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培养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
2013-04-29李春楠
李春楠
创新是国家兴旺的动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只有创新才有发展,才能适应新时代的需要。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一直探讨的研究问题,也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共同任务。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才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本科生毕业走向社会后,在一些工作岗位上需要其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体现,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对人才的需求。为了适应创造性人才培养的要求,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已成为国内外高校采用的基本对策[1]。综观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训练的相关模式,积极为本科生寻求科研训练的机会以及安排科研训练计划活动,是行之有效的路径[2]。这对高校培养优秀的科研创新人才,特别是培养一大批适应时代发展需要,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这个平台,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大胆思维的科研训练场所,本科生提前接触科学研究,利于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更能营造一种浓郁的科学创造氛围,使本科生热爱并积极参与到科研训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性,展露自己的科研能力。
一构建多元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
当前,由于本科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般高校的教师数量及资源条件受到了一定限制,本科生基本接触不到科学研究训练,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此外,由于第一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科研训练不能作为主渠道,课堂教学与课外科研训练缺乏有机的组合,科研创新活动并没有纳入常规的教学管理之中,即使部分高校开展了科学研究训练活动,也局限于少数学生,并且停滞于浅层形式[3]。因此,高校需紧紧围绕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宗旨,关注本科生早期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质培养,构建适合多元模式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和创新欲望、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研究能力,以促进学生全面的发展。
大学本科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时期,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以学生素质、理论学习与创新性科研知识相结合。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只依赖于开设某些课程,而是要体现一种精神的培养,并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本科生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随着年级增长,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程度是具有差异性的,为全面提升学生科研素质、创新能力,高校应构建多元的科研创新培养体系,对不同年级、层次的学生提供科研训练的平台。根据教学体系、科研现状、学生个人学习情况等,我们应设计基于学科平台、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科研训练平台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具备这些平台条件,不仅会将现有的实践教学资源条件进行整合,还会在建设中加大投入进行完善。基地将会提供基础知识学习、实验验证、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及应用科学研究等多项培养模式。学生通过多元的培养模式教育系统,增强了对交叉学科、学术研究前沿的了解,开阔了科研视野,提高了科研兴趣,从而受到启发,提高创新能力。
二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早期的科研训练可以为本科生创新能力打下坚实基础,在科研训练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无疑是培养和锻炼大学生最有效的途径。当前本科生学习主要是由教师引导“被动式”的学习,例如在课堂上,我们会发现学生一般都是在飞快的记着笔记,他们的大脑已经不再思考,只是盲目的记着书本的重点内容。创新能力的培养最主要途径是科研训练,在训练过程中学生不再受课堂的教学模式制约,他们可以学会独立思考去分析和解决自己遇到的科研问题。另外,学生在参与科研训练项目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是具有有很大差异的,有些学生擅长理论知识,有些学生擅长动手操作,有些学生富有极强的创新思维,这些可能是天生的,很难由教师来改变,也不应该改变它[4]。教师要负责挖掘人才,并给他们提供场地、资金和一定的专业指导,最终实现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理念和能力[4]。
此外,大学里独生子女的学生越来越多,他们从小在家庭的宠爱下长大,习惯了唯我独尊的生活环境,都比较自我,在与人交流和相处时都不会先考虑他人,缺乏团队意识。而科研训练基本是以几个学生为团队开展的,他们需要一起探讨、学习、钻研进行科学研究,这对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是非常重要的,为今后走向社会,学会团队协作精神打下基础。
