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例谈
2013-04-29李龙
李龙
新课程追求教学效益,强调建设“轻负高效”的课堂。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受思维定式影响,有的教师还没有从陈旧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教学不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兴趣与体验,教学方法呆板单一,缺乏生机与活力,导致自己越教越累,学生越学越苦,归纳起来就是“三无”教学,即无效果、无效率和无效益。为了解决这种“高耗低效”的教学问题,我们建构并完善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六环节”教学法,包括预习——展示——互动——生成——拓展——达标6个环节,其中展示、互动、生成3个环节贯穿教学始终,这些环节的设置能使学生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表达、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为了提高“六环节”教学法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有效教学,我们又推出了“一案”来辅助“六环节”教学,形成了“一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
下面我以《幼时记趣》(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来谈谈“一案六环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操作与运用。
●设定三维立体的学习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
《幼时记趣》是初中阶段学生刚刚接触的一篇文言文。其所在单元专题是“金色年华”,共有四篇描绘童年乐趣的文章,而《幼时记趣》写的也是童年趣事,反映了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童心和观小为大、想象奇特的童趣。笔者结合新课程标准和本课实际,制定了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学会断句;
2. 学习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能力目标
1. 能借助工具书、注释疏通文意,读懂课文;
2. 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物外之趣”;
3. 能学习借助联想、想象形象生动描写事物的方法,从而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三、情感目标
能探寻作者“物外之趣”的由来,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想象奇特的童真童趣。
有效教学不能漫无目的,只有设立好重难点并围绕其展开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要求和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把本课的重点设定为: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积累常用文言实词及虚词。教学难点设定为:学会细心观察大自然,观察生活,体会作者想象奇特的童真童趣。
●利用教学案帮助学生进行有效预习并突破重难点
学案起着预习提纲的作用,我把学生需要掌握的作者介绍和关键字词等基础知识,还有围绕课文预设的问题以问题序列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学生通过课前预习完成这些问题,能够明确学习的重、难点,使课堂学习更有针对性。同时我预设教学重点的突破也是通过前4个问题来实现的:
问题1:走进作者和课文。
沈复,生于1763年,卒年不详。字三白。号梅逸,长洲(今江苏苏州市)人。清代散文家。主要作品有《浮生六记》。“记趣”的意思是记叙童年趣事。
问题2:给下列字注音。
童稚() 藐() 项为之强() 怡()然 唳() 凹凸()() 沟壑() 土砾() 蛤蟆()()
问题3:找出文中出现的成语。
例:明察秋毫:眼力可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
问题4:从文中找出所有含有下列字的句子并翻译。
强、邱、观、察、然、神、方、之、以、或、其、盖。
翻译句子:(1)群鹤舞空;(2)徐喷以烟;(3)作青云白鹤观;(4)鞭数十,驱之别院;(5)以丛草为林;(6)二虫尽为所吞。
而对教学难点则是通过问题5至问题9来突破:
问题5:课文写了哪几件有趣的事情?请你概括一下。你认为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个事例?它好在哪里?
问题6:作者是怎样安排文章结构的?
问题7:课题中的“趣”指的是什么?在文中作者认为自己能得“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8:为什么童年的“我”会觉得很普通,比起人来很微不足道的草木昆虫是仙鹤、山林野兽和庞然大物呢?你的童年是否也有类似的经历,请谈一谈。
问题9:作者把癞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童心”?
●“六环节”教学流程
为了激发学生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创设轻松愉悦的氛围,调动学生激情昂扬的情绪,在背景音乐下,我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美好的童年。童年的天空是用纯洁的心灵描绘成的海蓝色;童年的画卷是用希望勾勒出的五彩缤纷的梦想;童年的诗歌是用幻想谱写成的一曲完美的乐章。这节课让我们跟随清代文学家沈复的《幼时记趣》一起来追忆美好童年,一起来感受那洋溢在字里行间的童真童趣。
接下来我运用学校的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六环节”课堂教学模板来设计教学流程。
(一)预习
在预习中我设计了两个环节:听读课文和教学案检测,听读课文的设计意在帮助学生扫清字词障碍,规范朗读断句。教学案检测的5个问题则是对学生的预习情况作考核和验收,了解学生课前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做到“以学定教”。为了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我采用学校一贯坚持的小组加分制,把每个问题设置为3分。
(二)展示
在展示环节我设置了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朗读比赛的规则是:以小组为单位,选取2、3、4三个自然段中的任意一个段落进行朗读,朗读方式自选——可以是个人或几人读也可以是小组一起读。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朗读习惯。翻译比赛的目的则是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完成对课文的理解。具体操作如下: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注释和工具书把课文翻译成易懂的现代文,事先不告诉各小组要翻译的段落,小组准备5分钟后通过抽签的形式确定任务并在班级进行翻译成果展示,然后教师作点评,点拨难以理解的关键字词和句式。
(三)互动——生成
互动——生成环节,通过针对文章内容设置的问题序列,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各抒己见,然后汇总答案、教师点评。学生讨论研究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体会作者童年乐趣和童心的过程。在问题8生成答案时我对“联想和想象” 的知识加以讲解,目的是对拓展环节设计的写作练习做好知识铺垫。
(四)拓展
如果说在课内习得了知识是把握了基础,那么拓展便是基础的延伸,兴趣的再次激发,能力的更深层次培养。拓展环节我设计了以下两个问题:
A.请同学们把两个毫不相关的事物通过联想联系起来。
1.“钢笔” ——“袜子” 2.“香烟”——“梨子”
3.“火车”——“金矿” 4.“书籍”——“电脑”
B.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下面的这句话续写一段话。
八月十五的晚上,望着圆圆的月亮,我想: 。
我设计此环节的初衷是让学生初步了解联想和想象的概念,并学会借助联想和想象的方法指导自己的作文实践。
(五)达标
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易混、易漏点、焦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包括学案中的基础练习与巩固案中的巩固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的课堂学习和知识掌握情况,做到 “课课清”“堂堂清”本节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填空。
1. 沈复,字( ),( )代作家,著有《 》。
2. 作者回忆童年生活围绕( ),记叙了( ),( ),( )。
二、 解释加点字
1. 明察秋毫
2. 故时有物外之趣
3. 私拟作群鹤舞空
4. 蹲其身,使与台齐。
三、翻译句子
1.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
2. 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
3. 作青云白鹤观。
四、课文理解。
找出文中能体现“物外之趣”的句子。
总之,实施“一案六环节”教学模式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有兴趣、学得主动;使教师准备充分、教得有法、教得精练、教得有效;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自主建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拓展迁移能力得到有效培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促进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