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
2013-04-29李莉
李莉
大学生社会实践是指按照高等教育目标的要求,百组织、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深入实际、深入社会、深入生活,从而提高其全面素质的一种教育活动。社会实践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中指出:“青年学生只有在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更多地了解国情,了解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际,了解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才能树立起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而献身的信心,逐步锻炼成为有用人才。”江泽民同志提出的“坚持学习书本知识和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的殷切希望,为高校如何培养人才提出了更为明确的要求。所以,如何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重要的教育教学形式。社会实践对大学生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江泽民指出: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青年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要更加重视学生社会实践的作用,组织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在社会实践中长知识、受锻炼、见世面、做贡献。
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感
大学生几乎都是清一色的高中毕业生,主要经历就是从家门入校门,缺乏社会实践。长期脱离社会实践,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认识的片面性和思维的局限性。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大学生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缺失。所以我们要在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同时,引导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让大学生走出校门,开阔眼界,增强感性知识,获得亲身感受和体验,从而真正了解社会、了解国情,提高认识水平,增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价值认同感和历史责任感。
2帮助大学生锻炼毅力,培养品格
实践是大学生毅力形成的关键。一个人毅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的具体化、对象化的过程,在成功与失败的磨练中得以实现。同样,大学生品格的形成,也必须经过实践。社会实践,还能使大学生在具体的活动环境中受到感染,容易将社会公认的法律制度、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因素吸收到自己的思想中,从而内化为个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良好的品格。
3帮助大学生增长才干,奉献社会
在大学教育中,我们不仅要使大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提高能力、增长才干,而且要培养学生承担社会责任、奉献社会的意识和品质。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使主观意识见于客观,达到知行统一,可以提高认识、选择的能力;通过独立设计实践方案,与各方面人士广泛交往,多次反复试验,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实践成果等,使社会活动能力、独立工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得以提高;社会实践遇到的一系列问题,迫使大学生深入思考,综合分析,激发创造灵感,改变大学生创新能力差的现状。胡锦涛指出:我们引导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正是抓住了大学生的“兴奋点”,让他们在起作用中“受教育”,在做贡献中“长才干”。因此,我们要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增长才干,同时用自己所学知识服务人民,奉献社会。
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是丰富多彩的。我们设计每项社会实践活动内容,都应以表现和锻炼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为原则,让大学生学以致用。高校要根据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情况,不断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范围,丰富和充实社会实践的内容,分阶段、分层次设计实践方案,构建贯穿大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的社会实践内容体系。
第一,对于低年级大学生,社会实践应以军事训练、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形式为主。重在让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责任感。
第二,高年级学生要注意紧密结合所学专业,以实践服务、专业实习、创业实践为主,充分发挥技能优势,在实践服务中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增长才干,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第三,各年级大学生的社会实践,都应包含道德实践的内容,因为道德实践具有自我教育、自我规范、自我完善的功能,他对于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品质,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境界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组织到学生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要引导他们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日积月累,习惯成自然。同时,要围绕主题如社区共建、环境美化、文明礼貌等开展活动,通过活动,让大学生为社会公益事业做贡献。
三进一步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对策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在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和人才效益,推动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普遍赞誉。但是,如何更深入、有效的开展好此项活动,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在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和培养社会主义跨世纪建设者和接班人中的作用,需要我们去思考、探索。
1将大学生社会实践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
社会实践是高等教育的重要教学形式,是高等教育的专业性要求,也是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与专业学习、服务社会、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把社会实践纳入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和教学大纲,规定学时和学分,提供必要的经费,并使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即在专业设置、课程安排、实习锻炼等各个环节都要有所体现。
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任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同时鼓励专业教师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指导工作。干部、教师指导大学生社会实践,应纳入工作量进行考评,对活动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要及时总结表彰,树立典型。把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对高等学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等学校党建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
2加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
社会实践基地起着聚集人才、优化资源、示范辐射的作用。按照《意见》提出的要求,高校要主动与城市社区、农村乡镇、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联系,本着合作共建、双向受益的原则,从地方建设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大学生锻炼成长的需要出发,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基地,使学生受锻炼,单位见效益。做好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要做到两点:一是有效,二是稳定。有效就是要切实发挥社会实践基地的作用,真正发挥各类实践基地在学生道德素质养成、技能提高、服务社会中的作用。稳定就是要围绕基地建设长期开展活动,避免走过场。学校要根据基地的需要和要求,致力于为基地解决实际问题和提高学生的素质,有针对性地安排学生到基地进行锻炼,建立与基地之间的长期联系与合作。
3建立健全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保障体系
大学生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组织保障,要成立大学生社会实践工作领导小组和管理机构,负责活动的整体规划、组织协调、科学指导和考核评估;二是经费保障,要建立专项经费、基金和社会资助相结合的经费投入机制,为社会实践提供必要的经费和其他物质条件;三是师资保障,要选派足够的教师担任重点团队、重点项目的带队指导老师;四是基地保障,按照社会实践基地化的要求,学校、系部都要建立一定数量的校内外实践基地;五是制度保障,要建立健全社会实践的活动考核、评估、奖励的各项制度。
4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由于我们现在还处在经济发展时期,国家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有限的。所以要持久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在经费、内容等方面必须争取社会的支持。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许多地方和单位为学校提供了经费、食宿等方面的大力支持,为这一活动的开展创造了一定的物质条件。许多地方和部门希望与高校建立定点、定向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稳定性。作为学校应广泛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把社会实践活动持久地开展下去。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各界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坚持与市场经济相对应的“互惠互利,双向受益”原则。在确定活动内容时,既要考虑学生思想和能力的提高,也要有利于地方“两个文明”建设,让学生在服务中实现参与,在贡献中受到教育。
高校20多年来的社会实践活动反复证明,它不仅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一种形式,更是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社会实践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沃土。让我们共同努力去寻找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发展的新思路,为推动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入发展,为培养和造就当今社会之有用人才而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1987.
[2]胡锦涛.在全国高校共青团工作观摩座谈会上的讲话,1984.
[3]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1998.
[4]张耀灿.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加强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0(1).
[5]于小云,王辉.大学生社会实践概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6]杨昕宇.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几点思考[J].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