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013-04-29王艳秋尹华
王艳秋 尹华
1. 我国农田水利设施的现状
我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西高东低,季风气候明显。降水季节集中,年际变化很大。东南沿海地区年降雨量约1800毫米,西北内陆不及200毫米。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年平均总量为281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中国雨热同步的气候条件、江河的丰沛水资源及江河中下游的广大冲积平原,都给中华民族的繁衍发展带来了有利条件。但水土资源的开发也伴随着与水旱灾害的斗争。人口的增长又增加了对水土资源开发的压力,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值的1/4。特别是水资源与土地资源的分布不相协调,南方水多而耕地少,北方水少而耕地多。如长江及其以南地区,江河径流量占全国的83%,但耕地只占33%;长江以北地区,耕地占全国的67%,但江河径流量仅占17%。我国大部分地区降雨的年内和年际分配不均,须建设必要的水利设施予以调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建设标准偏低,老化严重 现有的水利工程大部分修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且排灌标准很低,目前功能普遍衰减。既造成排涝能力弱,农田积水无法排出,又导致堤灌能力差,不能满足灌溉需要。
2.2保护意识淡漠,疏于管理 由于投入不足,导致只建不管、重建轻管及水利设施带病运行的问题比较普遍,使得众多小型水利设施功能丧失殆尽,农业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2.3重经济轻水利,投入不足 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变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建设的重视程度和投资投劳力度逐步弱化。实施农村税费改革以后,投资投劳数量逐年减少,农村小型水利建设步入低谷。随着农村多数强壮劳动力的转移输出,农村小型水利投劳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村以下小型工程投劳的组织难度明显加大,实行“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后,筹资筹劳总量有限,能够投入农田水利的资劳微乎其微。
2.4农民兴办水利的积极性下降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粮价已经放开,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外国的农产品已经占领了我国的部分市场,加之农民增收缓慢,种田的积极性不高,使之兴办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也有所下降。
3.加强农田水利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广辟筹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调动群众积极性 在全面建设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政府的财力有限,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的力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而作为政府应该积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通过利益诱导,吸引更多的农民、企业或社团参与到水利设施建设中来。认真贯彻落实“谁投资、谁建设、谁管理、谁受益”的政策原则,制定相应的法规、政策,保证农村集体将一定比例的积累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激发他们自觉投资投劳参加建设的积极性,引导农民和社会各界增加对农田水利的投入,广泛鼓励、吸纳社会资金办水利,努力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确保水利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3.2将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求。水利系统提出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坚定不移地走可持续发展水利之路这一全新治水理念。近些年农田水利建设中生态水利、环境水利、景观水利、城市水利等亮点频现,都充分体现了“人水和谐”的理念。
3.3大力普及节水灌溉技术 将农田水利建设与节水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大力推广应用喷灌技术。发挥喷灌投资少、使用方便、水压要求低,便于管理的优势,逐步在果园和已成片开发的农田中推广。积极发展大棚滴灌,实现大棚膜下滴灌化。搞好渠道、河道浆砌防治工程,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3.4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和农田水利科学的研究 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农田水利队伍。要通过各种形式加强对水利员的培训,切实让他们掌握新科技、新知识、新技术,增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符合地区实际的小型农田水利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水利合作组织发展的框架体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巩固和发展农业的基础性地位是我国一项长期的战略性任务。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三农问题”是重中之重,而农业基础薄弱和水资源总量不足又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深入进行农田水利建设发展战略研究,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