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除形式主义,追求适合学生的教育
2013-04-29王振华
王振华
被业界称为“北魏南冯”的冯恩洪教授,4月28日在亳州药都剧场做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专题讲座,冯教授的讲座大气磅礴、高屋建瓴、震聋发聩,他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博大胸怀须仰视才见冰山一角。虽年近花甲,但他对中国基础教育前景勇于承担,感人涕零,催人奋进,肺腑之言,促我深思。
最好的教育是让每个学生享受最适合自己的教育。小学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课程改革以来,许多心怀教育梦想的普通教师以及教育界的专家学者对语文教学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这些成功的做法可以模仿、借鉴。但如果不顾实际情况,东施效颦地盲目照搬照抄,势必使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程式化的死胡同,从而失去课堂教学的活力,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当前,在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情况下,要去除哪些语文课堂上的形式主义呢?
一、盲目模仿
如,有人死套“三维目标”的框子,把语文课上成目标解答课。由于近年来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的影响,一些地方强调从整体目标、阶段目标、一册教材目标、单元目标到课时目标的教学设计,特别是在说课的时候,也确实因此创造出一些成功的课堂教学模式,但是许多教师只学其皮毛,不得其精髓,死搬硬套,结果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教学目标解答课。所以,我们对于名师、专家的课堂只能借鉴,不能复制。
二、变“满堂灌”为“满堂问”
满堂灌作为一种落后的教学方式被否定,原因就在于置学生于不顾,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而满堂问则走向另一个极端。整节课零敲碎打地提问,把教学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效率,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不能给予及时、准确、恰当地评价,不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加上“对”或“不对”之类的语言搪塞。让语文课堂失去了深度和广度,从而造成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浪费。
三、轻视基础知识训练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力,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但是如果不具备牢固的基础知识,培养能力就成为一句空话。基础知识教学狠抓不放,能力培养狠抓不放。两条腿走路,逐步完善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但首要的是把基础知识教学放在首位,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字都不认识,平常的词都不知道读音,怎么应用,怎么能谈得上读、写能力的提高呢?
四、“课内自读课文”的学习方法变成了课堂教学的“大撒手”
“课内自读课文”的确应以学生自读为主,但是怎么读,应达到什么要求,这应该由教师预设主导。教师在自读课上置学生于不顾的“大撒手”是不负责任的。
冯教授说,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要真正向40分钟要质量,一定要去除这些弊端,克服语文课堂上的形式主义。
(作者单位 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薛阁办事处幸福
路小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