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文化产业插上科技“翅膀”
2013-04-29谭健
谭健
2013年4月18日,北部新区水星北翼厂房B座四楼。
一间150平方米的工作室里,布置着各种卡通玩偶,15个年轻人敲打着键盘,发出“啪嗒、啪嗒”的声响。
这里是重庆砹点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事移动终端应用程序设计和开发的公司,公司的股东是三个“80后”。
“我们正在见证并参与一场文化科技革命。”砹点科技总经理纪伊凡说话总是透着一股兴奋劲儿。
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成功成为多家上市公司的App设计开发供应商,成为重庆App设计和开发领域的后起之秀。
而这家企业的成长,正是源于北部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的孵化。
文化“折翅”
握着一台iPhone,彭正伟点开一个电子书App,点开一本电子书。
“科技改变生活呀。”对于智能手机革命,头发斑白的彭正伟总是神采焕发。
彭正伟是重庆新华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在新华集团任职36年里,他曾主持实现集团ERP系统集成。
而早在2011年,彭正伟和同事们就看到科技正在改变整个文化产业格局。
那一年,有几个数据震惊了彭正伟。
“根据美国出版商协会的统計,电子书的市场份额从2008年的1%上升到了2011年的19%。”彭正伟说。
而此时,沿海不少出版商和发行商已经依靠电子书等,在文化产业中风生水起。
与大潮流不相匹配,重庆的传统出版发行单位却还未明白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
“总体来说,重庆出版发行商的信息技术水平太低,重庆也缺乏信息传播大平台。”彭正伟一针见血地指出。
同样地处西南,成都书商“今日阅读”合伙人但捷也是忧心忡忡。
“随着移动互联技术发展,移动终端普及,不少传统书店纷纷倒闭。”但捷跟当时还在国内某门户网站工作的好友纪伊凡袒露心迹。
纪伊凡是个“80后”,他推崇技术的力量:“重庆的文化产业长期一潭死水,也许正是缺少推介的手段。”
对于纪伊凡的观点,北部新区管委会副主任韩宝昌很是认同。
“文化唯有和技术融合,才能焕发新的活力。”韩宝昌一语中的。
韩宝昌的观点,与党的十八大报告不谋而合——“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事实上,北部新区早在2010年就建立了“重庆北部新区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发展以“高新技术”和“公共服务”为特征的文化产业门类。
“不过,单纯的数字出版难以支撑起整个重庆文化产业。”韩宝昌说。
2012年4月,中宣部会同国家科技部等相关部门联合发文,决定在全国建立一批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市科委、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广局、市新闻出版局和北部新区联合建立了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工作联席会议制度。
“这是一个机会。”韩宝昌说。
北部新区决定争取这个难得的机会。
基地为体
2012年5月初,北京。
韩宝昌抱着厚厚的一叠材料,赶到国家科技部设立的会场。
这一天,全国各地代表云集京城,参加“国家科技与文化融合示范基地”的申报答辩会。
各省市的代表都准备得很充分,有的省市光是答辩材料就准备得像部学术专著。
“重庆要申报示范基地,有什么优势?”评审专家问。
“我们的优势有二:一、我们是北部新区管委会直管,行政效率高;二、我们拥有国家数字出版基地的基础,可以在此基础上延伸。”韩宝昌答复。
评审专家点点头,就在此前,评审专家组已对北部新区进行了综合实力测评。
5月18日,北部新区正式获得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授牌。
基地成立的消息,很快就传到了纪伊凡的耳里。
2012年初,纪伊凡就和好友张剑宇等三人谋划创业。
纪伊凡在文化圈和媒体圈浸淫多年,张剑宇则是技术高手。
“文化和科技的结合,一定可以做出新的产业。”纪伊凡说。
他们准备成为App设计开发供应商。
“App的设计开发,是个考验技术和文化结合的领域。”纪伊凡说。
纪伊凡的创业得到了北部新区管委会的支持——房租减半。
在这一优惠条件的支持下,纪伊凡和张剑宇的砹点科技公司诞生在北部新区水星北翼厂房B座四楼。
第一笔生意,就是和“今日阅读”的合作。
“‘今日阅读能否扎根江湖,就靠你的App了。”但捷和纪伊凡吃着重庆“江湖菜”,说下这番颇有江湖味的话。
纪伊凡的15人团队随即开工,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今日阅读”App应用程序在苹果IOS系统和Android系统同步上市。
“首月下载率就有上千次。”但捷继续着他的“阅读江湖”。
此后,砹点科技的业务蒸蒸日上,2012年的营业额就达到了上百万元。
基地的孵化效应还在持续发酵。
平台力量
2013年,3月的福州已经找到了“夏天的感觉”,气温最高达到29 。
彭正伟带着办事员,登门福建人民出版社,准备推销他的“宝贝”——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
“这个交易中心是什么?”对方问。
“是一个电子商务平台。”
“有什么用?”
