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镜》编剧反思网络时代

2013-04-29于夫

环球人物 2013年9期
关键词:黑镜布鲁克卫报

于夫

英国一位电视圈人士曾说过:“英国的电视剧偏爱谋杀和历史,有时把两者结合起来。”最近,却有一部现代视角的英剧在全球风靡,它就是《黑镜》。这个每季3集、每集60分钟的系列短剧不仅用独特的视角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更引发了大家的思考。

《黑境》取得巨大成功,编剧查理·布鲁克功不可没。

科技如毒品

《黑镜》第一季第一集就充满了令人震撼的荒诞剧情:英国首相在凌晨接到电话,得知受人爱戴的英国公主被绑架。绑匪放人的条件竟然是让首相在当天下午4点与一头猪做爱,并进行全球直播。首相及其办公室在诸般尝试后仍未能解救公主,只好就范。在此期间,包括电视、网站、微博等在内的媒体都在帮倒忙。最终,整个伦敦的人都围在电视和电脑前忙着看“直播”,而公主其实早在最后期限到来前就被释放了。之后,所有人得知,这场闹剧是一位行为艺术家一手策划的。他想表明这样一个观点:政府和公众往往对重要事件视而不见,因为大家都在忙着“看屏幕”。

这集刚播出,英国媒体就纷纷称赞它有创意和冲击力。英国4频道电视台称它是“微博时代扭曲的寓言”;《每日电讯报》则称它是“对现代媒体大胆、震撼的黑色喜剧式研究。它的讽刺是如此大胆,让我目瞪口呆和尖叫!”

《黑镜》的后续几集也没有让人失望——每集的导演、演员阵容、社会背景不同,但都对信息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进行了深刻反思。其实《黑镜》这个名字本身就有很强的暗示性,它反映了编剧布鲁克对无孔不入的电子设备的批判。他对《卫报》说:“‘黑镜指的是我们身边无所不在、大大小小的屏幕,电视、电脑、手机……它们在待机状态下呈现出一种冷冰冰、黑森森的样子,就像一块块黑色的镜子,让人有一种隐隐的担心:不知道它们会照射出什么样的信息,是福还是祸!”

这种思考也来自布鲁克对自己生活的解剖。“每天我睁眼后第一件事就是看微博,像瘾君子一样。有时我也扪心自问:这些东西对我究竟好不好?它们都不是谁强加给人类的,是我们自己乐不颠儿地拥抱了它们。但它们会把我们带向何方?如果说科技是毒品——它的确让人上瘾,那它也会像毒品一样让人走向灭亡吗?”对这个问题,布鲁克的看法很悲观:“在过去10年间,科技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我们甚至无暇思考和质询。我们对谷歌和苹果顶礼膜拜,脸谱网甚至比父母还要了解我们。我们能访问全球所有的资讯,但大脑只能处理不超过140字的微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布鲁克是在用《黑镜》讲述一个黑色预言,向人们发出警示。

灵感来自前辈

英国媒体评论,《黑镜》似乎能看到《阴阳魔界》和《惊奇轶事》的影子。它们都是几十年前的欧美电视剧,反映了人们对迅速变化世界的无所适从。

布鲁克承认,自己的灵感在一定程度上来自《阴阳魔界》。“它的编剧塞尔林是一位出色的作家。他不喜欢作品被各级部门审查,于是想出了虚构场景的办法。例如,如果他描写发生在美国南部的种族主义,就得为了台词和电视台吵架。但如果他将种族主义安排到一个半真实的世界里,就可以畅所欲言了。”

虽然借鉴了塞尔林的某些手法,但布鲁克的《黑镜》无疑有着自己的思想内核。他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在塞尔林的时代,人们关注的是原子弹、人权、麦卡锡主义、心理疗法和太空竞赛等;如今则是恐怖主义、经济危机、媒体、隐私和我们与技术的关系等。我们唯一相似的,是始终伴随着人类的不安感。”

《黑镜》播出后,在许多国家受到了欢迎,中国观众的反响尤其强烈。豆瓣网用户给这部电视剧打出了9.3分,比绝大多数美国电视剧都要高。有意思的是,中国观众的评论似乎比英国媒体的还要深刻。有人称它是“当代世界的启示录,绝望却深刻”;有人说它反映出“当人们不加选择地拥抱科技却忽视道德时,结果只能是灾难”。

总是惹麻烦

布鲁克说,他将《黑镜》定位在“让人感到高兴和感到不舒服”之间。实际上,这位42岁的编剧之前很多作品都让人感到在“高兴和不舒服”之间。

1971年3月3日,布鲁克出生在英国伯克希尔郡的雷丁市。高中毕业后,他进入威斯敏斯特大学,取得了媒体研究专业的文学学士学位。但他自称没有毕业,因为他的毕业论文是关于视频游戏的,这并不是学校允许的可选题目。毕业后,他当过连环画写手和漫画家,还为一家杂志写游戏评论。那时,布鲁克就表现出大胆的创作风格,有时难免出格。例如1998年2月,由于他创作的名为《残忍动物园》的漫画过于血腥暴力,被迫从英国许多地方下架。

从2000年起,布鲁克开始给《卫报》写电视评论专栏。2005年,他又在《卫报》的周五增刊上开辟了一个名为“假如”的专栏,就一些假设的命题展开天马行空式的联想,并因为独特的思考和富有才情的写作得过年度专栏作家奖。但在这里,他又惹了一个大麻烦。2004年10月24日,他写了一篇关于小布什和即将到来的美国大选的文章。在结尾处他写道:“约翰·威尔克斯·布斯、李·奥斯瓦尔德和约翰·辛克利(这3人分别是行刺林肯、肯尼迪和里根3位总统的凶手),我们需要时,你们都跑哪儿去了?”因为这句话,《卫报》不得不将文章从网站上撤下,并发表了道歉声明。布鲁克解释说:“我引用了一个政治笑话,没想到几分钟内就有一半网民相信《卫报》在正式呼吁针对布什采取暗杀行动。我的收件箱里充满了血淋淋的威胁,这一点儿也不好笑。”

英国媒体指出,在漫画和专栏的创作过程中,布鲁克形成了粗野、大不敬、带有几分怪诞的讽刺风格,往往还有一丝悲天悯人的伤感,这使他成为各家媒体的抢手货。他开始在BBC(英国广播公司)等几家电视台主持节目,其中BBC的节目中他还兼任制片人和撰稿。

2010年10月后,他不再为《卫报》写电视评论专栏,因为他自认已融入电视圈,与以往自己批评的对象一起共事,无法再保持客观。他执笔当起了编剧,所写的5集恐怖电视剧《死亡片场》赢得了英国电影电视艺术学院奖提名,这个奖相当于英国电视领域的奥斯卡。

布鲁克的妻子康妮是一位主持人,两人合写了《黑镜》第一季的第二集。他们2010年结婚,2012年有了第一个孩子。当了父亲之后的布鲁克,创作上也有了新的关注点。“现在的电视比我小时候大得多。每当我们想让宝宝睡觉时,他就会扭头看电视。从小在‘黑镜下长大的一代,将来会是什么样?”

猜你喜欢

黑镜布鲁克卫报
美国“布鲁克”级护卫舰
黑镜
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中的数据可视化特色分析——以《卫报》和《财新网》为例
“自拍杆”
美剧《黑镜》第三季:从“鲁迅”到时代弃儿
推倒媒体与受众之间的墙——前《卫报》网站视频节目主管三问融合
布鲁克(成都)工程有限公司
彼得·布鲁克“演场”探颐——以舞台剧《惊奇的山谷》为例
黑镜
巴音布鲁克天鹅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