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中思想政治课育人价值维度
2013-04-29张晓燕
张晓燕
摘 要: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中学德育的主渠道,“育人”是思想政治课的价值诉求。这就要求教师通过显性课程的方向导引,辅之以隐性课程的价值渗透之合力,生成“人”的立体形象。
关键词:高中思想政治;育人价值;新课程理念
高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人文社会的综合性课程,同时也是德育的主渠道。思想政治的灵魂是“育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的这种复杂性就决定了思想政治课“育人”目标的落实须采取“显性课程+隐性课程”的教育方式。显性课程是国家级课程,隐性课程指渗透育人的课程,非单一的教育而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无论哪种课程,都要求教育对象的适合选择和解读来彰显其自身的价值。要实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学校教育肩负重任。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呢?
一、树立以生为本思想,明确思想政治课的首要目标
思想政治课的育人目标是指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所要达成的学生在道德和思想政治素质方面的目标。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
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德育观,就是要把满足学生的需求,实现学生的诉求和促进学生道德素质全面发展作为一切教学工作的根本点和出发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想法,维护其人格尊严。因此,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中,须时时树立学生主体地位的理念,更多地创造条件去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能动性,尽力满足学生今后能力发展和自我的社会需求。
二、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创造育人价值的外部条件
全面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摒弃“一言堂”的陈旧的教学观念,这对于提升思想政治育人水平具有切实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日常的教学中,要使学生的需求成为教学的基本立足点。唯有这样,才能使思想政治教学不脱离学生的生活、不脱离社会,才会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的放矢,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长此以往,为片面追求升学率,重知识、轻能力,但表面上的高分不足以掩盖学生心理的不足和人格的缺陷。所以,思想政治课必须满足新时代条件下整个社会对合格人才塑造的新要求,必须适应当今中学生的新特点,坚定不移地走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重视他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培养,关注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就切实要求教师认真落实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成为道德教育的主体,让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成为课堂教育教学资源。教师要建立多元的学生评价体系,为思想政治育人价值的体现保驾护航,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的考查。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成长,更要关注道德素养的提升和学以致用能力的提高;不但要关注学业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成长中遇到的困惑,将成绩考核与能力培养相结合,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纠正学生思想中的偏差,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强调师生间的沟能协调,运用自评与互评的手段,加强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活动。
三、加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素养的提升
在多元思想背景下,为更好地适应中国转型时期的新发展、新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师自身要敢于革新、更新理念,不断地弥补和完善自身知识结构的缺漏与不足,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落实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要求,全力探索适应新课程要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实现育人由传统向现代转化,这样才能体现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主导地位,增强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要有世界眼光、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综合素养,加强自身的队伍建设。
四、理论联系实际,密切关注社会热点、学生生活
高中学生思维活跃,自我判断能力日趋增强,他们经常会用自己的视角来观察社会,往往会感觉到书本理论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差距。而课堂中思想政治教师所教授的内容与自己的见闻有时大相径庭,因此产生对国家政策认识的误区、社会生活现象的迷惑以及人生价值观的偏离,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切实的解决,不仅会影响思想政治课的可信度,而且会妨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要结合思想政治课与时俱进的特点,把时事热点引入思想政治课,通过对时事热点的评价来实现思想政治课育人的价值目标。
作为思想政治课教师,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时事社会热点新闻,结合我国的国情和所处的国际环境,并结合学生思想中的迷茫,通过一系列体验式的活动,亲身去体悟,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五、立足课堂教学,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育人价值
课堂教学是体现思想政治课育人价值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要切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加强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把社会中的时事热点引入课堂,用思想政治课原理来阐释这些热点,进而使学生产生思想上的共鸣。要着力改变应付升学考试,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及思想认识
觉悟的提升。
当然,影响高中学生思想道德水平高低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能说思想政治课是一剂灵丹妙药,能解决学生思想领域的全部问题。要做好这项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以及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相互协调通力配合,才能做好新形势下的育人工作。
(作者单位 上海市第五十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