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求解农民增收的“加减乘除”法
2013-04-29许筠
许筠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口袋也越来越富实,生活越来越殷实。现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不断加快,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的农业该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我们又怎样来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是迫切需要我们去思考、去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我省各地实现多渠道增收,培育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构筑起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新机制。他们巧用“加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积极调整农业结构;他们活用“减法”,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既在农业内部寻出路,又到农业外部找空间;他们妙用“乘法”,加快工业强县进程和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发挥科技的乘法效应促进农民快速增收;他们善用“除法”,通过土地流转、林地流转等途径,缩小分母,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现代农业 拓宽富民路径
现代农业发展靠什么?品牌、高效、科技再结合旅游、物联网等,劳动力解放了。农产品增值了,农民也就增收了。
品牌、名牌是赢得市场、赢得效益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这些年来,溧阳不断加强无公害产品产地一体化建设。随着“一村一品”活动的展开,溧阳形成了专业村105个,专业园107个,培育出板栗、竹、茶、特色水果和特种水产养殖等大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尤其是天目湖品牌,有10大系列百余种品种,年销售超30亿元。
依托天目湖这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一村一品”的品牌优势,溧阳把设施农业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实现农业与旅游业完美对接。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创造了经济新增长点,80%的农户从中受益。
溧阳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把科技放在第一位,以实施规模种植科技入户工程项目为契机,按照“统一名称、统一标识、统一服务规范、统一评价标准、统一运作模式”的“五统一”要求,以专业化合作组织为依托,重点在溧城、南渡和社渚镇建设3个村级规范化农业科技服务站。通过技术指导员指导服务和“三新”示范推广,科技示范户主推品种和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95%以上,农产品产量比前三年平均水平增长5%-10%,节本增效达10%以上。
积极发展产加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经营,是发展市场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成功之路,也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希望之路。从农产品产业链发展来看,溧阳已经在做多方面的尝试。除了传统的展示展销会外,以节庆旅游活动推广农产品的影响力最大,甚至通过农民经纪人、土特产专卖店以及物联网配送实现了多元化的生产经营。
思考:发展现代农业,我们必须客观面对资源条件的约束。首先是不断膨胀的人口基数与有限的自然资源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极低。其次是在现行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政策框架下,土地等资源流转性差,资源配置不合理,导致了超小的、分散的农业生产及其经营规模和较低的收益水平。因此,必须充分整合农业资源,找到符合当地发展实际、符合农民需要的致富载体和致富项目,才能真正让农民在发展中得实惠,才能真正取信于农民。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快农民增收步伐
跳出“就农业抓农业”的思维定势,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动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经营,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靖江市80%以上的农民已转移到二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哪里?靖江市人均耕地仅0.6亩,有限的耕地上如何才能充分挖掘农业的增长潜力?
农民少、耕地少是经济发达地区普遍面临的问题,靖江创新农业经营模式,通过园区集中土地,新型经营主体做活农业,催生出现代农业百花齐放的喜人局面。外来种粮大户流转土地搞规模化种植是靖江市比较普遍的农业经营模式,目前,仅外来的种粮大户全市就有100多个。
村里组建农业公司,村民将耕地流转给公司经营,公司对产业结构、种植过程、产品品牌进行设计、包装,用现代企业运营方式改变传统农业的低效和弱质,靖江的“公司农业”已初具规模。坐落在靖江市新桥镇农业科技示范园内的孝化村,早在2009年就将2334亩耕地全部流转到了村里的农业公司,经过公司多年经营,全村已形成粮食、花卉、蔬菜、水产四大农业特色产业。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加速器”。近年来,随着合作社合作形式和合作领域的升级、拓展,全市284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现代农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主体作用。靖江市红芽香沙芋专业合作社自2007年成立以来,已陆续吸纳会员400多人,带动8000亩香沙芋种植面积,并被认定为绿色种植基地。去年,靖江香沙芋成为泰州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思考:农业的生产经营要受经济规律的制约、供求关系的影响,农民和农村经济不仅要承担自然风险,还要承担瞬息万变的市场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继续维持一家一户的“小船”状态,很容易被市场海洋的风浪打翻。因此,必须谋求农业的组织化生产,建造农业产业化的“大船”,以提高搏击风浪的能力,有效地预防或分解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发展农村经济已成为一种客观必然。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实现农民收入倍增
整合资源解决农业后继乏人现实难题,优化资源配置组建专家技术团队,农技专家与职业农民结队帮扶。让职业农民守得住农村、种得好土地。
如何才能把传统农民培育为新型职业农民,将新型职业农民提升为产业农民?面对这一新课题,泗阳县投资了500万元建立起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地,配备了多媒体、投影仪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在泗阳县,专门针对新型职业农民开展的技术培训每月都有1~2次。据介绍,自2011年起,该县围绕农业转型、农村发展、农民增收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着力解决农业“后继乏人”、“效益低下”、“科技成果转化难”等突出问题,让一批有理想、有抱负、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现代农业的主力军,成为科技致富的带头人。
结合地域特点和产业特色,培训班开设了有机稻米、设施蔬菜等专业技术课程。在集中学习期间,他们还组织学员到附近有关产业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实地体验学习,提高了学员的专业技术水平。截至目前,全县已经集中开班新型职业农民技术培训52期,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828人次。
为让科技专家与新型职业农民结队培训,使新型职业农民尽快掌握现代农业技术。该县邀请优质稻米、瓜果蔬菜、生猪养殖、食用菌等产业从业人员组织专家对口培训,让农学专家与粮食大户对接;蔬菜专家与蔬菜大户对接;食用菌专家与食用菌大户对接,对加快“一村一品”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型职业农民在生产中,随时随地都会遇到技术难题,为此,该县开通了“12316三农服务热线”和“农技88765792服务热线”,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生产需求,在30分钟内到达生产现场,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服务。
思考:虽然农民增收渠道有多种,但家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仍然是当前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要想加快农民增收步伐,必须采取措施尽快增加农民来自这两个方面的收入。而不论是增加农民的家庭经营性收入还是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都离不开提高农民职业技能这一关键因素,因为不论是从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家庭经营还是以外出务工经商为主的非农就业,都需要一定的职业技能,这也是要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