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让数学课堂体现生活
2013-04-29祁丽
祁丽
摘 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在新课改下应针对学生特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多媒体技术,就能实现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的零距离接触。
关键词:新课程;信息技术;生活情境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要处理好教师讲授和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积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针对低年级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的特点,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应尽量从生活中引入,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影子,让他们感到快乐。运用多媒体技术,把课堂教学和实际生活拉近了距离,孩子们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具体做法如下:
一、根据教材,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中,教师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把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拉近距离,把真实的生活情境再现在学生眼前,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讲《5的乘法口诀》时,用多媒体制作课件,在讲课时,谈话“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灵巧的手,你能把自己的手画下来吗”让每个人在准备好的纸上画自己左手的手指,再让大家数一数所画纸上的手有几个手指,教师出示课件,再让大家对照课件数一数每只手有几个手指?再把两只手的手指加起来看是多少个?两个人的手指合起来又是多少个?……学生通过有趣的画手指,数手指和课件展示的动画手指,初步感知了几个5相加的结果,为下面编口诀奠定了基础。让学生想“有没有更好的算法”,可以引起学生探索编《5的乘法口诀》的需要。这样,不但可以帮助每一个学生编口诀,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通过多媒体课件,我们的课堂就会活跃起来,为掀起课堂一个又一个的小高潮埋下伏笔。
二、运用多媒体因势利导,自主探究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要能把“书本数学”变为“生活数学”,让学生从生活的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加深学生对身边处处有数学的体会。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引入新课中,要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谜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图文并茂来演示,能及时调控,可以进行综合处理,也可以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在演示比较的过程中,通过比较选择出适合的答案,在演示比较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已学知识的能力。例如,在讲《7的乘法口诀》时,用课件播放《白雪公主与七个小矮人》的动画故事片段,引出七个小矮人用七巧板进行趣味拼图的情境,
然后让学生把准备好的“七巧板”拿出,老师讲解“这是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发明的七巧板,它是由7个小图形组成的,只要你开动脑筋拼一拼,这7个神奇的图形就会变出很多精美的图案……”
数学知识离不开生活。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
物,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只有让数学走进生活,学生才会愿学、乐学。
三、运用多媒体构建新知,归纳总结
我们都知道儿童的感情是最丰富的。李吉林老师也提到:“儿童是最富有感情的,真情总是荡漾在儿童纯真的心灵间。”但是,以往的教学往往由于教师知识注重知识的灌输,而忽视了与学生的情感的交流。因此,这种缺乏情感交流的教学并不能激起儿童的兴趣,使得教学收效不大。情境教学通过教师真实的情感让学生在感受形象的同时激发感情。只有让学生带着感情去学知识,才能理解知识的内涵,感受到“美”,懂得“爱”。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问题,解决了问题,作为知识引领者的教师,及时总结学生探究掌握的知识。教师运用幻灯片制作课件,让所学知识直观生动有趣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学效果一定会锦上添花。
当然,多媒体课件不是无所不能的良药,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的需要,考虑到这堂课是否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必要,使用哪种课件,什么时候使用,如何使用,都要精心设计安排。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都要考虑到多媒体课件与传统手段的优劣,尽量做到优劣互补,这样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使数学教学朝着更科学、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加里·D.鲍里奇.有效教学方法[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丁伯荣.走进新课程.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01.
[3]宋运来.什么是最有效的教学.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05.
[4]赵国忠.有效教学最需要什么.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09.
[5]肖成全.有效教学.辽宁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04.
注:本文系江苏现代技术研究所课题2012-R-22023研究
成果。
(作者单位 江苏省响水县南河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