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013-04-29蒋宏宾
蒋宏宾
任何政党的产生、存在与发展,都有自己的意识形态构架,这是一般政治行为的基本特征。进一步讲,意识形态实际上又是国家、社会思想文化体系的价值诉求和说明,它事关人们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共同目标的确立。当今时代,两种社会制度、两种意识形态并存而立、竞争较量,形势复杂多变,我们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让具有悠久文明、辉煌历史又历经苦难屈辱的中华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东方,必须倍加重视构建好、巩固发展好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价值遵循的主流意识形态,使之更加契合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代表当代中国发展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从而巩固壮大全社会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积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强大正能量。
一、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制度选择、不同理想信念的根本价值说明和支撑,它是政党的思想旗帜,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尤其需要我们从政治上认清它的地位与功能。对于任何政党尤其是执政党而言,意识形态从来都是须臾不可离却、亦不可丝毫懈怠的重要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执政党的存在基础和发展安全。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论述,意识形态就是“以观念形式表现在法律、道德等等中的统治阶级的存在条件”。也就是说,缺少了相应的意识形态,也就失却了阶级统治的基本条件。列宁对此进一步作出阐释,“如果一个政党没有自己的一整套思想、理论、主张和政策,或者说它的这一套东西与别的政党毫无两样,它就会失去存在的基础和理由”。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武器的执政党,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执政条件下,都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工作。毛泽东同志认为,“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邓小平同志提出,“没有信仰就没有凝聚力,信仰是一种精神动力”。江泽民同志说,“在意识形态领域,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非无产阶级思想甚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想就去占领”。胡锦涛同志讲,“意识形态领域历来是敌对势力同我们激烈争夺的重要阵地,如果这个阵地出了问题,就可能导致社会动乱甚至丧失政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充分发挥党的理论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认识,在大风大浪面前坚持正确立场”。为什么革命导师与我们党的领导人在这个问题上如此认识警觉、态度鲜明,就是因为意识形态实际上是对不同发展道路、不同制度选择、不同理想追求的根本价值说明和思想支撑。随着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文化多元化的迅猛发展,以及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化、经济社会转轨转型的加速,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较量正在变得也必将变得更加激烈。西方敌对势力总是想方设法加紧思想文化的渗透,极力用资本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迷惑、俘虏和冲击我们,试图以此取代我们的核心价值体系,用他们那套从根本上为资本尤其是为大资本和国际垄断集团服务的价值理念牵制和影响中国、统治世界。二十多年来,从苏联解体、东欧巨变到西亚、北非社会动荡的历史一再提醒我们:尽管世界和平、发展、合作的大势没有根本性改变,尽管中国发展势头日劲、影响日盛,但“树欲静而风不止”。因为我们走的是一条根本不同于西方流行的传统式的现代化之路,资本主义势力从骨子里视我们为另类、为威胁。一直以来,西方敌对势力加紧对我西化分化的图谋与行动从来没有松懈过,意识形态领域向来是暗流涌动、噪音杂音丛生,没有片刻宁静与消停。在这样的情势下,意识形态工作如果搞不好,迟早要出大乱子、会出大问题。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政治警觉和命运忧患,积极应对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严峻挑战和重大问题,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主导权,大力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时代主题和主旋律,更好地增强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实践自信和前景自信。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建设主流意识形态最紧要的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能空对空地坐而论道,必须在实践中着力加强改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精神和价值层面上的根本要求,处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统帅和支配地位,它所阐明和解决的正是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朝着怎样的目标前进这一事关发展全局与根本的大是大非问题。恰如党的十八大指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只有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重要的基础工程、灵魂工程、战略工程加以推进,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真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凝聚起万众一心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正能量。当前,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着力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党员、教育群众。二是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宣传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光辉成就,特别是江苏“两个率先”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魅力和发展前景,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自觉性坚定性,为谱写好“中国梦”江苏篇章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三是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习近平同志指出,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改革创新始终是鞭策我们在改革开放中与时俱进的精神力量。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贯通融合及其植根人心,必将有力增强全社会开拓创新、奋发进取的精神动能,也就能在江苏大地更好地彰显“三创三先”的精神气质。四是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倡导”,为更好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按照这个总思路、总基调,在广泛宣传教育、典型示范引导、注重实践养成和加强制度建设方面多下功夫,不断引导人们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践行者、促进者。
