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锐风电:冠军下坠
2013-04-29张兴军
张兴军
最不愿看到的是,这家被诟病为“概念炒作加政策扶植”的风电龙头企业在未来陷入不温不火的局面。这或将影响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大方向。
如果评选中国上市公司股价滑坡之最,相信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交所股票代码SH601558,下称华锐风电)一定位居其首。这家中国最大的风电公司,从上市首日2011年1月13日最高的88.80元,到如今6元以下徘徊,即使考虑2011年度的十股转增十股利润分配方案在内,华锐风电股价的总跌幅也超过了75%。华锐风电的最新业绩预告显示,其2012年全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9亿元左右,陷入亏损的境地。继2011年利润降幅过半之后,上市之后首现亏损。
是什么原因让这家国内第一、世界第二的速成风电巨头在不到两年时间里陷入盈利窘境?
上市不到两年,华锐风电一直负面缠身。与此同时,盈利能力的大幅下降让投资者普遍降低预期。在风电行业产能过剩的大环境之下,华锐风电的未来命运被广泛关注。从其上市历程所折射出的IPO高市盈率、估值紊乱、概念炒作等指责也值得行业反思。
负面缠身的风电冠军
华锐风电最新的负面新闻,是因大幅虚增利润而致监管部门责令整改的消息。虽然3月初“自曝”财务问题时华锐风电并没有承认公司虚增利润,但北京证监局的“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书,让虚增利润一事最终坐实。
4月13日,华锐风电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13年4月11日收到了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北京监管局(下称“北京证监局”)《关于对华锐风电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称北京证监局经查,公司部分业务单据、相关数据、财务记录失实,导致 2011年度利润虚增,违反了《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第二条的规定。当时,华锐风电也承诺,将按照监管部门及监管规定的要求,切实做好相关公告及整改工作,持续履行信息披露义务。
监管层的关注,让华锐风电不得不正视这个问题,并在随后披露详细信息和承认存在的问题。今年3月7日,华锐风电就已“自爆”的会计差错显示,其2011年营业收入由原来的1043552万元调减92903万元,差异比例为8.9%;营业成本由原来的991854万元调减66171万元,差异比例6.67%;净利润由原来的77572万元调减16835万元,差异比例21.7%。
华锐风电针对上述会计差错解释称,因为2011年度确认收入的项目中部分项目设备未在项目现场完成吊装,导致了这个差错。
事实上,财务问题只是华锐狂飙突进进程中的冰山一角。在其在2008年设定3年内上市目标之后,负面新闻就未曾与其绝缘。即使在上市之后,类似的负面新闻也未有终止迹象。
早在2011年9月14日,华锐风电就遭到了美国超导公司宣布提起的刑事和民事诉讼,称华锐盗窃知识产权和合同违约。10月10日,华锐风电发生今年第二起安全事故,正在进行5兆瓦风机吊装施工的一辆1000吨履带式起重机吊臂突然断裂,现场5人死亡,1人受伤。
频出的负面新闻虽未阻断华锐风电上市路,但却让其获得了高度的“关注”,媒体也援引很多业内人士与投资者的观点,质疑这家企业的急速扩张步伐。
2012年5月初,本与华锐风电签订了录取协议的35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突遭前者单方解约。在这些应届生收到的《解约协议书》中,华锐风电给出的原因是因公司战略调整。“出尔反尔”式的招聘与解约,也让外界开始质疑其管理水平。
如此频繁的负面新闻,很难让业界对这个行业龙头保持乐观,尤其是在市场大环境并不乐观的前提下。
被高估的新能源
以近50倍的市盈率发行,虽然不是彼时最高,但90元的价格却让市场变得审慎。从网上中签率高达2.36%这个数据来看,就已经为其上市首日破发埋下了伏笔。
是什么原因致使中国最大的风力发电企业在不到两年时间里便沦落到如此境地。
2011年前后的资本市场,打新仍然意味着稳赚,申购新股的中签率和中彩票差不多,差别只是赚少的问题。但显然,华锐风电改写了这个预期。90元的超高发行价,不仅透支了企业盈利的前景,更吹爆了泡沫。
“中签之后还以为能小赚一笔,没曾想却是亏损的开始。”一位曾经以为捡到宝的中签股民对本刊记者表示,如果不是斩仓得早,现在最多也就剩下四分之一了。
事实上,华锐风电时下的窘境绝非个案。新能源概念热炒之时,一众的资本与企业博弈其中,这不仅为后来的产能过剩埋下伏笔,同时也暴露了资本的盲目本性。对赌新能源未来的资本,以冒进之势追求跨越发展,但当政策红利与概念利好出尽之时,便到了真正考验之时。
国内另一家以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生产及销售为主营业务的金风科技(股票代码:SZ002202)的2012财年业绩也非常平淡,每股不到6分的收益相较2011年的0.22元下降幅度近四分之三。
和无锡尚德的发展路径几近相似,华锐风电的扩张之路也遵循着紧跟政策时点、深获政府扶植,并且在短时间内成为行业龙头。以节能环保为特色的新能源概念被认为前景无限。
“打造中国的Vestas”不时呈现于媒体,政策护航、企业发力为华锐风电、金风科技这样的风电巨头行驶在扩张的快车道。然而,在还没有透露出“产能过剩”的迹象时,这一切都显得尤为合理。
