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插嘴”变成课堂亮点
2013-04-29李爱梅
李爱梅
摘 要:教师应正确对待学生的“插嘴”,使它成为课堂上积极的、有意义的因素,让课堂活而不乱。
关键词:插嘴;学生;引导;自主性
记得在教《五彩池》这篇课文时,大家已渐入佳境,陶醉于五彩池这大自然的美景中。这时一位学生发问:“老师,五彩池能不能游泳?”我稍稍一愣,听课的教师也静静地关注着我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是批评还是鼓励呢?我略加思索后便说:“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确定五彩池能不能游泳,要取决于四个基本条件:一是池子的大小,二是池水的深浅,三是池水是否干净,四是‘池是否安全。让我们来仔细读课文,看看课文中有没有这方面的信息。”说着,同学们带着这有趣的问题分组读文、讨论,从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一会儿,一双双小手高高地举起,他们从课文中找到了答案。一位学生首先发言:“课文中说‘小的像个菜碟,水很浅,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这说明五彩池太小、太浅。像菜碟一样大,用小指就能触到池底,这怎么游泳呀?”大家一听,都露出会心的笑。还有另一位学生马上指出:“池底有锋利的石笋,不安全,我是从‘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这句话中体会到的。”通过交流、点拨,学生已不难得出结论:五彩池不宜游泳。此时,在我的引导下,又有一位学生补充道:“就算五彩池可以游泳,也很安全,但这样奇异的自然风光,应当得到很好地保护,怎么能让人去游泳呢?”全班学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就这样,学生的质疑在他们的自读、感悟、理解和交流中得到了满意的答复,并且成了深读课文的切入点。我不禁松了一口气。
新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由一个旁观者转化为一个参与者,充分调动其自身的积极性,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获取知识,从而发展智力、提高素质,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造能力、能在科技大潮中独领风骚的人才。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莫过于让学生“上课插嘴”。学生“上课插嘴”,是他们情感的真诚流露,说明了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对问题的领悟,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下面是我对学生“上课插嘴”的一些看法。
一、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相处相依”的教学理念
相处是一种目的化的状态,它是以完成某个任务而形成的,具有实用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目的是传授知识,完成教学计划和任务;学生是教师完成这节课的资料,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智力。相依是情感的约定,无规则、无规范。课堂上,师生直面对方,师生之间关系无需任何中介或代理机构,是一种师生间的自然情感的真挚流露,是一种基于自然的心灵冲动。
在片段中,学生所提的问题是我意料之外的,课堂上,学生的许多问题是教师无法预知的,教师也无法回避他们对问题的各种见解,尽管他们有时有些“过分”,但教师不是、也不能做问题的选定者。这意味着,课堂上,教师就不能以主人的身份出现,而要作为一个引导者,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己见、解决问题。
二、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对于学生“上课插嘴”,教师应采取宽容的态度,让学生敢于“插嘴”、乐于“插嘴”,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让他们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整体素质。对那些正确的、优秀的应当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更上一层楼”的动机;对那些脱离课堂,纯粹是兴之所至的“插嘴”,要及时给予否定和矫正,让学生知道学习知识是不能以牺牲别人的利益为代价的,进而明辨是非、勇于改错。
如,在片段中,我采取宽容、鼓励的态度,让他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激发他对知识的渴求。我这样处理那种场面,化解当时尴尬的处境,对于学生可能是终身难忘的。有时候,一次小小的成功能够激活一个人巨大的自信,可一次难忘的失败也往往可以摧毁一个人仅有的一点自信,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假如课堂上我立即制止这位学生“插嘴”,他那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会受到冲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想不到的“小插曲”时,我们要考虑的是以原来设计好的教学过程为主呢,还是以学生为本,如何真正做到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三、学生“上课插嘴”,可以反馈教师教学预设的一些失误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上课插嘴”,可以说是教师教学预设的一面“镜子”,这面“镜子”能“照出”我们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让学生“上课插嘴”,其实是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可反馈教师教案设计中的失误,能使课堂教学效果超越预定的目标。因此,我们在备课时应抱着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教学心态,设计好每一个教学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别围绕“死”的教案转。
四、学生“上课插嘴”,体现了教学具有开放性
不可否认,教学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学的运行也需要一定的程序。正因如此,教学表现出相对的封闭性。教学如果过分强调预设和封闭,会使课堂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发挥。封闭导致僵化,只有开放,才有可能搞活。
人是开放性、生成性的存在。现代教育要以人为本,赋予学生应有的自由和权利:独立思考、个性化理解、自由表达的自由和权利;质问、怀疑、批判教师观点或教材观点及其他权威的自由和权利;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课堂教学并受到平等对待的自由和权利等等。这些自由和权利大大地解放了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学生也因此变得活灵活现、富有朝气、充满自信。
上课允许学生“插嘴”,实质是解放学生的心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安全感。而心理安全、心理自由正是学生主动、生动发展的摇篮,在这样的环境里,学生能自由地想象而不必担心其怪诞离奇;能大胆地思考而不必考虑其是非正误;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全面展示自己的个性。在教学片段中,我肯定了那位同学的做法后,学生更加踊跃,纷纷举手回答问题,争着把自己的想法讲出来,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不是教师对学生的单向的“培养”过程,而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学生不应只是配合教师上课的配角,而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课堂教学不能过于死板,要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是学生发展也是教学发展的根本后劲。在教学片段中,如果我当时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不让学生“说话”,就会扼杀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觉得学习无需思考、创新,只要“听话”,教师怎样讲、自己就怎样做,这样的做法是与现代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总之,“插嘴”并非就是对别人不尊重、不礼貌,应视具体情况区分对待,不能一概而论,应让“插嘴”变成课堂亮点。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永春县东关中心小学)
编辑 代跃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