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潜力 拓展就业空间 带动农村劳务经济向纵深发展
2013-04-29张楠
张楠
辉南县是一个半山区农业县,总人口35.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5万人,占总人口的60.5%,农村劳动力13.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61.9%,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6万人左右,占农村劳动力的45%。能否有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和安置,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稳定增长,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促进全县劳务经济开发工作向纵深推进,作者近期走访了相关职能部门,查阅了有关数据资料,对全县农村劳务经济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
1.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现状
1.1产业地位日益突出 劳务收入在全县农民人均收入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村致富的重要途径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统计,2012年,在阳光工程的示范带动和典型推动下,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44081人,其中:县内转移12246人,县外省内转移13345人,省外国内转移16113人,境外转移2377人。创劳务收入3.26亿元,劳务经济已发展成为辉南县主导产业之一。
1.2输出规模逐步壮大 2010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万人,劳务收入2.95亿元;2011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2万人,劳务收入3.10亿元;2012年全县农村劳务输出4.4万人,劳务收入3.26亿元。今年第一季度,全县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32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7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20%、31.3%。无论是输出规模,还是创收金额都呈逐年上升态势,劳务经济撑起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江山。
1.3外出务工以青壮年为主,务工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外出务工主要以青壮年为主,且男劳动力多于女劳动力,外出务工人员中男、女分别占60.1%、39.9%,男女比为1.5∶1,这说明婚后在外务工的男性比女性多,女性婚后比男性更多地承担起照顾家庭的责任。外出务工人员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2%,初中文化占6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这说明农村外出劳务人员的文化程度整体仍偏低。
1.4劳务市场不断拓宽 通过多年的艰苦探索和外出务工人员的摸爬滚打,辉南县已与外出务工人员所在地政府、部分国外劳务中介以及知名企业签订了劳务协作关系,建立了长期稳定的输出基地。劳务输出市场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日本、韩国、俄罗斯、台湾、香港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输出领域涉及建筑、矿产、服装、种植、服务、通讯等40多个行业。
1.5输出形式日趋多样 通过宣传引导,农民“恋土恋家”,怕冒风险等因循守旧的观念悄然发生了变化,外出创业意识不断增强,外出创业人员逐渐增多,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输出、市场配置输出、亲友带动输出、能人带领输出、自主闯荡输出等多层次的劳务输出格局。
2.辉南县劳务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较低 近年来,辉南县农村劳务输出虽然增长速度较快,但多以自发外出、亲朋好友带领外出为主,有组织、规范化的劳务输出只占18%。这种松散型、自发式占主导的输出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用工不规范、安全无保障、权益易受侵害、维权较困难等风险隐患,制约了劳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2劳务输出技能化水平不高 根据对辉南县朝阳镇、辉南镇、样子哨、楼街乡4个乡镇12村省外就业农民工的抽样分析,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培训、有一技之长的外出务工人员年人均收入0.84万元,没有任何技能的仅为0.64万元,这充分说明技能培训对提高务工收入的作用十分明显。2012年在全县外出务工者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只有1.55万人,占35%,全县仍然有2.85万人没有受过任何形式的职业培训,大多只能从事苦、脏、累以及高风险行业工作,技能培训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2.3劳务输出服务化体系有待加强 主要表现为信息服务不适应,各乡镇、村组的农村劳动力难以及时了解用工需求、工资价位等市场信息;管理服务不适应,少数乡镇和部分成员单位对劳务输出重视不够,没有真正将其纳入工作重点目标,部分乡镇从事劳动保障工作、劳务经济开发工作的专职人员业务不熟、专业不精,统计数据上报不及时,质量不高,工作效率低,工作推进不到位,服务机构建设投入不足,维权服务措施跟不上。
2.4内外劳务市场开发失衡 近年来,全县外出务工人数由2万余人,猛增至近5万人,其中,省内输出、就近转移近2万余人、省外输出近3万人。在辉南县农村劳动力大批向省外转移输出的同时,本县一些餐饮服务及加工企业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难”、“用工荒”。由此可见,如何兼顾内外转移、县内用工,是当前搞好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县内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新课题。
