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是更好,不是充满希望

2013-04-29刘晚荣

东方艺术·大家 2013年9期
关键词:双年展策展成都

刘晚荣

虽然往常由民营资本和政府携手合作的成都双年展在今年划分为两部分并分道扬镳,但作为延续了12年的老牌双年展,“成双”依旧于7月底在成都如期开幕。本次成都双年展的主题展总策划由赵力担纲,策展人很“负责”地将其一贯擅长的“青年艺术”带到了成都,并以此作为本届双年展的招牌。在“万有引力”宽泛主题下,赵力又将展览分为“传统想象力”、“回声定律”、“虚拟与现实”和“能量守恒”四个板块,并分别由四位策展人各自展开。乍看之下与传统的双年展模式并无二致,但细究其内容却发现,各板块并无明显联系,相互却有着明显的疏离感,并不似一个主题派生而出,而更像是硬生生地将4场青年艺术展览放到了一起。展览现场的效果也应证了这一点,四个分版块的作品全部混杂于一处,没有明显的区域及文字划分,既没有折射出各自的主题思路,也没有聚合成强大的整体气势。双年展的面貌无处捕捉,呈现在眼前的只是一场“青年100”的前哨。“成双”不但放弃国际视野的宏大叙事,也与城市社会文化的建构毫无关联,剩下只是其字面含义—两年一次的展览。

策划方式的“别具一格”却也没有使以“青年艺术”为卖点的成都双年展脱离时下流行的青年艺术窠臼。从作品的来看,这仍是一个正在学习正确或者教人如何学习正确,一个对过去语言绝对继承和模仿的展览。青年们沿着各自的“著名”导师们的道路,在他们和蔼的目光下做着“好看”、“聪明”的艺术。年轻与个性被无限的消费和把玩,众多作品从使用材料到思考方法至语言范式,都暗藏着高度的同质化。表面上造型多样,实质方法枯竭单一。宛如一个流水线出来的胚子,无非看模范是徐冰、周春芽,抑或其他大腕。

而且以“年轻艺术家”为卖点的成双说年轻也有些勉强,因为其中的许多人并不年轻,一些70后的艺术家已经40岁了,按通常说法,他们已经是年逾不惑的艺术中年了。有些名字也并不陌生,他们早已混迹于各种群展之中,也是一些画廊的签约艺术家,而有些则是没功劳也有苦劳地被介绍被推出。前浪在后浪凶猛的攻势中,努力地挤入“双年展—画廊—博览会”的实用通道,即使是挂着青年艺术家的名义,或者这并不是重点。

年轻不仅是一种年龄,更是一种反叛态度与大胆的尝试。每个时代都有它的社会、文化、意识局限,艺术应试图挑战这种局限,而年轻人更应该是这股浪潮的先锋。但鄙人目见之事实,却并非如此。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的中国当代艺术就是以青年艺术家为主导的艺术实验,所以我们抱着同样的诉求期待着年轻人的崛起。可社会的转型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艺术创作所存在的针对性,年轻人面临的压力从自由转化为生存。而且在资讯爆发的网络时代,年轻人很早就学会了生存的规则与潜规则,无师自通地适应着社会的节奏。所以在今天的青年创作中,很难再有激烈的对抗,他们再也不会像老一辈那样,采取不合作的方式。他们争取资本,政治正确,并与之合谋来尽量获得自己的生存空间。尽管他们被催逼的很熟,但失去了本该属于这个年纪的活力,弄得年轻人像中年人,中年人像老年人,老年人则变成了年轻人。

事实上,每一个时代都可以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人们在享受时代的馈赠时,同时也在被时代的负面所影响。不是艺术改变了现实,而是现实迫使艺术必须做出调整。抱残守缺即使曾经利润丰厚,也必将被淘汰。因为现实构成了个体表达的欲望,而这种表达在与现实的冲撞与刺激下,获得的新的表达方法,同样也产生了新的交流方式。年轻艺术家如何保持艺术实验的先锋本质而不被外物所干扰,如何创造新的交流方式,这也成为今天青年艺术创作不得不去考虑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双年展策展成都
关于策展
第22届悉尼双年展:边缘
芝加哥建筑双年展
首届华光摄影双年展
穿过成都去看你
2017 艺术策展人
数看成都
关于将“curator”统一翻译为“策展人”的建议
中西方博物馆策展人(curator)制度浅析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