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2013-04-29高方银申智龙
高方银 申智龙
信息技术是一门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的现代化教育学科。然而,纵观信息技术列入中小学必修课程十年的历程,耍耍课、放羊课、游戏课等“自由度”过高现象依然普遍,教学效果不言而喻,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举步维艰、令人堪忧!面对如此现状,让人不由思索,如何让师生切实融入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之中?如何让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真正实现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从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的视角,浅析个人的思考与拙见,以期抛砖引玉。
● 注重教学设计,做到课中有学生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也是一样,信息技术教师必须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认真分析教材,明确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优选教学资源与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手段与教学过程,确保“课”中有数和轻车熟路。
“学习是一种主体性对话实践”。课堂教学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过程始终关注的是学生发展。关注学生不仅体现在课前与课中,还应体现在课后,还应对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学习热情等方面做进一步的了解,并不断分析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分享学生的成长快乐。
● 注重环境优化,做到课中有“利器”
信息技术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运行良好、使用便捷的软硬件环境十分重要。就笔者所在的农村地区而言,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必需的计算机数量十分有限,“农远”工程建设的计算机教室已日渐陈旧,多是病机,教学之前必要的、经常的计算机及其网络环境维护、故障检修和教学软件优化,是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基本保障。在教学过程中,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充分利用计算机功能,合理选取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触角、视觉、听觉和思维等感知系统,将演示、讲解和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增大课堂容量、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育质量。
● 注重小组活动,做到课中有合作
学生受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就读学校等因素影响,信息技术基础差异较大。因此,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针对学生的认知基础和个性差异,在合理搭配的基础上,可将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学习小组,在共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让优生发挥特长,施展才能,学困生尽其所能,学有所得。这种互动、合作学习,能让学生更好地实现学会合作、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分享成就与欢乐,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合作能力。
● 注重任务驱动,做到课中有成果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有效融入“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并注重弹性教学和个性化教学,把课堂教学变成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让学生在一个个主题任务的驱动下,在教师循序渐进地引导下参与并完成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或“问题”学习,拥有充分的学习自主权,分析问题、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将得到很好的培养,并在不断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快乐、提高学习兴趣和激发求知欲望。
此外,任务驱动还应做到“有题、有线、有程与有果”。“有题”是指要明确课堂教学主题,使课堂教学主题化(这里的“主题”可是一个课题、一个知识点或一个软件);“有线”是指以任务为中心的教学线路;“有程”是指教学中要注重学生思维、实践能力的形成过程;“有果”是指学生不仅能主动完成教学任务,形成作品,更重要的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提升。
● 注重学科特点,做到课中有侧重
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课堂教学中的“精讲多练”尤显重要。“精讲”是指对于学生自己看得懂、易理解、能够触类旁通的内容,教师要少讲甚至不讲,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而对于一些较难的、重点的知识要有针对性地讲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关键,让学生掌握要领;“多练”则是指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实践操作和勤于动手,更好地理解与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手、眼、脑、耳多感官协调参与能力,让其在亲历感知、思考、操作和实践的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体验探索、发现、创造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
● 注重学科渗透,做到课中有融合
在几乎所有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块中,都可以轻松渗透包括学科知识和人文教育等。例如,在讲授Photoshop时,就可以有意识地融入美术设计理念与创作要素,将原本单调乏味偏重技能的鼠标操作,变成不用笔和颜料的电脑美术欣赏创作与交流过程。又如,在机房墙面张贴学生的电子杂志、图像设计作品,或者是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以及马云、张朝阳、比尔·盖茨等国内外信息技术业界精英的画像等,既可激发学生的创作与学习热情,又能让原本空空的墙壁变得丰富多彩。
信息技术可供渗透的学科固然很多,但要真正实现渗透目的,还需要采取合适的方法与手段。例如,针对Windows与Office等常规教学活动,引入丰富多彩的学科信息,精心设计好教学环节,就可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又如,针对学生电脑创作竞赛活动,可为参赛学生提供相关学科的素材资料,并指导学生择优运用,丰富作品内容和深化作品内涵,进而强化学科因素的渗透。当然,在学科渗透中还要注意不能因突出学科因素而影响信息技术操作技能训练。
● 注重和谐课堂,做到课中有情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很早就阐明了“愉快教育”的优越性。由此看来,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开放、和谐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氛围,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教师亲切的目光,每个学生始终拥有自由、开放、愉悦的学习心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参与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使其在体验成功的喜悦中获得创造性思维的启迪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也才能焕发出真正的活力。
● 注重评价功能,做到课中有赞赏
新课程评价改革的方向是多角度地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掘并发展学生的潜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可针对“任务”完成情况适时组织交流展示,并灵活开展自我评价、同伴互评和教师点评。信息技术课堂评价中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学会梳理知识、自测学习效果。及时、适度、多样的评价,热情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耐心点拨学生的每一个困惑,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他们的学习热情,激发其学习潜能,从而提高学习质量。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促进教师的自我发展。
总之,努力实现“在活动中寻找知识、在探索中获取知识、在互动中生成知识、在体验中感悟知识、在质疑中升华知识、在激励中拓展知识”的焕发生命活力的信息技术课堂,已经成为广大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课题和不懈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