“为行业中合法出版物供应商与具有独立采购权的新华书店之间的图书批发提供网上交易服务和信息交流服务。”
“我有什么好处?”
“出版社可以在自有网店、交易大厅、网上订货会三个地方展销自己的产品。”
出版社的负责人不断点头,彭正伟松了口气。
“但是你如何保证书商在这个平台上采购?”
“我们已经说服多个大型书商,他们得知能在线完成訂货、收货、退货、对账、分货等业务操作,已经和我们合作了。”
…………
最终,福建人民出版社决定与彭正伟的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合作。
就在2012年8月8日,重庆国有文化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出版集团联合投资一亿元,建立了重庆云汉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彭正伟走马上任,成为公司董事、总裁。
“我们就是要推进出版发行全行业的电子商务化,应用先进技术服务出版物出版、发行、消费全供应链。”彭正伟说。
云汉网络推出的第一个大手笔工程便是中国出版发行在线交易中心。区别于京东商城等企业级电商平台,云汉网络打造的是行业级的电商平台,会员是各出版社。
截至2013年4月底,云汉网络已经说服全国40多家出版社加入了交易中心。
“2013年我们能谈成1000余家。”彭正伟说,“届时我们平台的交易额将至少达到500亿元。”
按照云汉网络的计划,云汉网络还将打造中国书城等多个系列产品。
然而,新问题也产生了——大量网络产品的推出,必然导致对软件、数据中心管理、数字资源格式和服务器方面的投入。
“这需要的投资将大大超越我们的能力,而且在技术、运营和物流方面都存在困难。”彭正伟忧心忡忡。
与彭正伟有着同样困惑的,在入驻基地的企业中并不少见。
“在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中,必然导致对技术资源的大量投入,但是我们显然难以承担。”重庆新课堂数字出版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昧红说。
资源“云”集
从2012年底开始,王昧红就开始研究一个新名词——“云计算”。“这到底是一朵怎样的‘云?”王昧红似乎很难明白这个庞然大物为何物。
直到与崔 的相遇,王昧红总算看清了这朵“云”。
“海归”崔 早在2009年就开始涉足云计算理论研究。这个云计算专家是由北部新区管委会请到重庆来的。
“既然单个文化企业难以承担技术资源投入,那就由北部新区牵头打造一个云平台,让基地的企业共享资源。”韩宝昌说。
2012年,崔 成立了重庆乾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投资3000多万元打造“云梯网”——重庆北部新区数字出版公共服务云平台。
北部新区管委会拿出500万元与乾高公司合作。
“‘云梯网实际上是一整套技术解决方案,为数字出版企业提供软件即时服务、平台即时服务、空间、带宽等服务。”崔 说。
为便于合作伙伴的理解,崔 对“云梯网”的本质作了一个形象的说明:“你要喝牛奶,但是你不必养奶牛,奶牛由我们养。”
“这将是一个公益性的云平台。”韩宝昌说,“拥有支撑30家企业私有云、100TB存储、1000万注册用户的服务能力。”
2012年9月,“云梯网”正式上线运行。
“实在太神奇了!”王昧红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
喜悦,源于其公司打造的中小学数字教育公共云服务平台已经顺利接入“云梯网”。“为我们省去了一大笔投资费用和运营费用。”王昧红说。
此外,重庆晨网、商界传媒等文化传媒企业的应用业务云项目也同时上线。
当文化遇上科技,迸发的是新的产业机遇。
如今,基地已经入驻了1000余家各类企业,文化和科技融合相关企业收入已超过80亿元,各类文化及科技型企业从业人员达到近10万人,为文化产业插上科技的“翅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