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大片遇冷?
2013-04-29杜敏
杜敏
“今年是电影小年”'
2013年,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上半年全国电影市场票房收入为109.9亿元,其中国产片票房所占比例超过62%,同比增长144%;而进口片票房则同比下跌了21.4%,出现5年来首次引进片票房的负增长。
然而,好莱坞式大片在中国内地电影市场上恰逢“熊市”之时,早在北美本土市场也遭受空前冷遇。
新一轮数据统计表明,美国电影市场2013年一季度业绩同比下降12%,尤其是3D电影票房持续下滑。而从2007年到2011年,传媒集团旗下五大制片厂商的税前利润平均下降了40%,利润相加只占所属集团利润的10%。
在美国这一现象从2011年就有所体现。美国媒体报道,2011年全年观影人次仅为17.1亿,创下16年来最低纪录,甚至一度引发美国媒体的热议。作为美国标志之一的好莱坞电影看来的确对北美观众的吸引力正在下降。
于是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好莱坞大片似乎要在一片颓势中唱衰。
对此,影评人周黎明表示,“‘大片遇冷这个结论太过草率,事实上是好莱坞某些大片败北,而非全部。对于好莱坞而言,支撑市场的依然是大片”。
影评人木卫二对记者表示,“今年多数影片都是超级英雄式的大片为主,《钢铁侠》、《雷神2》这一类片子,其实看多了也很无聊”。
星美国际影城世界城店影院经理苑军的感受则直截了当,“今年这几部大片续集多难看啊。《速度与激情6》连坦克也出来了,车戏减少了。像《生化危机》、《星际传奇2》,都已经不如系列的前几部好看,基本都是打小怪兽型”。
北京比格魔威创始人章杰则明确表示,“今年是好莱坞大片的小年,上映的多为续集影片。创作上缺乏有标杆意义的影片。”
周黎明也认为,进入中国市场的好莱坞大片,《钢铁侠3》和最近的《环太平洋》都非常成功,但确有一批超级英雄片无法刺激观众的兴趣,内在原因是同质化严重。大片也面临创新,不能老是同一个套路。
而为什么好莱坞一直乐此不疲地产出各种英雄式续集,木卫二认为,“像英雄影片续集在美国一直产出,是因为美国有广泛的漫画故事基础。有观众长年对某些英雄片已经拥有的感情记忆。所以这也是像《钢铁侠》、《蜘蛛侠》、《超人》系列能一直拍下去的原因。但是有些好莱坞大片的票房不理想完全就是影片质量的关系。”
于是这一原因似乎可以解释为什么好莱坞大片在北美遭受冷遇。今年奥斯卡颁奖礼时导演昆汀就公开说道,这些年好莱坞续集和超级英雄电影,太多低龄化,北美早开始出现审美疲劳。并呼吁给成年人看的影片真正回归。
另外,有报道显示,从2011年开始,相关机构对好莱坞电影票房进行统计发现,好莱坞电影尽管还是“美国制造”,但从战略上,已经不再局限于服务美国观众。比如2011年的票房冠军《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下),其北美票房3.81亿美元,但海外票房却达9.47亿美元。
于是近年好莱坞最赚钱的电影都符合这一规律:海外票房远超北美票房,甚至在北美惨败的影片都能在海外挽回不错的票房。比如近年众多好莱坞大牌导演到中国拍片、合拍片的现象也证明了这一事实。但好景不长,仅仅三年时间,这一卖座规律便不再奏效。
片面的追求视觉刺激、只注重画面和特效、情节简单的大片,北美观众曾经反感抛弃的,中国观众也不例外。
章杰就表示,“从这种趋势能看出,现在好莱坞大制作公司,制作一部大片的难度与风险也越来越大,大片不再那么容易拍。”
今年6月12日好莱坞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与乔治·卢卡斯在南加州大学论坛上的预言也说明了这一点,“那些越来越倾向于将赌注押在“大片模式”上的电影业相当危险,很可能面临崩盘。”
引进与营销的奥秘'
一位中影集团的导演曾表示,“引进片最初看起来气势磅礴,但是时间长了你会发现一个规律,这所有的影片都是一个类型。”的确,日益单一狭窄的引进影片类型曾引发业界人士和市场的不满。
从年初的《007:大破天幕危机》,到后来的《云图》、《特种部队2》、《钢铁侠3》、《遗落战境》、《星际迷航:暗黑无界》、《超人:钢铁之躯》、《速度与激情6》,包括在北美市场票房失利的《环太平洋》、《惊天危机》和《重返地球》等,今年上映的电影类型基本上都集中在3D、动作和科幻这样几种。
于是有人质疑,电影局为什么只进口好莱坞大片?
