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与火的邂逅
2013-04-29蒋晖
蒋晖
我国现代美食的烹饪手法基本经过了这样几个阶段:火烹、水烹、油烹。从石器时代开始到两宋为止,许多烹饪方法,比如煮、蒸、烤、炖、腌、晒、炒已经基本定型。
必然常常是由偶然开始的,牛顿伟大发现源自与一颗苹果的相遇,而我们的饮食发展史则源自与火的偶然邂逅。
火烹时代
最早的烹饪技法应该是火烹,源头是一场偶然的山火,大火过后,人们发现被烤熟的食物更香更好吃。这次偶然际遇让原始粗放的饮食搭了上开往美食时代的列车,始发站——新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最常见的烹饪技法是火炙、石燔,其中燔的含义是,用火烤肉令它熟,所以又有燔肉的说法;除了烧烤,这个时期的人们还会蒸食物。
烤,古代称“炙”,新石器时代至先秦时,烤与炙、燔、烧是相同的。我国向来有“南烧北烤”的说法,在现代菜系中,粤菜的烧指把食物放在炭火或明火上致熟的烹调方法;北方菜系是指通过慢火将汁水略收干并将食物炊熟的烹调方法。
烤最原始的操作方法就是把食物放在火上烤。甲骨金文的“炙”、羊下从火及“焦”字,可以认为没有使用炉子和其他器皿,直接在火上烤。陶器出现了以后,人们作出齿状的陶制烤箅,在上面放食物,据说是当时的贵族美食。
烧烤在秦汉时期非常流行,皇家御厨中设有专人负责烧烤,西汉皇家还有专用的烧烤炉“上林方炉”,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也有烤肉随葬,原料有牛、犬、豕、鹿、牛肋、牛乘、犬肝、鸡等,但没有羊肉。魏晋时期吃烧烤不分四季且有专用烤叉。
魏晋南北朝时期,烧烤风风力十足,其中,我国的甘肃、宁夏等西部地区的人们更喜欢烧烤。
古时的烧烤厨具也设计精美,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里,就藏有一件中国战国时期青铜龙纹方炉,有人推测这就是当年的烤炉,炉子呈长方形,四角有兽状双足,四面各有一个铺首衔环的耳,炉面有一大圆孔。
还有一个在安徽出土的战国时期的青铜云纹方炉,外形和现代烤炉非常像,有一只浅长方盘形,侧边有两条青铜提链,方便移动,烤肉、取暖两便。
烧烤炊具,越往后越成熟。到汉代时与现代烤炉基本上一致。
水烹时代
气蒸 世界上最早使用蒸汽烹饪的国家就是中国,我国蒸制食物的历史大约超过5000年,使用蒸汽蒸熟食物的做法贯穿了整个中国农耕文明,至今依然是应用非常广泛的烹调技法之一。
蒸的烹饪方法有人说始于陶器时代,但是考古发现,最早的陶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陶甑就是古人用来蒸制食物的炊具之一。大约在新石器时代的晚期,我国的先民就在鼎、鬲等陶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甑——在鼎或鬲器上造个蒸食的笼屉,上再加盖,共同组合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蒸锅,距今6000多年前的天门石家河文化遗址就出土了这种蒸器。
而且当时的人们非常聪明,他们用陶甑蒸制米饭时,会在米饭上放上其他食物,比如鸡蛋或萝卜等等,米饭和菜同锅蒸熟,省时省力。
蒸菜不仅行于市肆平民,由于口味清淡,也受到僧人的喜爱。在中国寺院菜发展史上,蒸菜当是寺院菜中最早一族。传说东晋高僧(公元314年—366年)支遁在天门驻足时,非常喜欢当地的蒸菜,在他的影响下,蒸菜在寺院僧人中流行开。
著名美食家兼诗人袁枚有一次与友人聚会,其间离席入厨,随后书童端出一幅山水图,云雾缭绕间,山峦重叠,层林尽染,溪流历历可见,这就是著名的“锦绣山河蒸”,由21种材料调配造型蒸制而成。
