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人民版高中历史教材“辛亥革命”一课中图片应用的认识
2013-04-29张君
张君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811(2013)03-0155-01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观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更加自主、更加多样的参与学习,同时也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传统的“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因此,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坚持“三个面向”即面向学生、面向社会、面向生活;强调“三哥体现”即体现时代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体现历史教育的基础性要求。这一转变在教材使用上就有所体现,据此,笔者对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二课“辛亥革命”中的图片应用有了一些认识。
首先,我们要来谈谈“辛亥革命”的地位,这个地位包括其在历史中的地位和在教材中的地位。从历史中的地位来看,“辛亥革命”是中国二十世纪的三大巨变之一,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共和国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从教材中的地位来看,本课属于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承接前一课农民阶级革命的内容、启发后一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内容,构成了典型的承上启下的知识地位。由此可见,“辛亥革命”这一课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了解了其地位,就具体来谈谈这一课图片使用的认识。在本课的教学内容中共使用了三幅图片分别是:第50页右下角名为“被俘后英勇不屈的黄花岗起义战士”,第51页左上方名为“湖北军政府旧址”,以及51页右下方名为“武昌起义后宣布独立省份图(1911)”。这三幅图片从内容上讲,分别是人物、建筑、地图,且内容清晰,具有多样性、代表性、清晰性的特点。从表现力讲,所用图片都与史实相吻合,具有还原性。从与知识内容的对应上讲,都旗帜鲜明的与知识内容遥相呼应,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由此可见,在本课图片的使用上编者将新课改理念与知识有益且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
但是,在这其中也有不足的地方。笔者认为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广泛性不足。本课的知识内容有三个子目即“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建立”、“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而图片内容只集中反应了第一个子目的知识内容,对后两个子目的知识内容没有进行图片适配,使得图片在与知识的搭配上失去了其广泛性的特点。第二,代表性不足。笔者认为其代表性不足,是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的。课文选用的三幅图片都只反映了“武昌起义”,没有图片来“代表”其他知识内容。同时,用仅有的三幅图片来表现一个子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图片使用的适量性原则。
这些不足的出现,使“辛亥革命”这一课的地位造成了人为的降低,与其真实具有的地位不符。同时,也容易让学生偏重注意图文并茂的内容,在知识把握上出现偏差。
新课改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各方有力的来推行。就笔者所发现的这个问题希望能引起有关方面的重视,使我们的工作更加严谨、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