2.5社会保障和服务缺乏 农民工虽然为输入地的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大多数农民工因为是外地人,享受不到理应得到的失业、医疗和养老等社会保障和贫困的社会救济,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缺乏。由于农民工大多数没有签订合同,一些用工企业变相延长工作时间,有的甚至拖欠工资、克扣工资,工作中发生事故得不到医治和赔偿,合法权益缺乏有效保障。遇到权益受损时,不会想到用法律武器为自己讨回公道,大多忍气吞声不了了之。
3.加快劳务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引导,转变农民观念 组织各乡镇组建一批劳务输出宣传信息员队伍,深入乡村开展宣传,引导农民解放思想,破除固守土地、小富即安的狭隘思想和陈旧观念,在全县形成“打工光荣,走出去光荣,致富光荣”的浓厚舆论氛围。持之以恒地坚持培植树立一批外出务工致富的能人大户、认真总结整理他们的先进事迹,用典型去引导农民、启发农民、教育农民,激发他们求大富、赚大钱、发大财,实现由“要我输出”向“我要输出”的思想转变。要继续坚持党委政府表彰授“星”披红带彩、总结动员的好作法、好经验,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全县性的大型会议,进行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氛围,调动广大农民外出务工的积极性。
3.2完善输出渠道,引导有序流动 强化政府组织在劳务输出中的主导地位、作用,发挥各级劳务组织领导体系和信息服务网络体系的整体功能,依托县级劳动力市场,有组织有计划地把农民工向外输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劳务经纪人劳务输出致富能人的积极性,利用他们的信息灵、渠道广、地缘熟、信誉好的优势带动劳务输出,动员各类能人大户、致富带头人牵头组建各类劳务输出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大力挖掘亲缘、友缘、地缘的潜在优势,广泛动员农民工主动投亲靠友,依靠亲友,劳务友好合作县(区)、乡(镇)的力量,加强合作、扩大输出。鼓励有技术专长的能人到大城市、开发区创业立户,带领、带动本县民工转移输出。积极鼓励民间和社会群团组织参与劳务输出“主战场”,支持相关部门、经济实体、群众团体、社会组织以及相关干部、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和民间能人领办创办劳务中介组织,开展劳务输出,形成以乡镇、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中介组织支撑的多元化、社会化有组织劳务输出工作。
3.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按照“政府扶持、齐抓共管、统筹规划、分步实施、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按需培训、注重实效”的原则,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素质,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和竞争能力。在培训阵地上,充分利用职教集团、社会培训机构等各类培训资源、挖掘培训潜力;在培训方式上,按照定单、定向培训的总体思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联合办学、联手培训等多种方式方法,长短结合、专精结合、高、中、低多层次结合;在培训重点上,以初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在培训手段上,采取职业培训、源头培训、定点培训、岗前培训、跟踪培训、下岗再就业培训等多种措施;在培训内容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家政服务、餐饮服务、宾馆服务、建筑、电动缝纫、机械加工、电子电工、物业管理等专业为主,使务工人员更好的掌握一技之长。同时,针对辉南县转移输出的行业特征和分布情况,加大对劳务品牌的培育力度,打造强势品牌,发挥品牌效应。
3.4加强基地建设,拓展就业空间 实行政府对接建基地,各乡镇、相关部门要把开辟劳务基地、考察劳务市场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像抓招商引资那样抓基地建设,每个乡镇村都要建立起自己的相对稳定地输出基地,要把境外劳务输出市场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和劳务经纪人桥梁、纽带作用,采取市场化运作手段,加强与外地中介组织、劳务市场和用工单位洽淡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务合作关系,形成劳务人员长期稳定的就业格局。鼓励能人带动开辟劳务基地,通过亲戚带亲戚,朋友带朋友、乡亲带乡亲走出去赚钱,建立一批稳固的输出基地和规模企业。积极发展各级各类驻外劳务办事机构,发挥其窗口导向作用,展示其派驻“劳务大使”形象,以谋求更大的输出数量,更多的就业岗位。依托劳务品牌开辟劳务基地,通过培育本县劳务品牌,依靠品牌声誉巩固劳务基地,带动劳务经济向深度和广度拓展,吸纳劳务大军。
3.5积极挖掘潜力,促进就近转移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农民发展优质水果、蔬菜、山野菜、烟叶、食用菌、林蛙、野山参等特色产业,增强农业对劳动力的承载能力。推进主辅换位,通过产业引导、政策扶持,鼓励广大农民发展畜牧业、水产养殖业、特产加工业等多种经营消化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着力发展非农产业,积极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销售、运输以及矿产加工行业,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带动各类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为农民创造新的稳定的就业机会,加速发展商贸、饮食服务、休闲娱乐等第三产业,开辟转移吸纳新渠道。实施城镇拉动战略,加速发展一批产业密集、商贸发达,承载能力强的小城镇、旅游服务明星镇,如朝阳镇、样子哨镇、抚民镇、金川镇等小城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支持鼓励农村民营经济加快发展,尤其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并在税收、资金信贷、场地安排等给予优惠,充分激发民营经济在吸纳就业和劳动力转移中的巨大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