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科德育促进全员育人的探索

2013-04-29贾美华金利黄冬芳

中国德育 2013年9期
关键词:德育教学内容学科

贾美华 金利 黄冬芳

有效开展学科德育的研究与实践是课程改革背景下解决中小学教学中“德育首位”与“德育无位”矛盾的重要途径,更是唤起全体教师学科德育意识、增强学科德育实施能力的实践探索。如何在科学理解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提高学科德育的实效性是实践中的重要问题。

一、学科德育在实施中的误区分析

在课程改革推进的实践中,一方面,广大中小学教师对学科德育的理解变得更理性、科学,但另一方面,他们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误区。

(一)只有研究课和参赛课才关注学科德育

在课程改革中,虽然一线教师能够理解学科德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因为时间、教学内容和考试评价等方面的影响,他们在常态课教学中仍以讲清知识和考点为主要目标,将德育视为可有可无的附属物;在研究课中,尤其在以学科德育为研究主题的活动中,教师才关注德育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体现在课堂教学中。

(二)课堂教学的结尾是落实学科德育的主要阶段

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多采用自己熟悉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资源,对于如何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开展学科德育的方式和策略则相对少一些,从而导致在实践中形成了单一、固化的操作模式,即“按照以往的教学思路讲新课+结尾提升德育点”的“拼盘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人明显感到学科德育在“贴标签”,从而影响了德育的实效性。

(三)学科德育只与学科教学的具体内容相关

在实践中,部分教师将“教学具有教育性”等同于“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从而忽略了教师的言谈举止、学识和情感投入等对学生的潜在影响。因此,部分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践行产生了误区,认为只有本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了育德点,这节课才是体现学科德育的课。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很多没有明显育德内容的学科课堂教学游离于德育之外,影响了德育的长效性;另一方面即使在学科德育研究课上,教师也是过多关注表面的素材和资源,而忽略了自身的言传身教和学生的情感体验。

部分教师对学科德育的误解,亟须我们从理论上进一步明确学科德育的内涵,从实践上落实学科德育的操作策略,明确学科德育研究与实践的方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和提升学科德育的实效性。

二、形成对学科德育的正确认识是有效实施的前提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并于2012年秋季开始执行。这次修订全面吸收了10年课程改革的基本经验,并提出了四方面的主要变化,其中第一个变化就是“落实德育为先,突出了德育的时代特征”。因此,德育越来越成为每个学科、每位教师义不容辞的任务。作为课程德育主要部分的学科德育,既是实现全员育人的必要途径,也是提高学科教学质量的关键。学科德育,指在进行学科教学的同时,将各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通过各种手段、方法,自然而然地体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即实现学科德育的过程化。

(一)学科德育与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相辅相成

一方面,学科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科德育的主要内容。我国21世纪课程改革在各学科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实现道德及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并且尽可能全面、深入地挖掘、展示出不同学科在实现道德教育上的不同价值。

另一方面,除了明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突显学科德育外,大量的德育因素是在教学组织和活动过程中生成的。教和学的过程是一个价值过程,教学在本质上就具有道德性质。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频率最高的时空段,教师本人是否遵从并践行平等、尊重、公正等价值观,教师本人对做人、做事推崇什么样的价值观等都显性或隐性地传递着德育的信息,并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

(二)学科德育与教学内容的结合方式

其一,显性结合。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通过学科内容的知识点直接反映出来。中小学德育课程是学科德育内容中最系统、最具条理性的部分,其他如历史、地理、语文、音乐等都具有学科德育的显性内容。如果将这些内容视为纯粹的知识传授,那就削弱了育人的功能。

其二,隐性挖掘。表现为学科德育内容蕴含于学科教材内容、科学观念中,它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手段揭示出来。如生物学中的遗传与变异、同化与异化,数学中的直线与曲线的关系,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等都蕴含了辩证唯物主义对立统一的观点,教师可以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学生领会。此外,对学生科学精神、可持续发展观的培养都可与具体的教学活动相结合。

其三,融入拓展。表现为教师有意识地把德育观点融入到从表面上看不具备德育要求的教學内容中。如对于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的教学,可将对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与环境保护、低碳教育相联系。能否有效地进行拓展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德育观念、德育理论的底蕴,取决于教师的敏锐度和主观努力。

三、学科德育实施的途径与方法

(一)学科德育内容的选取途径

第一,与学科教学内容相关的育德内容。这些内容应该与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相联系。

案例1:物理学科“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的渗透,使学生领悟物理学中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同时使学生体会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思想。

案例2:中学英语学科“When was it invented?”一课,在学习过去时态的被动语态时,教师列举了历史上众多的发明,引导学生关注中国发明的纸币、古代火箭等,通过学习使学生产生了对祖国的热爱,产生了民族自豪感;通过对“where was it invented?”问题的讨论,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第二,与教学方式、教学组织形式相关的育德内容。目前我们在教学改革中提倡的探究、体验、合作等教学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本身就蕴涵着一定的德育因素,如合作学习强调互帮互助,突出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间的交流与竞争突出对集体荣誉感的培养。