除袁枚的“雅蒸”,厨师始祖伊尹也有一道上好的蒸品——蒸雪鹄,被称为天下第一蒸,《千鼎集·伊尹蒸考》如此形容这道菜:“九蒸九变,可谓精妙到颠毫,其精微之处如同阴阳变化与四时运行,其滋味久而不衰,熟而不烂,甘而不浓,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煮 传说,黄帝第八代传人彭祖用野鸡加上五味、稷米煮了一锅汤送给尧帝,结果尧帝龙颜大悦,于是封彭祖彭地诸侯,这或许是人类史上最划算的贿赂,当然这或许也是人类史最有价值的一碗汤。
这碗诞生在新石器时代的汤至少说明两件事,一是彭祖的马屁功夫很好,二是他的烹饪功夫也一流,新石器时代的彭祖之所以可以煮汤,其实全归功于陶器的发明。
各种陶釜、鼎等烹饪器具产生核运用,人们开始使用水来作为介质加热食物,从而开辟了饮食史上的水烹时代。
随着陶器技术的发展,煮食物的器具也更讲究,常见的有陶罐、陶釜、陶鼎和陶鬲,陶罐的主要功能为煮水和贮水,但是也用来做烹煮器和盛食器;陶釜外形与罐相似,深腹微鼓,下腹徐徐内收,底部为圜底,底部与陶罐相比更大一些,增加了受热面积,缩短了煮的时间,此后的陶鼎和陶鬲其实就是罐、釜类器具与支子相互融合的结果。
很早以前人们就了解煮食食物需要把控火候。厨师的职责是掌理食物的烹煮与装鼎事宜,调配烹煮的火候及用水的分量。
涮火锅 火锅起源有很多说法,权威考证认为起源于西周时期;也有说在东汉就有火锅;至于发源于北齐、南宋的说法也非常多。
在三千多年的西周时代,人们举行祭祀或庆典时都要击钟(奏乐)列鼎(古时候的锅)而食,进食的时候大家围在鼎的周围,分食鼎中煮熟的羊牛肉等食物,有专家把这种饮食方式认为是火锅的雏形。
其实在我国的考古实践中类似火锅的文物出土并不少见,像东汉时期的“锥斗”,就被认为是当今的暖锅;三国时期的 “五熟滏”是现在“双味火锅”的前身,这种锅中内分五格,能同时烹调五种菜肴的,其实与重庆的九宫格有异曲同工的意思。
宋人林洪还曾经记录下烹制火锅的过程:雪天得兔,用香料、酒、酱腌制,然后准备小火炉,汤锅放上,待水开,将兔肉涮了吃。
但是在清之前关于火锅的种种都属于臆测,只有在清朝火锅的称谓才正式见诸于书。当时的火锅分两类:一是以木炭为燃料的涮锅,用于冬季涮羊肉,什锦锅,三鲜锅,清锅之类;二是以酒(玫瑰酒,烧酒)为燃料的酒锅,用于吃菊花锅。
而火锅的余香也飘飘渺渺就这么一路随风而来。
油烹时代
人们开始炒菜的时间稍晚,因为炒菜的要求相对高一些,需要金属厨具,还需要有油。
金属厨具的出现并不算太难,夏、商开始我们已经进入青铜器时代,而且制作技术也日益精细,但是青铜比较贵,不利于推广,但是很快铸铁技术发明了,到了战国时代铸铁技术普及到了农具,而后逐渐向炊具扩展;
大约三千年前已经有了酱油、醋、果酱、香料等等调味品,但是真正的油烹时代来临还需要等待最关键的一点:油的诞生。
汉代的时候,人们终于掌握了炼油技术,于是顺理成章,炒菜应运而生,最早的炒菜,人们把食物切成小片放入油锅烹调。
魏晋南北朝之际,炒用于做菜的明确的文字记载已经出现。《齐民要术》中就记有这样两道菜:一道炒鸡蛋,一道炒鸭肉末。这是中国乃至于世界菜肴史、烹饪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件大事。
随着铁器的普及,在铁刀、铁锅、大炉灶、优质煤、众多植物油五大要素激活下,油烹法终于颖脱而出,在现今常用的30多种烹调法中,油烹法约占60%以上;而且炒菜还是中国菜区别于其他菜肴的基本特征。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现今我们习惯说“炒个菜”的原因。由此看来,汉魏六朝发明油烹影响非常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