实践基地能够为本科生提供多元的训练场所,锻炼他们的文献查阅、写作与表达等基本技能,更提供了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训练基础知识与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让他们的创新思维得到充分锻炼,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三营造科研氛围,启发创新能力
目前,提倡和强化本科生参与科研训练活动,已成为教育发达国家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采用的基本对策。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能充分发挥识别人才的优势,利于开展各类各项科学研究、创新训练活动,保障了科研训练的设备、仪器等软硬件设施,提供了科学研究的良好环境,吸引本科生也参与到科学研究队伍中。
不仅如此,基地定期会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博士做一些学术研究报告,让本科生提前接触当今社会热门的科学研究项目,掌握学术发展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了解当代知识前沿。这种浓厚的科研氛围,可以激励学生参加科研训练当中,启迪他们的创新意识,提升自我的创新能力,使他们突破书本、课堂及专业知识的禁锢,逐步了解和掌握专业领域的新知识和新方法,对于知识结构也更加完善合理,有利于启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四长期观察,改变传统评价体系
本科生在校期间,往往具有潜在性和复杂性,因此学校应该多视角、长期观察、全面分析的识别科研创新人才。本科教育阶段对大学生的评价,依然是考试成绩、老师的评语,现行的考试方法很难检验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各个层面。虽然也有对大学生的综合测评与考核,但也只是对文体特长、社交能力、表达能力、政治表现等进行评价,注重了学生的才艺而忽视了学生的内在潜质,心理素质的评价等[5]。如果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或者学生具备创新能力,但到最终的评价时,仍然是成绩或才艺,这样既不能区分学生个体的差异,也不能描述学生所具备的创新能力[5]。从各高校实际情况来看,本科生在校期间对于科学研究并不了解,比如文献的检索、实验的方法确定、动手操作等,甚至学术论文的写作也不规范,只有通过科研方面的训练,才能弥补他们缺乏的基本科研常识。
对于一个学生的评价,我们也要摒弃传统模式,多层次、多角度的综合分析。一般一个科研项目都需要长期的研究与探索,所以对于学生的评价,在实践基地进行科学研究训练的过程是需要老师长期观察的,从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创新性及论文书写等多方面角度,全面分析,进行正确的评价。科学研究是允许失败的,所以改变传统的评价体系,有利于学校挖掘科研创新人才,也利于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创新人才。
五培养高质量的指导教师队伍
在本科生参与科研学习、训练过程中,指导教师的角色也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向“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转变,也就是说科学研究训练过程中必须得有一个复合型的指导教师。
学校鼓励年轻教师、博士生或者硕士生在课余时间、寒暑假期间与本科生一同进行科学研究,指导本科生进行科学研究训练。适当的本科生也可以参与有科研课题的教师的课题组。本科生尽早的接触科学研究实验,不仅拓宽了自己的思维、增强了动手能力,也可为科学研究队伍输送高水平、高质量的研究生,亦可锻炼年轻教师,进一步提高年轻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高质量的指导教师明白教育观念创新最大的问题,是对学生宽容,允许科学研究失败,客服认识上的误区。在对学生进行科研训练指导时,指导教师要有足够的指导时间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论文撰写等环节进行具体指导,并耐心的纠正他们的错误。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科研训练的过程也是对自己学术水平进行提高的过程,遇到不熟悉的专业知识,他们也要查资料进行学习,自己真正掌握吸收了,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另外通过参加各类的科研训练、竞赛等活动,与专业指导老师的沟通和交流,也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使本科生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实践基地会聘任那些责任心强,有热情并且积极向上的指导教师,在结合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拟定科研选题与步骤后,着重培养本科生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推进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
总之,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营造良好的校园科学研究氛围,开展各类科研训练活动,有利于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习和巩固专业知识,培养他们科研能力和创新精神,为高校提供了激发学生科研创新思维能力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肖敏.“基地班”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29(4):100-102.
[2]申天恩,邓长辉,桑田成.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大学生科研训练模式探析[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2,26(8):65-66.
[3]彭文博,尹新明.本科生科研训练活动的形式、内涵及地方高校的创新性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2012(4):78-80.
[4]万剑峰,刘俊利,刘秀芳.指导大学生科研活动探索[J].大学教育,2012,1(8):123.
[5]吴柯.影响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科技信息,2012(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