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春天 碰触心灵
2013-04-29王晓琳
王晓琳
第一次关注到《触摸春天》这篇文章,是因为那幅同时出现在教材封面、课文插图、教参封皮上的图画。那样恬静、安适的画面似乎就在我们身边不经意地出现过,那样熟悉却又不曾留心感受,于是便细细地捧读起文章。当《触摸春天》这个题目映入眼帘的时候,便隐隐地感受到了这篇课文的与众不同,脑海中不断闪现过一个个问号:为什么要触摸?用眼睛去看不好吗?偌大的春天又如何触摸?“触摸”中又蕴涵着怎样的试探呢?于是,读书的欲望促使我迫不及待地一探究竟。细细读过这篇小文,竟有一种品茗时的惬意,咂嘴之后更有无穷的回味。
春天,多美的季节呀!读者相信所有希望都会在文中的那个春天里萌发,因为那个春天的早晨太让人陶醉。“小区的绿地上花繁叶茂。桃花开了,月季花开了。”这是怎样的一幅画呀!早晨天空如被水洗过一样蓝,暖暖的太阳照在每一个人的身上,就在这蓝天之下,在这暖阳之中,更有那一片片的绿叶红花。粉红的桃花恬静淡然地挂在枝头;挂着露珠的月季张扬地绽放着它的美丽。蓝天、金阳、绿叶、红花,这些色彩所充盈的画面是那么美。文中又把这美丽的画面注入了阵阵的“花香”,让读者不仅有美景可观,又有香气可嗅,再加上“清香袅袅”的意境,真是美哉!妙哉!而这样的美景,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也不是粗知浅会就能悟得明,所以人在字外,情在画中。许是有了这样的美景,才会发生下面的奇迹吧!
安静,八岁,盲童。这个年纪的孩子,本该无忧无虑快乐地享受着幸福的童年。可是文中的这个小女孩安静,却是如此的不幸,她看不见春天里美丽的景色,她的眼里只有一片漆黑,而且这片黑暗没有止境。可是这个小姑娘比读者的想象坚强:她看不见花美,但她可以闻到花香,正因为她如此热爱春天,所以“这个小姑娘,整天在花香中流连”;她看不见脚下的道路,可是她愿意无数次地行走,正因为她如此热爱生活,所以“她走得很流畅,没有一点儿磕磕绊绊”;她看不见月季花,可是她想知道月季花的模样,正因为她想用手代替眼睛来摸一摸月季,所以“她慢慢地伸出双手,在花香的引导下,极其准确地伸向一朵沾着露珠的月季花”;她从没捉到过蝴蝶,甚至不知道手中握着的究竟是什么,正因为她可以感受到生命是如此新奇,所以她才会满脸的惊讶;她看不见蝴蝶如何飞翔,但是她愿意把蝴蝶放生,因为她热爱生命,所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闪着翅膀飞走了”;安静是不幸的,她的世界里没有光明,但一个健全人能做到的事情她同样可以做到,甚至做得更好,因此她相信自己同样可以拥有一个精彩的人生,所以“此刻安静的心上一定划过一条美丽的弧线,蝴蝶在她8岁的人生划过一道极其优美的曲线,诉说着飞翔的概念”。就是这样一个特殊的女孩,她感动着作者,感动着读者,感动着整个春天。
读书以明理,明理以致用也。但这篇美文的道理似乎触手可及,但又近于模棱两可之间。当作者眼见安静“极其准确地伸向月季花”时,那一份惊讶源于对一个盲女孩如明眼人一般举止的惊叹;当作者看到安静“竟然拢住了那只蝴蝶”时,惊叹之情越发浓重,所以作者称此情此景为“奇迹”;当作者看到“安静的脸上充满了惊讶”时,他知道了原来这个盲女孩是如此愿意敞开心扉,愿意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来感受世界的美好,她的心里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春天,和我们眼见的春天一样美丽,一样斑斓。于是作者被眼前的这个小姑娘深深地感动着;安静放飞蝴蝶时“仰起头来张望”,她的眼睛看不见,但是她愿意去想象蝴蝶飞走的画面,愿意去想象她未来的人生之路。这样的一个盲女孩,她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告诉所有人一个道理:“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每一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同,所遇到的困难不同,所经历的挫折不同,但只要你有一颗坚定的心,有一份执著的信念,你就可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虽然这样的道理人人都懂,可是真正地付诸行动时,又有多少人会去践行自己的人生呢。正因如此,这篇文章的道理看似触手可及,但又悬于天际。
这样的一篇文章,这样的一幅画面,这样的一个人物,这样的一份道理,都需要我们慢慢地去“触摸”的。安静伸出手指的一瞬间,触摸到了她从未体验过的生命,这“触摸”中有着多少的试探与偶然。她不知道生活会不会接纳她,于是试探着用自己的方式来感受生活,而偶然的境遇让她相信她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她可以坚强地面对人生之路;作者静静地看到一幕幕的画面时,他同样“触摸”到安静的内心世界,这份“触摸”中有惊喜、有赞叹、有感动,因为作者相信:生活的道路上虽充满荆棘与泥泞,但乐观和自信定会让阡陌纵横的人生之路风景旖旎;读者读过文章时,同样“触摸”到了春天,这“触摸”中有美美的陶醉、有阵阵的吃惊、有细细的感悟。这就是《触摸春天》,触摸人生中的一种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