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国祯晚年的未了心愿
2013-04-29闵利平
闵利平
吴国桢,1903年生于湖北建始,长于北京。1921年清华大学毕业后赴美留学,1926年获美普林斯顿大学政治系博士,时年仅23岁。1927年吴国桢回国后,先是在湖北搞财税改革,成绩显著,从而引起了蒋介石的注意。1932年,年仅29岁的吴国桢由国民党元老何承治推荐,调到蒋介石侍从室任秘书,从此开始受到蒋介石的信任,仕途通达,先后担任过汉口市长、重庆市长、外交部政务次长、上海特别市市长、国民党中央宣传部长等要职。l949年12月出任“台湾省主席兼保安司令”,旋又任“行政院政务委员”。由于吴国桢不满蒋经国的一些做法并在政治、经济上给蒋经国制造了不少困难,吴、蒋矛盾加深,势同水火,而后,吴国桢不得不在宋美龄的帮助下避祸美国。1953年5月离台飞美。
吴氏去美不久,台湾即以盛传他套取巨额外汇为导火线,掀起一场风波。1954年2月,吴针对台湾报刊的诋毁,在美国发表对台三点政见,并刊出《上总统书》,点名批评蒋氏父子,引起美国舆论巨大反响。这便是轰动台湾的“吴国桢事件”。3月,台湾当局宣布撤销吴国桢行政院政务委员之职,永远开除其国民党党籍,并要对吴依法起诉,要求美国引渡吴国桢。
吴国桢的晚年在美国大西洋岸边的古城萨凡纳度过。他一面在大学任教,一面著书立说,其英文史学著作《中国传统》和英文小说《永静巷》,曾风行美国。
经历过巨大创痛的吴国桢,仍然密切注视着国际风云的变幻。在20世纪70年代,中国先后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权益,同美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日本实现了关系正常化。这一切,不能不引起他的深思。随着年龄的增大,吴国桢对祖国心向往之,想在晚年回到祖国。他十分赞赏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称邓为“扭转乾坤之人”。
1982年,吴的长婿俞益元从国内带回一张吴国桢与周恩来在南开学校结拜兄弟时的照片。吴氏凝视亡友英姿,忆及当年的兄弟情谊,不胜哀痛,百感交集,遂挥笔题词:
七十年事,今又目睹。
约为兄弟,后来异主。
龙腾虎变,风风雨雨。
趋途虽殊,旨同匡辅。
我志未酬,君化洒土。
人生无常,泪断沙埔。
1983年2月,吴国桢将此珍贵的照片翻拍后,连同题词,转赠南开老同学、全国政协委员杜建时。信中,吴氏回顾了当年他与周恩来结拜把兄弟、共同学习和亲切交往的情景。言词之间,怀国思乡,情深意切。
杜建时迅速将照片和信件交由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杨拯民转呈邓颖超,邓颖超阅后交廖承志副委员长阅处。廖承志决定,由他出面邀请吴国桢回国观光。这一消息仍由杜建时写信转告吴国桢。
远隔重洋的吴国桢获此信息后,感动不已。他在信中写道:“这数年来,弟常得各方友好通信,鼓励催促,回国一游。弟皆避而不答,或敷衍了事。然兄与承志先生此次正式邀请,隆情厚意,非比寻常。弟思之逾旬,若依例葫芦,假辞推托,则不独有失‘君子相见以诚之道,且人以国士视我,我岂不可以国士报之。”“更有进言者,假使吾兄此次来函与承志先生邀请在半年以前发生,弟亦不敢肯定本身答复能有如此之深切。所以然者,盖以弟对中国前途失望,其年数几与在美时间相等。绝望之后,忽显曙光,恰在此半年间,弟对邓小平先生之措施,无论大小,莫不留心;……但对年来施政大纲,实感所见相同。若能照此方针,按步推进,不曲不折,既周且澈,一代坚持,一代继行,不出二代,中华神州当可成为二十一世纪中世界上最富强康乐之一国。弟虽身入美籍,然仍炎黄血裔,能不为之欣然。”
但是,吴国桢对于回国观光,仍有一定的顾虑。他决定先派其长子、美国亚拉巴马州立大学教授吴修广和长媳、耶鲁大学哲学博士凯瑟琳·约翰逊,先到大陆访问。他在给杜建时的信中说:“弟意若能由吾兄转陈承志先生商洽一下适宜机构向其夫妇作一适当邀请,回国观光,弟当嘱其遵命不误,事若果行,到时敬谒吾兄,请求指教,自在企盼之中。若承志先生及其他当局能于公余抽暇进而教之,不独增进其对国家之认识,使其受益不浅,且可令其返美向弟表述一切,以为弟行止决定之一助。”
吴国桢的来信和要求,由杨拯民转呈给了廖承志。廖承志当即批示:由北京大学邀请吴修广夫妇来华讲学。
不料,正当此事顺利进行之际,廖承志突然在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期间,于6月10日与世长辞。吴国桢闻讯,立即来函,深切致哀。
廖承志逝世后,所遗吴国桢亲属来祖国大陆访问事,由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杨静仁负责处理。