“没有一个好的盈利现状和前景,华锐风电很难有好的前景。上市之后,华锐风电几乎把超募的资金花完了,股价又跌跌不休。”一位曾经投资过华锐风电股票的个人投资者对本刊记者表示,短期内华锐很难给投资者予以回报。
从行业来看,风机制造的回报周期短则十年,长则二十年,虽然中国风电企业在2011年之前经历了5年的高速成长期,但当2011年全球风机市场陷入低谷时,同质竞争严重的中国风电企业首当其冲。
2012年全国“两会”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风电产业的表述是“防止风电设备制造能力的盲目扩张”,虽然措辞温和,但政府层面对风电盲目扩张已经有了态度。此后,时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张国宝也在是年4月的博鳌论坛上坦言中国风电设备存在产能过剩事实。2012年的数据显示,中国的风电企业超过80家,而根据行业披露的数据来看,全球有名的风机企业也不过10家。
而国家风电信息管理中心给出的数据,让风电企业的前景更为悲观:2012年只有30多家整机制造企业有经营业绩。这表明,近50家的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已经处于休眠或停滞。
自2006年以来,我国风电装机容量以近90%的年均增速急速扩张,并在2012年跃升成为全球第一风电大国。同时风机设备制造企业也一拥而上,在2009年形成了超过80家整机企业、年产近4000万千瓦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地方政府对风电设备制造上也存在着盲目渐进的弊病。因产能过剩和同质竞争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风电价格逼近生产成本,风电企业毛利率持续下降。即使如华锐风电和金风科技这样的规模型风电企业,日子也并不好过。
分析人士认为,这意味着未来中国的风电企业,能够存活且成长良好的只会是少数的几家。市场终将迎来优胜劣汰的一刻,尤其是中小风电企业,在同质竞争中或将消亡。
“速成”的遗患
历数华锐风电近年来的负面新闻,几乎都与此前激进扩张的后遗症有关。在华锐风电冲击上市之前,有媒体曾用《速成风电冠军》来深度透析这家风电龙头企业的发展逻辑。
被投资者担忧最多的问题是,市场开拓面临掣肘的华锐风电会否重蹈无锡尚德的覆辙?被投资者弃之如履的华锐风电将会以怎样的结局谢幕?
产能过剩被认为是风电企业急刹车的主要原因。早在2009年9月,CCTV《经济半小时》就曾做过相关的专题节目,详细剖析风机制造的产能过剩问题。是年8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指出了“当前我国的风电、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出现了重复建设倾向”的问题。
风电业内人士则进一步解读,其实产能过剩的不是作为清洁能源的风电本身,而是风力发电的设备,当时节目中的专家就担忧,国内大批风机生产企业靠着买图纸以及销售提成,实现的国内市场的快速扩张现象。尤其是根据国外地理环境设计并制造出的设备,能否经得起中国特殊环境的考验问题。
如今回看,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行业的洗牌已在急速进行。
“以速度掩盖问题”的方式也让其速成冠军的地位并不稳固。数据显示,在华锐风电上市的2011年,由于市场大环境的不乐观,华锐只录得营收104亿元,净利润仅为7.76亿元,利润率不足10%,下降幅度也达到了惊人的72.84%。另一方面,在2011年新增风电装机容量中华锐风电的16.7%和金风科技的20.4%相比差距不小,榜首位置被替代,全球市场排名更是跌至第七。
看华锐风电的成长大戏,过程令人唏嘘。
从2006年韩俊良等创立华锐风电,到2008年成为国内风电整机制造领域冠军,再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仅次于Vestas,华锐风电只用了不到五年的时间。2011年1月13日,华锐风电登陆上海证券交易所,每股发行价90元,又刷新了A股主板发行价的最高纪录。
很多分析人士都认为,华锐风电的崛起是因为赌对了趋势,占尽了彼时的天时地利。“风电项目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这一保护性政策,使得以华锐风电为代表国内风机制造业快速崛起,瞬间扭转了此前外资主导中国风机制造业的局面。
2011年春发生在甘肃酒泉和河北张家口的数起风机脱网事故,考虑到其对当地电网造成严重威胁,中央政府收紧了风电场的审批权。跨越发展的政策环境逐渐收窄。
2012年,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消息显示,我国 “十二五”第二批风电项目拟核准1492万千瓦,另外安排分散式接入风电项目83.7万千瓦、风电并网示范项目100万千瓦,三类项目总计1676万千瓦,数据上来看,比2011年8月发布的“十二五”第一批风电规划核准的2883万千瓦减少了将近一半。
从整体行业来看,优胜劣汰在所难免。从盲目回归理性,风电行业走过的路是早期紊乱、粗放扩张的必然结果,经过产业发展的培育期,少数及时完成产业升级的企业将会在国际市场占据一席之地,但那些没有技术的中小企业,则不得不为盲目埋单。
现在最不愿看到的是,这家被诟病为“概念炒作加政策扶植”的龙头风电企业在未来陷入不温不火的局面。这或将影响中国新能源发展战略的大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