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我不只是萌
2013-04-29李剑龙
李剑龙
“世界上有那么多濒危动物,为什么人类首先选择保护大熊猫?”2020年牛津大学生物系的入学面试中,面试官达尔文教授向你发问。这个问题你从来没有认真想过,你的脸有点儿发烫,手心开始微微出汗,除了大熊猫憨态可掬的形象,你的脑子一片空白。“因为……它很……萌?”你硬着头皮说出你唯一能想到的答案,然后等待教授大笑并赞扬你的幽默感。
“正确。”达尔文教授用铅笔在你的简历上画了一个小圈,咧着嘴对你说,“事实上,在这一届候选者当中,你是第一个给出正确回答的人。”
“竟然蒙对了!”你暗喜了一下。但是教授追问道:“能具体解释一下吗?”
这个问题并不难解释。如果大熊猫同学长得像考卷上密密麻麻的数学符号一样面目可憎,那么一说起保护濒危动物,正常人可能会像听到“二元一次方程组”这几个字一样迅速在脑中切换频道,更加不会有人关心竹子够不够它们吃的事情了。所以,大熊猫是动物保护当中的旗舰物种,它的呆萌形象比其他更加接近灭绝的动物更容易吸引人们的关注,更容易唤起人们的保护意识。搭上了大熊猫的顺风车以后,世界上有许多濒危动物也渐渐获得了当地政府和民众的保护。
但呆萌形象除了激起人们的怜爱之心之外,也容易让人对大熊猫产生一种误解:这货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所以我们要把它们精心地保护起来。大熊猫君委屈地说:我冤!
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大熊猫繁殖能力低下,好不容易生出来的幼崽夭折率也很高。这种说法貌似还有数据支持,但是拜托,那都是过去从动物园或其他圈养环境中得来的数据。
野生环境中的大熊猫有着广阔的活动天地,在繁殖期内可以自由自在地找男朋友女朋友,这哪里是在动物园狭小的铁笼中被人类包办婚姻可比的?根据野外观察,一只典型的雌性大熊猫大约在6岁时生头胎,平均每2.2年繁殖一次,幼崽的成活率大约是70%—90%,到20岁的时候可以养大5—6只后代。这种繁殖能力当然没法跟兔子、猫之类的比较,但绝不输给它的近亲——棕熊、灰熊、黑熊什么的。既然熊熊们在野外过得看上去还不错,凭啥说大熊猫濒危是因为它们繁殖能力差呢?
还有人说,大熊猫性情温顺,性格懒散,行动迟缓,在险恶的野生环境中缺乏竞争力。大熊猫君若闻听此言,定会忍不住说:“你才迟缓,你们全家都迟缓!”其实,在网上随便一搜你就会发现,记者、游客、饲养员、保安都曾被熊猫咬伤过。2011年5月,武汉动物园的大熊猫“希望”袭击并咬死了一只隔壁翻墙进来的孔雀。野生大熊猫更是打架如熊、逃跑如猫。每一个在野外追踪过熊猫的人都可作证,它爬山的速度让人类难以望其项背。人家好莱坞编剧写《功夫熊猫》,绝对不是瞎整的。
另一个听似“靠谱”的说法是,大熊猫太“挑嘴”,适应能力太差——一旦竹子不够吃,它们就要忍饥挨饿,乃至面临生存危机了。这是真的吗?
2011年12月,放置在四川平武县野外的一台红外线相机完整地拍下了一只大熊猫把一具牛羚尸体啃食得干干净净,然后抹抹嘴走开的全过程。如果你家住在大熊猫保护区的边上,那可得当心了,假如大雪封了山,大熊猫找不到吃的,它们就会半夜下山到你家偷吃——圈里养的羊,地里种的庄稼,甚至垃圾堆里的剩饭剩菜。所以,在大熊猫成为保护动物之前,迎接它的往往是人类的棍棒而不是闪光灯。
大熊猫吃肉一点都不稀奇。现在,你可以张开嘴巴,凑近镜子,从门牙向两边数到第四对,那长得又尖又宽阔的、比磨牙小比虎牙大的牙齿叫作“裂齿”。裂齿是专门用来撕裂和切碎肌肉的,是食肉的标志。没错,大熊猫和你以及豺狼虎豹一样,都长有裂齿。大熊猫的祖先,生活在800万年前的禄丰始熊猫就以肉食为主,后来气候发生了变化,始熊猫的活动空间变小,而食物竞争者增多,它们的生存受到了严峻挑战,一部分始熊猫采用了一种偷懒的办法:吃点儿别的,尤其是其他动物不怎么吃的东西。于是,竹子渐渐成了大熊猫的主食。
20世纪80年代时,四川邛崃山的一种竹子出现了大面积开花的现象,而竹子开花之后不久便会枯死,要十年左右才能恢复。人们担心生活在那里的大熊猫,当时流传的一首叫《熊猫咪咪》的歌中唱道:“明天的早餐在哪里?”在这种担心下,世界各地民众纷纷为抢救大熊猫捐款赠物。
从今天的眼光来看,当时的人们多少有点高估了这场“熊猫危机”,竹子十几年到几十年开一次花,而大熊猫常吃的竹子有三十多种,它们不可能同时开花,所以正常情况下,大熊猫根本不会由于某一种竹子大面积开花而灭绝,否则几百万年来竹子开了几十万次花,大熊猫早就该死绝了!
说来说去,大熊猫到底是为啥落到今天“濒危”境地的?最大的原因就在于——人类活动不断蚕食着熊猫的栖息地,大熊猫赖以生存的家园越来越小,最后被分割成许多独立的小区域。一旦某个区域内的竹子开了花,大熊猫又不能顺利移居到别的地方,它们的命运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一旦种群与种群之间被隔离,熊猫们被迫只能在种群内近亲繁殖,其后果也相当不妙。所以,保护大熊猫最根本的办法不是把它们养起来,而是保护它们的野外生存环境。
一旦大熊猫得到了保护,与它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许多动物和植物也会同时受到保护。借助它在人类心目中的可爱形象,熊猫成了一把巨大的生命保护伞。这,也正是达尔文教授想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