9月初,北京大学邀请吴修广夫妇回国讲学的具体安排已定,遂由杜建时详细函告,并寄去新近出版的《邓小平文选》,使其进一步了解祖国大陆情况与党的方针政策。
10月中旬,吴国桢夫妇在结束了两个月的欧洲之行,飞返萨凡纳寓所后,接获先期寄达的杜建时的来信与《邓小平文选》。他怀着极大的兴趣,认真阅读了《邓小平文选》。
吴国桢在回信中告诉杜建时,吴修广夫妇定于12月15日启程,16日可到达北京。
12月16日午夜,吴修广夫妇顺利抵达北京。杜建时与夫人李念淑到机场迎接。北京大学负责接待,安排吴修广夫妇讲学,并陪同他们游览了长城、颐和园等风景名胜。期间,因病正在休息治疗的杨静仁,委托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平杰三作为代表,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并宴请了吴修广夫妇。接着,杜建时夫妇又邀请他们去家中作客。吴修广表示对于国家所给予的热情款待,深感满意,并转达了父亲对杜建时夫妇的问候;同时详细询问了杜氏的工作、生活情况。杜建时告诉吴修广:国内形势和政策都很好;周恩来夫人邓颖超已任第六届全国政协主席,她对吴国桢先生是了解的,也很关心。杜再次诚恳地希望吴国桢能在短期内回国观光,以叙旧谊。后来,吴修广夫妇又由政府安排,参观了南京、上海、杭州、武汉等城市。
吴修广夫妇回到美国后,向吴国桢报告了祖国大陆的最新信息,进一步增进了吴国桢对祖国的了解和感情。不久,吴国桢于l984年1月16日致函杜建时,信中说:“修广夫妇到北京时,时值午夜,乃蒙兄嫂亲往关照。修广夫妇一月五日返美,虽以冗事及学校开学,未能来沙城(即萨凡纳)聚会;但在电话中业已畅谈多次,并将其在国内时友人所赠书件寄来,故对其在各地观光,厚承招待之情形,知之甚详。修广夫妇当分别函谢,弟谨专诚向兄嫂致铭感之忱。”
在此基础上,杨静仁准备再次邀请吴国桢夫妇回国观光。杨静仁将这一想法同邓颖超商量时,邓颖超表示完全同意,并说:“吴国桢先生归来,应由我来出面邀请。吴国桢夫妇年事已高,归来时应由子女陪同,以便路途照料。”遂决定由邓颖超、杨静仁联名邀请吴国桢夫妇携子女回国。
这一信息,仍通过杜建时去信转达。吴国桢接信后,立即作复。信称:“修广夫妇归后,盛称祖国进步状况,及其接受隆重招待情形,不胜感谢。顷又得来函,示知邓颖超主席与杨静仁部长殷勤邀请,回国观光。邓主席更亲嘱带儿女同来,以便随侍。雅意深情,中心铭感。弟虽已八十,尚称顽健,惟内子身体素弱,对于万里飞行,未免已怯。且近患骨炎及胃病,延医诊治,稍见效果,一时更不敢远离医生。请代向邓主席及杨部长敬致谢忱。”
吴国桢对于国家领导人的邀请所受感动,已跃然纸上,只是因夫人黄卓群的健康原因,而不能立即成行。据此,杜建时又去一信,建议:“若兄欲归国观光心切,而因夫人有恙尚难成行,可否着夫人暂且养病,您由子女陪同返里,争取新中国国庆大典35周年纪念日前抵达北京。”这一建议,与吴国桢的想法正相吻合,他提笔复函:“吾兄意见甚好,弟拟照办,刻已有此准备。”吴国桢决定于9月份,即在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之际,回到阔别30余载的祖国大陆。
5月,全国政协在北京召开了六届二次会议,邓颖超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杜建时,出席了此次会议,并列席了全国人大六届二次会议。会后,他随即将会议关于发扬民主传统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经济的主张,写信告诉吴国桢,便其在归国前夕,对于祖国的情况有更多的了解。
在吴、杜二人为吴氏归国观光事书信往返期间,吴国桢于3月17日、l8日两天,接受了著名作家江南的采访,进行了l2小时的长谈。吴国桢尖锐地批评了“台独”的观点,他强调:“台湾是不可能独立的,独立没有前途。”他认为:中国倡导“讲信修睦”“和为贵”,所以故宫的主要建筑物,命名为太和殿、保和殿。一切在“和”的前提下前进。西方过分重视权利,忽视责任,在一部字典里,没有一个“让”字,中国人具有忍让的美德。他还根据新近从各方面获得的感受,兴致勃勃地说:“现在中共有一个空前难得的机会,为国家、为人民,创造一个新的社会经济制度,这一点,我寄予厚望。”
可惜,吴国桢竟未能读到杜建时那封将会令他更为鼓舞的信件。正当北京积极在筹划如何盛情接待这位海外游子的时候,82岁的吴国桢,于6月6日突然在美国萨凡纳城的寓所病逝。吴国桢晚年最大的心愿是重返祖国大陆,同时他希望中国的大统一,但直到离去也未了却心愿,瞑瞑之中带走遗憾。
(责编 任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