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稻育苗移栽的分类及优缺点分析

2013-04-29韩清云孙新功

农民致富之友 2013年9期
关键词:旱育壮苗本田

韩清云 孙新功

水稻栽培技术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早期水稻的种植主要是“火耕水耨”。到东汉时发展到比较进步的耕地、插秧、收割等操作技术。唐代以后,适用于水田的耕-耙-耖整地技术又得以突破性发展,到南宋时期得以完善。之后又从品种、土质、积温、育苗及栽培管理等方面得以综合发展。但就水稻田间栽培形式而言,笔者认为主要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播,二是育苗移栽。现就水稻育苗移栽的分类及其优缺点分析如下,仅供参考。

1 育苗移栽概述

水稻育苗移栽是指一改过去在本田里直接播种的做法,建立育苗秧田,在秧田播種育苗,培育适龄壮苗后,再进行本田移栽的一种水稻栽培形式。

2 育苗移栽分类

按移栽主体分可把育苗移栽分为机械移栽和人工移栽。从另一个角度,按移栽规格不同又可将育苗移栽分为旱育稀植和旱育超稀植。

2.1 机械移栽:是指借助机械设备如插秧机、抛摆机、喷苗器等,将适龄秧苗按农艺要求和规范移栽到本田的一种水稻栽培形式。目前在生产中机械移栽主要是指机械插秧。

2.2 人工移栽:是指按农艺要求和规范,不借助机械设备把适龄秧苗以纯人工的方式移栽到本田的一种水稻栽培形式。人工移栽可分为人工插秧和人工抛秧。

钵体秧盘的发展使育苗移栽出现的人工抛秧的方式,多在南方采用,是将钵育秧苗以人工定向抛撒或机械抛植使秧苗根部向下自由落入田间而定植。在黑龙江省多采用钵体苗人工摆插的形式,而不进行抛秧。人工抛秧曾成为钵育秧苗的一种主要栽培形式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但随着技术的更新目前已经很少有人再采用此项技术了。

2.3 旱育稀植:是指在育苗阶段的水分管理上,充分利用水稻苗期耐旱的生理特性,采取与水育秧和湿润育秧不同的旱作浇水方法,在本田阶段又由密植改为稀植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水稻栽培技术。

2.4 旱育超稀植:是在旱育稀植基础上,充分发挥水稻分蘖优势,进一步合理稀植,依靠主、蘖并重,培育大穗,来实现高产稳产的一种水稻栽培形式。

3 育苗移栽的优缺点分析

3.1 机械插秧

机械插秧的优点:一是秧苗分布均匀,插秧质量好。二是通风透气好,抗倒伏和病虫害。三是极大缓解了农忙季节农村人力不足的问题。四是省时省工,缓解农时,可集中用水,节约成本。五是劳动强度低,栽插效率高,是人工插秧的8倍以上。六是增产增收,与传统水稻插秧相比增产8%左右。七是有利于水稻规模化种植,产业化发展。

其缺点是受插秧机限制,秧龄较短,不宜培育大苗壮苗,同时存在秧苗返青慢、漏秧、机械损伤、营养生长期延长等问题。

3.2 人工插秧

人工插秧优点是能够按人们的意愿,按高产的标准要求进行操作,具有人为控制的优势,容易做到减轻植伤、深度适宜、行直穴匀、不重不漏的作业要求。其缺点是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均匀程度不如机插秧。

3.3 旱育稀植与超稀植

旱育稀植与超稀植整体技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育苗方式由传统的水育秧改为旱育秧,主要是水的管理,原则是不建立水层、以浇为主、不缺不浇、缺则浇透。秧苗培育重视地上地下同时发展,注重培育良好的根系,提高秧苗素质,增加抗逆性和抗病性,培育壮苗。特点是:秧苗耐寒力强,生长健壮;移栽后缓苗期短,早发快发。二是插秧方式由密植改为稀植,进而达到超稀植。旱育稀植一般行穴距为30cm×10cm、30cm×13.3cm等,每穴2株~3株基本苗;超稀植一般行穴距为30cm×20cm、33cm×17cm、40cm×15cm、40cm×17cm或采用(30cm+50cm)×15cm、(30cm+50cm)×17cm、(27cm+40cm)×17cm等大垄宽窄行规格。通过合理稀植,充分利用光温条件,改变田间小气候,增强了抗逆性,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分蘖率和结实率,节本、增产、高效。

其缺点是技术要求标准高,受区域条件限制。水稻旱育超稀植适用于积温条件好,栽培水平高,土质肥沃的稻作区。在井灌区、盐碱地和北部地区不适合超稀植,应多发挥主穗的作用,适当缩垄增穴,增加基本苗数,以确保高产稳产。

猜你喜欢

旱育壮苗本田
全方位提升 全新一代东风本田CR-V
冬小麦“科技壮苗”专项行动启动
旱育保姆种衣剂育秧对鄂东南水稻产量的影响
温室辣椒高效嫁接及培育壮苗
长春壮苗泥炭科技有限公司
越冬期油菜壮苗防冻四措施
本田在华高管集体升迁
寻衅滋事 本田新Civic VS.马自达3
水稻机插秧应用旱育保姆不同用量的对比试验
不同播种量与叶龄对无盘旱育抛秧水稻产量及性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