案例3:小学英语学科“我的生日”一课,教师设计了“朋友生日的调查”和“制作家庭生日书”的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小组合作和大量语言输出的机会,力求在认识、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感悟,在活动体验中教育他们关心他人,关心长辈,真正让语言走近生活,用语言改变生活。

第三,教育教学过程中生成的育德内容。这里涉及预设与生成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利用教学设计的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了精心规划,这是预设的。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角度等都是未知的。因此,在师生和生生的交流过程中可能蕴含着一定的德育因素。

案例4:中学音乐学科“同一首歌”一课,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展示了一段母亲和班主任的录像,既表达了母亲、老师对孩子的爱,又表现了孩子对母亲、老师的爱,从而实现了情感体验与共鸣的效果。

(二)学科德育实施的方法

第一,资料拓展的方法。认真分析本课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从教学资源的角度选取学科德育的内容适时对学生进行教育。

课例1:物理的“人造卫星宇宙速度”一课中,可以利用我国自行研制原子弹时老一辈科学家们艰苦奋斗的资料,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艰苦奋斗、顽强攻关的航天精神教育。

第二,情景模拟的方法。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在真实的情境中,或在对真实情景的模拟中对学生进行教育。

课例2:思想品德学科,老师可以通过模拟法庭活动,让学生在模拟中运用和巩固相关的法律知识,体会法律的威严。

第三,激疑设问的方法。结合教学情境,通过设问,引发学生思考,在对问题的分析中适时进行教育。

课例3:在生物学科中讲授遗传信息时,学生表演了《多莉找妈妈》的小品,老师在总结活动成果时分析了本课的重点知识,即只有细胞核才是遗传的信息库。接着老师设问:“多莉虽然没有妈妈,可是我们都很爱它;但如果是克隆人,结果会怎样呢?”从而使爱护动物、关爱生命、克隆人的出现将带来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等在设问中得到了有效的渗透。

第四,榜样激励的方法。学科德育最外显的形式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榜样。一方面,教师必须意识到,自己对学生来说应是优秀道德品质的典范,自己的言行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历史和文学人物,以及学生身边的优秀同伴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此外,许多道德思想都包含在一些故事中,优秀的文学作品既可使人快乐又可给人以教育。这些思想无论是教师有意加入的还是蕴含在课程中的,榜样对学生的教育都起着重要作用。

四、规划与实施学科德育的工作策略

(一)总体布局 分段实施

为避免德育在学科教学中出现随意性和片面性的现象,学科教研组必须根据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思想状况,对本学科有效落实学科德育进行总体规划,并分年段、有步骤、分层次实施。一方面根据小学、初中和高中三个年段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明确学科德育内容的方向和范围;另一方面要兼顾学科教学中将要开展的活动,如参观访问、社会实践、专题讲座、科学实验等,分析蕴涵于各类活动中的德育因素,有效设计,合理安排。

(二)精研教材 拓宽渠道

为避免在落实学科德育的过程中出现穿靴戴帽的现象,关键要认真分析课程标准和教材,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蕴含的德育因素,做到准确、适时和贴切。同时要注意采取多种方式,精心组织各种活动,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三)尝试评价 提供导向

目前,部分教师习惯于评价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学科德育效果的评价缺乏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策略。因此,各学科可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构建本学科的德育系统,从德育目标、育德过程和教育效果三个层面进行评价,逐步建立起常态、科学的学科德育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科德育的健康发展。

(四)确立课题 专项研究

随着对学科德育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我们对有效实施学科德育的内容、途径、方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实施思路,但同时也生成了新的研究问题。

1.各学科德育研究之间缺乏内在联系。由于各学科知识教学的任务和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德育的载体也就不同,从而导致学科德育容易强调学科自身特点,各行其是,难以形成合力。例如,中學同一年级约有十门学科,如果不横向研究各学科之间德育的有机联系,就很容易出现重复,从而难以综合实现各学科的德育功能。因此,不仅要加强每个学科内的纵向研究,更要加强各学科之间德育内容的横向沟通,就相同或相似的德育因素开展不同学科合作的教学研究。

2.各年段学科德育研究不均衡。目前,在学科德育研究和实践中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表现为:一是教师之间的不均衡。如果教师教书育人的意识强,就可能在钻研教材时注意发掘其德育因素,在教学中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相反,如果教师的育人意识薄弱,即使课程标准有明确的德育要求,教材有很好的德育因素,他也会视而不见。二是年级之间的不均衡。小学和中学非升学考试年级的学科德育相对规范、有效,而在升学考试年级,学科德育则相对薄弱。三是学校、区域之间的不均衡。学校、区域学科德育的实效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行政领导的重视和落实,因此,针对学科德育不均衡的现状,应有更具体的措施。

【贾美华,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金利,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德育学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黄冬芳,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中学化学学科教研员,中学高级教师】

责任编辑/李春娥

猜你喜欢

德育教学内容学科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学科新书导览】
《中国德育》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挖掘数学教学内容所固有的美
“超学科”来啦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