三、思想理论是意识形态的内核,思想理论的混乱必将带来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动摇,必须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注重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话语权。意识形态说到底就是一定利益集团、阶级或阶层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其深层就是思想理论的内核。当前,社会思想意识纷繁复杂、各种思潮竟相发声,这其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有进步的也有落后的,还有不少是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蓄意抹黑、颠倒黑白的恶意攻击。这就要求我们站稳立场、科学评判、认真甄别。特别是,宣扬西方“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以及质疑改革开放、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性质等一系列甚嚣尘上的噪音杂音,需要引起我们格外的关注和重视。面对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社科理论战线责无旁贷,必须加强正面引导、深度引导,发挥好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生力军的作用。一是强化对社会思潮的深度研究,加强跟踪分析和科学研判,深入研究社会思潮产生、发展、演变的进程和规律,有重点、有针对性地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对错误思潮和观点进行深入辨析与批驳,帮助人们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二是持之以恒推进理论武装。坚持不懈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干部群众,用科学真理的逻辑力量说服人、引导人,用科学理论的实践魅力打动人、启迪人,不断坚定和增强干部群众的信心信念。三是积极构建中国理论话语体系。秉持中国立场,坚持开放包容,以宽广的视野和胸怀,主动回应当今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着力打造贯通古今、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中国理论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四、信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给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机遇和新挑战,必须倍加重视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用改革创新的手段方法大力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随着互联网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微博、微信等在手持移动终端上的广泛应用,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正在发生历史性的深刻变革。伴随着网上与网下、境内与境外、主流与非主流舆论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成为最活跃、最复杂、最值得关注的意识形态工作领域。互联网的普及运用可谓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得西方敌对势力的渗透更具隐蔽性和攻击性,防范难度加大;另一方面,又为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条件和宽广领地。关键是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积极应对、主动出击,政策上把加强引导、建设和管理并重。一是建好用好网上主阵地。着力打造重点新闻网站、各级党委政府网站,加快建设政务微博群,探索建立微信公众平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网上思想舆论引导,不断推出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产品,深入挖掘宣传“最美人物”、“身边好人”,弘扬真善美、传播正能量。创新内容创新形式,采用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的话语表达方式,有效引导经济社会热点难点、突发事件、敏感话题。二是改进创新网络管理。按照“积极利用、科学发展、依法管理、确保安全”的方针,建立健全网络管理的制度机制,依法净化网络舆论环境,注重网上网下协同管理,确保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三是加强网络人才队伍建设。着眼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需要,抓紧培养骨干队伍,特别是注重培养具有较高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具有较强公众沟通能力,既熟悉网络又熟悉实际工作的宣传干部队伍、网络新闻发言人队伍。同时注重引导网络名人、网络积极分子、网上“意见领袖”在网上建设性发言,使客观理性态度成为网上舆论主基调。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武器,群众的信任和拥护是做好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依靠,必须紧紧抓住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要契机,进一步夯实意识形态工作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确保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不动摇,广大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心是我们党最广泛最深厚最牢固的力量源泉。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赢得群众信任和支持、筑牢意识形态群众基础和社会基础的重要法宝。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采取了一系列有力举措,进一步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当前,全党正在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旨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时刻把人民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自觉主动地把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融入血脉深处,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进一步打牢意识形态工作的群众基础。一是注重强化宗旨意识,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始终把为人民服务作为不懈追求,真正把群众放在心上,真正做到与群众“一块苦”、“一块干”,实现科学发展向上攀登、联系群众向下扎根。二是切实抓好作风建设,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十项规定精神作为切入点,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推动大兴求真务实之风、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大兴艰苦奋斗之风、大兴勤俭节约之风。三是积极回应群众期盼,注重解决思想认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大力推进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实事,努力满足人民拥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人居环境等方面的美好愿望与要求,以民众共享发展成果来印证和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与优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