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现象辨析
2013-04-29陈艳华
陈艳华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下面,本文针对“生活化”数学课堂教学中出现的诸多现象作深入辨析。
现象一:穿“新鞋”走“老路”
案例1:
师:树上有12只鸟,飞走了5只,还剩多少只?
生:12-5=7(只)。
师:幼儿园大班有30名男生和25名女生,一共有多少名学生?
生:30+25=55(名)。
师:太棒了!你们真聪明。
……
案例2:
“直线和线段”一课中有这样一个教学内容:经过一点能画无数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教师为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教学中设计了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画一画。经过一点能画多少条直线?经过两点只能画多少条直线?第二个环节,练一练。一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如果用两颗钉子,能固定一根木条的位置吗?为什么……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堂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也有教师由于对新课程理念理解不到位,导致产生认识上的误区,继而引发行为上的偏差,最终仍是“穿新鞋走老路”——过于注重数学知识的传授,淡化数学教学与生活体验的联系,即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上述两个案例都存在着这样的倾向。如案例2的教学,教师设计“画一画”的环节是为了让学生习得指定的数学知识;“练一练”的安排是让学生掌握对数学知识的应用。如此设计安排本无可厚非,但对照“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这样处理教材,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之中,虽然知识是由学生操作后自己概括得出的,但对于为什么要操作、得出这个结论后有什么用处等,学生一无所知。
现象二:走“老路”也需穿“新鞋”
案例3:
教学“利息”一课时,许多教材给出求利息的公式是“利息=本金×利率×时间”,但自国家实行增收20%的利息税后,相关利息的计算公式就应变为“利息=本金×利率×时间×80%”。作为一线教师,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教材中的内容会有滞后于现实的可能,教学时应给学生讲清楚。
案例4:
教学“直线和线段”一课,教师作以下四步“生活化”的处理:第一步,创设情境,发现问题。准备长条形挂衣架、钉子、榔头等物品,要求将衣架钉到黑板左上方的木质边框上,用来悬挂教室日志、点名册等物品。第二步,深入探究,分析讨论。教师提问:“用一颗钉子可以固定衣架吗?为什么要用两颗钉子来固定?”学生先四人小组开展讨论交流,再汇报讨论结果。第三步,抽象概括,应用规律。问题提示:(1)把挂衣架看成一条直线,把一颗钉子看作一个点,过一点可以画几条直线呢?(2)过两点能画几条直线呢?(引导学生操作验证,并尝试用规律来解释)第四步,联想反思,学以致用。问题设置:生活中,运用“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的原理进行安装的物品有哪些?运用“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的原理安装的物品有哪些?教学实践表明,如此处理教材,不仅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的兴趣,而且充分揭示了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习数学的价值之一在于应用数学,这与“生活化”数学的教学理念相一致。现行教材中编入了许多生活味较浓的实例,如“利息”“保险费”“税收”等,但由于社会的迅速发展,有些内容已不符合生活实际。因此,教师应做一个有心人,根据日常生活中的现实情况,及时修正教材,适当增加一些新的数学信息,从而更好地体现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现象三:“强扭的瓜不甜”
案例5:
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出示一组画面:绿油油的草地,流动的小河和河上的小桥,漂亮的小花以及树下的灰兔子。教师提问:“小朋友们看见了什么?”学生纷纷兴趣盎然地回答:“我看见绿油油的草地。”“我看见漂亮的小花。”“我看见小兔子。”……“你是怎么知道图上有6只兔子的呢?”当教师终于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兔子上,希望导入乘法时,可学生的回答总不能按着教师预设的轨道进行。学生有的说自己是一个一个数出来的,有的说自己一眼看出来的,就是没有说是两个两个数出来的。着急的教师,最后只好自己问:“有没有是两个两个数出来的?”……
上述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出发点是值得提倡的。然而,生活与数学并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对一的关系,有时会产生消极的影响。由于图画的优美,作为数学认识主体的兔子被淹没在许多漂亮的事物之下,所以未能及时引起学生的注意。同样,教师诱导学生回答“两个两个数”的目的是导出“每组兔子有两只,一共有三组,3个2就是6”,但在生活中,学生只需要知道兔子有6只就可以了,不用考虑其他因素。在导入教学中,教师只以自己的想法构建教学过程,导致“强扭的瓜不甜”,教学效果低下。
(责编 杜 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