藏的山洞,以及战士们临时住过的竹棚和哨亭。这些旧址成为对广大干部群众,尤其是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形象生动的活教材。
下山路上,陈丕显看到满山遍野的映山红,心情激动,口占一首:
重登帽子峰,
沿山寻旧踪。
林泉齐欢唱,
伴我映山红。
关注民生事,坦诚抒已见
5月6日,陈丕显在南雄考察的最后一天。
几天来的走访参观,所见所闻,陈丕显感触颇深。尤其是老区人民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激励下,发奋图强,自力更生,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较大改善,心情格外兴奋;同时,山区在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等方面存在急功近利等倾向,又令他忧心忡忡。
上午9时,南雄县几套班子领导成员,以及油山乡等单位共60余人参加的座谈会,在县招待所的会议室举行。
座谈会上,县委领导向陈丕显等人扼要汇报了南雄县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当听到南雄县一些乡镇山村已通电通路时,陈丕显十分兴奋,连连点头称“好”,说道:“这次回南雄来,让我亲身感受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山区农村的巨大变化。这是党的富民政策的功劳啊!所以,我回到南雄,就如注入了兴奋剂,人也变得年轻了……”
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在谈到南雄县发展农业生产时,陈丕显问:“南雄烟很出名,现在农民还种烟草吗?”
“很多农民在自家责任田种烟叶,一些农民靠种烟叶已走上了致富之路。”一位县领导回答。
“老百姓靠种烟叶,搞多种经营,收入高,能致富,这很好。但要注意做好引导工作。”陈丕显说,“我给你们提个建议,就是粮田面积要稳定,要把烟叶种到旱田里,或者种到山坡地,但千万要注意不能破坏山林,不能造成水土流失,否则得不偿失!”
“县里已注意到这个问题,我们为加快农民早日致富,对全县农业综合开发作出了安排,提出了‘山顶造林种树、山腰种果种竹、山坡种烟种花、山脚种茶种药、山下养鱼放牧的立体开发思路。”一位县领导汇报说。
“这个思路好!”陈丕显高兴地说,“以林蓄水,以水发电,以电养林,良性循环,多种经营,农民可发家致富,政府又可增加税收,老百姓会支持的!”
“但许多烟农们担心政策会变,县里也有这个顾虑。请首长帮我们向省里说一说?”县委领导大胆地向陈丕显提出请求。
陈丕显爽快地回答:“没问题,为老区人民加快脱贫,是我应该做的。你们写个材料,我帮你们反映这个意见。”
回京后,陈丕显就南雄反映的稳定农村相关烟业发展政策等问题,专门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广东省政府进行了沟通,明确了发展山区经济、稳定农村政策、加快农民致富的若干政策问题,并专门给南雄等县复了回函,让老游击区的南雄人民欢欣鼓舞……
在座谈会上,有人还反映说,山区财力弱,发展教育困难较大。
陈丕显说:“我们当年在大山里打游击战时,项英、陈毅还教战士们学文化呢。战争年代如此重视教育文化,和平建设时期就更要重视发展教育文化。山区经济条件较差,这是事实,但不能成为不重视教育文化的理由。教育是百年大计,政府不要怕在这方面花钱。现在讲科技, 没有文化知识哪能脱贫致富呢!”
……
最后,陈丕显对广东设置“办事处”、“管理区”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他问道:“你们县的村民委员会叫管理区,居民委员会叫办事处,这是怎么一回事?”
“这是按照省的要求统一改的。”一位县领导解释说。
“广东全省都这样吗?”
“是这样……”
听到此,陈丕显沉默了一会,说:“广东全省都这样,这不怪你们。但广东把村民委员会改为管理区、把居民委员会改为办事处的做法欠妥!”
陈丕显严肃地说:“关于村委会和居委会的设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此有明文规定。宪法第111条规定,城市和农村按居民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者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其主任、副主任和委员由居民选举。同时,还规定在居委会和村委会设立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委员会。希望大家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树立法制观念,做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表率!”
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丕显高度重视民主法制建设,对广东的基层组织建设也陈述了自己的看法。性格率真,言谈直率,充分表达了他对这个曾经战斗、生活过的地方的挚爱之情!
回京不久,陈丕显获悉广东已将全省的城乡居民自治组织恢复为村委会和居委会后,感到由衷的欣慰。
当晚,陈丕显为油山中学题写了校名。想到南雄老区的巨大变化,想到几天来的所见所闻,陈丕显欣然赋诗一首:
五十春秋弹指间,
雄州腾飞谱新篇。
弘扬先烈凌云志,
继往开来更着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