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图在新高考中的作用及复习探讨
2013-04-29王霞
王霞
一、区域地图怎么学
1.构建宏观区域地图系统
阅读区域地图,首先应进行空间定位。但这里所指的定位并非立足于“记地图”,而是“用地图”。新课程卷试题考查的思路往往是通过地图所提供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方面信息,推导出该地自然地理特征、人类活动特征、该区域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等。所以在这里,区域地图的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的意义不是某一具体区位的再现,而是其所蕴含的地理学意义——对气温、降水等自然要素以及人文要素产生的影响。鉴于此,对世界区域空间定位的关键在于掌握一些重要地理意义的经纬线,如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东经120°经线等。中国地理的空间定位应首先抓住控制中国整体空间位置和各大自然区域的经纬线;其次把握几条重要的地理界线,如秦岭—准河、干湿地区界线、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地势阶梯界线等;最后在各自然区域中掌握重要的地理事物。让学生养成经常读图、用图分析问题的习惯,图文结合、图文转化,便能在地图上再现和活化知识,构建全方位立体思维。
2.强化区域地图运用
自然规律在区域地图使用中活化。必修Ⅰ主要是自然地理部分,属于高中地理课程知识和理论的基础。重点阐明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之五大自然地理规律——地球运动规律、大气运动规律、地壳运动规律、水体运动规律、自然带地域分异规律,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即“地”对 “人”的影响)。这些规律和原理是宏观概括的,往往从全球尺度模拟的理想化区域入手推导出来。教学中不应该把规律和原理的教学与具体区域脱节,而应到具体区域中去印证,才能让学生真正领悟。例如,在自然带教学中,通过模式图学生可知主要自然带的分布,总结出水平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如图1所示),不仅如此,还要将所学自然带分布规律落实到世界或局部的区域图中。观察实际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可发现其与模式图分布既有相符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在具体操作中,既要用相符的分布验证自然带分布规律,同时也要指出差异的地方,引发学生积极思考,进而引出其它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
若让学生说出图中各自然带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地区、图2中a和b两条线依次经过的自然带名称、体现的分异规律,这是相符验证。引导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与自然带水平分异规律不相吻合?在南北纬10°之间应是热带雨林带,在东非高原、南美洲西部赤道附近却不是,为什么?纬度已经到回归线附近的马达加斯加岛东部、澳大利亚东北部、巴西东南部却分布有热带雨林带,又是为什么?同样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为什么地中海地区分布很广,南北美洲却只是狭长的带状分布?通过对上述区域自然带分布的分析,从而得出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既有地带性因素,又受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
人文原理在区域地图使用中生成。必修Ⅱ主要论述人文地理部分,四大区位理论:农业、工业、城市(包括中心地理论)、交通区位理论,构建人文地理知识体系,主要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即“人”对“地”的影响)。必修Ⅱ在阐述主要原理时,一般按照图3所示体系展开,首先要“知其地”, 然后才能“析其理”,最后探究其特点、存在问题以及采取怎样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可概括为“究其果”。“知地”是“析理”和“究果”的前提,无论是“知地”还是“析理”和“究果”,都必需紧紧依托区域地区域理论在区域地图使用中拓展。地理Ⅲ的具体内容,不同版本的教材相差较大,但实质内容大同小异。以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生态、资源、环境等方面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当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生态恶化、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经济衰退等问题时,区域可持续发展会受到阻碍。而上述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是在一定的自然背景和不当的人类活动影响下导致,所以想要实现一个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区域的位置入手,分析自然条件中的优势与不足,人类活动中的适当与不当,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力求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而所有案例的分析,都应紧密结合区域地图进行,并在学习一个案例之后,引导学生在地图中寻找相似区域,将所学知识理论在不同区域间进行迁移拓展。
热点事件在区域地图使用中升华。以时事热点作为高考题目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地理问题的能力,成为近年高考题的一大鲜明特点。因而在复习中要立足于地理学科,分析热点问题应将热点落实在发生的区域,明确信息资料与教材内容的关系以及解答问题的思路,加强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性。
二、区域地图怎么用
高考命题已转向“以能力立意”,联系试题设问与答案之间的桥梁不再是对所学知识的回忆和再现,而是要通过一定的地理技能对图文承载信息加以提取并调用所学知识、原理和规律对地理现象进行阐述或对地理问题进行探究(如图4所示)。通过体系图可以清楚看出,试题答案的获取方式主要有三种,在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的试题中,试题答案获取一定要紧密结合地图信息。
1.提取图文材料,得出直观答案
这类题目难度一般较小,关键是要掌握一定图文阅读方法,从而抓住重要信息。阅读文字时,对一些有关时间、地点,有关数据、代表性事物等重要信息进行勾画。阅读区域地图时,一看图名、二看位置、三看图例、四看数值。
2.挖掘隐性信息,推导正确答案
在区域地图中,以自然地理为例,根据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可联系成一个很长的链条(如图5所示),即可根据材料中的一些要素,推知其它要素。
3.结合区域实际,组织完美答案
例题:(2012年全国课标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图6所示区域的沿海地区年降水量约50毫米,东部山地雪线高度在4 480~5 000米之间,自20世纪90年代起,该地区开始种植芦笋(生长期耗水量较大),并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芦笋出口区。
(1)分析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
(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芦笋种植用水的来源。
题目(1)的要求是分析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原因。调用所学知识,导致气候干旱的原因一般是降水少、蒸发旺盛,而导致降水少、蒸发旺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图7所示。
结合区域地图实际,本区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大陆西岸,东南信风从东侧的陆地吹来,且位于背风坡,加之沿岸有寒流降温减湿,因而降水少;位于低纬度,全年高温,蒸发旺盛。所以图示沿海地区气候干旱。
题目(2)推断图示沿海地区种植用水来源。调用所学知识,淡水来源一般为大气降水、湖泊水、积雪融水、冰川融水、地下水。结合本区域实际,主要来源应为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综上所述,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与归宿。利用区域地图综合分析区域特征,对区域进行快速而准确的定位,结合文字材料和地图,挖掘隐含在其中的有效信息,可作出快速而准确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