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工具的演变中保持心灵轻盈

2013-04-29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工具心灵课程

王爱胜

工具是载体,技术是灵魂,工具的变革与技术发展相得益彰,共同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信息技术课程本质上是一门技术课程,它与工具的变革如何共同起舞才能带给教育不一样的现在与未来?

工具有硬件类,如计算机、手机、数码相机等硬件设备工具;工具也有软件类,如文字、图像等信息处理的软件工具;工具还有综合类,如计算机云、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硬件与软件更加亲密结合的综合工具。硬件与软件的相互促进式发展,更新速度到了让人眼花缭乱的地步。这对教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信息技术课程面对这些问题经常会踉踉跄跄,非常被动,为什么?怎么办?

当然,除去用大资金更新教学设备与环境,用大教学改变课堂与课外,用新教材重构课程与教学,一切措施都是迫切需要的。可是,最根本的需求是什么呢?其实是我们的教育心灵,是轻盈地共舞,还是笨重地摔跤,这应由我们教师从内心做出决定。

● 乐于享受工具变革带来的美感

信息技术工具的产生过程与结果都具有技术创造的美感,从外观、功能、消费也都如此。在工具的变革中,我们既要珍惜过时工具的风韵犹存,更要感受新兴工具的优势美感。

首先,对过时的工具怀念它的美丽风韵,正说明我们已经把心灵与其灵魂切合,把握了它的技术本质。例如,画图工具虽然很落伍,可是拿起画笔,提起喷枪,随意涂鸦,把心情挥洒在五颜六色之中,把思维勾勒在点线面的构图之中,工具已经物化于心,技术已经了然于胸,心灵与思维共鸣;PPT技术虽然看上去也很简陋,可是认真地研究一幅图、一段话,以及把与心情融合的音乐背景、切换效果和自定义动画与自己的思维融合一体,那也能够深深打动人的心灵。

然后,我们对新兴的工具要善于感受它的优势美感,也是与时代保持吻合的一种良好心态。例如,同样是图像处理工具,使用可牛、美图秀秀或者智能手机上的个性化照相工具软件,我们为它们提供的暗房技术、风格模板等新技术所感染,充分享受这些特殊效果带来的不一样的视觉盛宴,这能够保持一种新时代的节奏感。又如,在博客空间、云盘、维基可以在线编辑文档、修改图像,甚至可以多人在线一起讨论、修订,这种超越时空、共创共赏的文档案已经把原来“文件”的概念弱化了,真正感受到的是技术的相随相伴。

再说硬件,终端工具的掌上化,在3G、4G网络和越来越成熟、GPS越来越强大的推力下,信息不再局限在教室、办公室或家里的这些“断点续传”,更是与人一起走进了田野山川,大自然通过网络与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随时分享的不仅有美丽风景,还有共同品鉴带来的情感的巨大互动,并且你我的地理位置、天气变化等都可以及时共享,真正做到了天、地、人合一的心灵震撼。

可是,那些旧机器呢?我有一位业界的老年朋友,他一直收集各种时代的计算机,还有各种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以私人收藏感受时代变迁,我们不用看,只听他讲就是一种蕴藏丰富情结的心灵收藏的珍贵天地。

● 应用工具深度追寻丰富的内涵

不论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还是科学类学科,这都是信息技术课程一直面临的一个左右拉锯的问题,并因此形成截然不同的两大学术派别:课程派和整合派,很多专家学者和一线教师都在这两个学术派别之间游弋。这里面课程存在的方向、目标是分歧的根源,大众教育还是精英教育就是其一。然而,这个问题在十年前还是问题,经过这十年的发展已经越来越不是问题,因为计算机基本应用已经社会化、普及化,如网络信息获取、图文信息编辑等成为基本技能。虽然,在学生的水平测、考试等角度仍然不尽人意,这另有更为复杂原因。

至此,我们要破解课程的发展瓶颈的方式有很多。例如,如果面对内容来讲,也不可能完全走向精英教育的“专业科学”。可是,如何跳出应用的低级重复仍然是目前阶段课程的重点问题。如果我们不太多考虑学科整合的方向,因为这里面有与其他学科的严谨关系处理问题,我们可以简单化、自然化应用技术,只要它能够直接面对学生的现在生活与未来成长就是好的。那就是让工具应用更有深度,让技术行为、工具效果的内涵都更加丰富。如何来做,其实也很直接,就是要问个为什么。为什么购买、应用这个工具?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都要在“为什么”中找到自己的原始动力。有了原动力,视点就很明确,不必再过多把工具应用搞得太复杂。

要讲“为什么”这样的深度内涵,可以从两个思维方向来着手。

第一,作为应用,工具的功能是不是可以重点选择?

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但并非已经解决。在以软件为教学模块划分的上世纪90年代,教学面临这个问题,在以信息需求为模块划分的现在教学仍然面临这个问题。一般的工具,不论是硬件或者软件,都是为社会创造的,而不是为教学创造的,学习它的功能之目的与它的来源并不能很好地切合。特别是,有些优秀的功能我们一般学习者并不常用。比如,矢量图像编辑技术,这是为行业设计的一种图像处理技术,平常人需求很少。所以,一个工具软件就选择适合学习者不同时期的需求。这与物理、化学课程的教学也是相似的,小学不需要理解运动定律、元素性质,但是一样可以学习使用物理、化学知识来认知世界、服务生活,随着认知能力的增长他们会越来越需要更深度的了解,学习的内涵也会越来越丰富。

第二,作为应用,是不是可以不要讲究具体的工具?

这个问题几乎已经定论,但是大家却很难做到、做好。在信息需求为主线的教学中,把工作需求、生活需求、任务需求都进行了具体规划。做具体应理解为工具是学习的载体之一,技术因此成为活动的支撑,工具只是工具。即使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工具进行深入探讨,也大都把优秀的技术挑出来进行特色分析,不再面面俱到一个菜单一个菜单去讲授。可是,为什么我们已经能够接受不讲究工具的观念,却仍然跳不出工具呢?根本原因是需求并不真切,甚至是虚构的假需求。比如,文字处理,如果我们针对生活的文字写作,随便一个工具都可以写。博客可以写,空间可以写,邮箱也可以写,手机也可以写,而这些写都是可以很随意的工具选择,也能够体现出工具的优势特点:输入、修改、发布、交流。可是我们在教学中呢?比如,写作文要求使用Word,那好了,学生先把自己的作文在纸上写好、改好,只是输入电脑再发给教师,这种“电子转化”把工具优势浪费了。当然,随着掌上终端、电子书包的发展,学生也真正把工具融入了生活与学习,工具就不会再过度讲究,工具应用的内涵自然会丰富起来。

总之,工具是不断发展的,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只有思维与工具越来越融合的时候,工具的优势才够发挥得更加自然,学习也会更加自觉,教育的内容才会更加开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感受工具的魅力,贴近技术核心价值,在科技发展的节奏中让行动与思维一起舞蹈,让学习与应用更加丰富而有价值。于是,面对工具的老去与新生,我们的内心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心灵会越来越轻盈,因为我们在充满理想的课程发展中美丽行走。

猜你喜欢

工具心灵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巧用”工具
唤醒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