一条消息似乎能说明问题:一般进口分账大片在中国的分账比例大致是制片方35%、发行方17%、放映方48%,而且片方还要承担宣传和拷贝制作费用。如此算来,中国引进“烂片”自我消化后,中方的吸金比例相当丰厚。
但有着10年记者生涯的影视公司创始人章杰却并不这么认为,“引进公司就是把所有的钱都挣到手,其它公司都倒了,也不行。”
章杰认为,这反而是保护国产电影的一个机会。“我们优秀的电影人,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好莱坞毕竟是一个全球的市场,对华语片来说,我们虽然有点局限化,但是产品贸易的保护是正常现象。好莱坞大片既然是外来的,也应该接受这种条件。”
然而更多的人关心的问题是国内观众能否看到类型更丰富的引进片,甚至包括好莱坞大片相继在中国内地和北美市场折戟的现实情况下,能否成为国内引进影片转型的一次机会?
章杰说:其实引进的好莱坞电影类型的影片好的还有很多,比如《艺术家》、《云图》,比五六年前已经有很大的进步。
“我认为这是一个管理者该做的,这种引导挺好。对我们国产片尤其是中小成本也是一个机会,如果影片优秀,第二部追加,形成品牌都有可能。”
章杰回忆说,从实际市场来看,也仅仅在几年前,国产片一直被外来大片打得很惨。“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国内华语制作力量在上升,如果没有好的大片可以选择,那么那些能引起共鸣的国产电影就是首选。”
“相较于以前,像《青春派》这样的电影,很难上电影院线。如今就是进步了,当然也许这种进步相对缓慢,但是这个市场越来越大,整体的大环境在向前。”章杰说。
另外,造成好莱坞大片在中国电影市场遇冷的另一原因,也值得关注,就是营销宣传。星美国际影城影院经理苑军深有体会,“像之前的《全民超人》,《我是传奇》,其实这都是很好的片子,但是可能引进后做的宣传不太好。最后知道的观众也不是太多,这也是导致票房差的原因。”
华尔街分析师道格·克罗伊茨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说,大片集中上映反映出的是档期规划混乱。加之全世界投资大的电影,都需要在这一个档期释放完毕,所以档期题材相撞的现象也是成为影响时期好莱坞大片票房的又一原因。
观众爱看什么样的电影?'
除去以上原因,不少电影圈内人士认为,中国内地国产影片的崛起也改变了以往好莱坞大片一揽独大的局面。
“好莱坞引进大片遭遇瓶颈,是因为它们的单一类型导致了观众审美疲劳。而从内容上来说,它们先天远离中国观众的现实生活,而国产影片则逐渐把到了老百姓的脉,与当下观众的情感需求相呼应。”中国电影资料馆相关资料员曾这样告诉记者。
观察今年上半年票房超过5亿元的国产影片,除了《西游降魔篇》外,“《泰囧》、《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包括《致青春》都是贴近观众情感需求的作品。”影评人周黎明对国产片转入良性轨道十分庆幸。“这些电影结合了当下中国较为主流的时代元素,影响观众去观看跟自身有密切关系的事情。”
从2012年底上映的《泰囧》开始,中国本土电影开始“集体崛起”。多部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票房口碑双丰收,一时间改变了进口大片独大的局面。电影《北京遇上西雅图》热映之时,好莱坞主流媒体以“汤唯的《北京遇上西雅图》票房打败好莱坞大片”为题大量报道,而且被“打败”的还不仅是一部,包括《生化危机5》、《虎胆龙威5》和《巨人捕手杰克》大制作影片。
章杰对记者讲到道,“人们还是需要看到更多的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东西。就像《中国合伙人》,《致青春》一样,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就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好莱坞在把中国当成一个重大的机会时,也是中国电影人和电影产业的‘中国机会”。
另外,一组数据表明,观影人群的改变也是这几部影片开始注意到的受众群体问题:与国外观众相比,中国观影人群正在更新换代呈年轻化发展,2009年观影平均年龄是25.7岁,到2013年已经变成21.7岁。
而这几部卖座电影的故事性则是成功的最关键要素。以拍摄《北京遇上西雅图》扎实叙事功底获得成功的薛晓璐导演也表示,电影必须要回归叙事本身,美国电影擅长于用视觉元素替代创意叙事,而中国的电影人还没有学会讲好一个故事,中国的观众最基本的精神温饱还没有解决。
由此可见,国产片票房扛鼎不是没有可能,而讲好故事才是关键。
总之,如电影业内人士所说,对于好莱坞大片,不论是从技术、故事方面来讲,中国与好莱坞的水平依然保持着差距,好莱坞退潮只是一个假象。只要还有具有原创性、概念新的影片题材,好莱坞电影还是会受欢迎,精良的技术、优秀的故事一样还会延续下去。
而当下中国电影形势,对于每一个电影人都是一个机会,包括对中小成本的影片同样如此。只要踏实讲好故事,便是为整个电影大环境做贡献。任何一个电影人都希望,一个健全的电影市场,应该是大片、中等规模影片、小制作互补,谁也无法代替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