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班主任如何对新生进行教育
2013-04-29李馥香
李馥香
摘 要:中职生入学教育是整个中职学习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的入学教育是后续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机。班主任教师要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方法,确保入学教育能达到实际效果。
关键词:班主任;新生;教育
中职生是一群特殊的教育群体,生源多是应试教育甩下的“包袱”,教育起来难度很大。把握好入学教育这一重要环节,是保证整个中职阶段教育顺利进行的基础。成功的入学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最好时机,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会使学生迅速地适应新环境,重塑信心,了解并热爱所选专业,树立职业理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从事职业教育多年,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在此方面深有体会。
一、认真准备好和学生的第一次见面
新生报到,教师衣着整洁,举止端庄,接待新生柔声软语,体贴细致,会给学生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解除学生对新环境的陌生感,为今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打下坚实的基础,会使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和谐地开展。比如,我和学生见面开场白是这样开始的:初中阶段或因你们基础没打好,或因偏科,使你们与高中失之交臂。但考试分数并不能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和劣。失败只属于过去,你们中有的动手能力强,有的交际能力强,每个学生都是有潜力可挖的,只要努力,一定会有你们施展才华的机会。百合花也有春天嘛,老师在这里恭喜你们,你们选择了学一技之长,这代表你们成熟
了……
二、鼓励自我介绍,这是做好学生交际能力训练的第一步
职业教育重视口语交际表达能力的培养。班主任要以自我介绍为契机:(1)通过学生自我介绍,更多地观察、熟悉、了解他们,(2)以此开始对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的训练,使学生明确进入中职学校所训练学习的内容,是和未来的职场需要联系
的,也使学生意识到职业教育和普教的差别,从而更加明晰自己要努力的方向。自我介绍以学生大方得体介绍自己为开端,学生很快就学会与同学交流沟通,学生之间减少了陌生感,同学关系也比较
融洽。
三、建立良好班集体,发挥班集体教育效应
班集体是进行教育活动的主阵地。一开始就构建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都有着巨大的教育作用。班主任要慎重选拔培养干部队伍。通过前期摸底后,班主任对学生个人的能力和才干有了初步了解,在这期间,班主任看好的核心骨干要多次指派为学生做一些班级日常管理事务,一方面是对其进行能力训练,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参与管理的自信心。班委会采用竞选的方式产生。竞选之前给学生两周时间做好准备,思索自己想培养哪方面的能力,班级工作能胜任哪一项,有什么打算,然后要求撰写竞选演讲稿,在班会上演讲,其他人当评委。通过这种形式,班主任组成一批能够团结同学、负责认真,代表集体意志的班委会去领导班级活动,良好的班风才能产生。
四、建立学生个人档案,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新生入学,优秀的班主任应该勤于观察,目光敏锐。观察每个学生的言行举止,知道学生在想什么,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争取短期内和每个新生都进行一次或几次家常似的谈话,掌握学生的具体情况,心理动态。班主任要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过去,尤其对学习差品质差的双差生,更要做到详细登记,积极找到学生的闪光点,从正面予以肯定,并不断强化,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之有成就感。在初中阶段,这些学生由于成绩不佳,往往处于班集体的边缘,严重影响他们的自尊、自信。进入职业学校后,教师对其寄予厚望,如当班干部,如提供独立办事的机会,使他们重拾信
心,这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他们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到新学校、新班级。
五、开展各种班级活动,搭建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
学生从孤立的个体,积极参与融入集体中,不但其智慧和特长得到发挥,在活动中也加强了师生和同学间的情感交流。通过活动,促进了同学间的友谊,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也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也可以使班主任在活动中更好地发现学生、教育
学生。
六、组织开展学习校规班规,强化学生遵守纪律意识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纪律严明的班级会使自律性很低的学生一开始就知道什么是雷区,不能碰,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自然而然地进行了养成教育。
七、通过多种形式,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学习的目的直接影响学习态度。班主任教师可以结合学校组织的讲座,结合往届学生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明确职业中专是“修一身之德,学一技之长”的好地方,只要努力,这里是圆梦的摇篮,使学生认识到确定个人目标的意义,然后以班集体或小组活动的形式确定学生的个人目标,并围绕目标制订出实现目标的方式和
步骤。
中职新生入学教育,是入学的第一课,迎新的工作不只是班主任的工作重点,也需要学校的严密组织和部署才行,如新生军训、举行隆重开学典礼、召开报告会……通过学校和班主任教师密切
配合,才能确保入学教育达到实际效果。
参考文献:
[1]定榕.班级管理科学与艺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09.
[2]叶澜.教育学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07.
(作者单位 吉林省大安市职业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