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情韵 四海飘香
2013-04-29陈莹张楠冯静静
陈莹 张楠 冯静静
宋人痴迷于茶,也沉醉于花香。于是乎,遂在举国上下引发了一场香茶热。在众多的香花中,茉莉花以清悠素雅闻名遐尔,由它窨制成的“茉莉花茶”更是芳馥了千年的时光,特别是产于福州的茉莉花茶以淡雅鲜灵之姿,成为中国茉莉花茶中的翘楚。
福州茉莉花茶最早载于北宋词人柳永的《满庭芳·茉莉》:“浸沉水,多情化作,杯底暗香流。”北宋时,福建、广东一带的茉莉花就闻名全国,有张邦基《闽广茉莉说》记载:“闽广多异花,悉清芬郁烈,而茉莉为众花之冠”。茉莉花种植的勃兴,自然也就带动了茉莉花茶的兴起。至南宋,茉莉花茶已是寻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佳饮,词人施岳在其《步月》一词里颇为详细地写了茉莉花茶从采花、焙制到泡饮的过程。历元入明,茉莉花的种植已有较大的规模,徐煳所著的《茗谭》云:“闽人多以茉莉之属,浸水瀹茶”。万惟擅在词《一丛花》中赞美茉莉花茶“茶瓯一滴更堪尝,气味胜兰浆。”
由于福州独特的亚热带温润的气候以及依山傍水的闽江口地理优势,加上花农丰富的种植茉莉花经验和完美的窨制工艺,福州茉莉花茶汲尽天地精华,融合了花的韵味和茶的质朴,亦如一颗芬芳的种子,在饮茶之风的吹拂下,传遍福建、传遍中国、传遍世界,就如同那首脍炙人口的民谣《茉莉花》一样,成为中国的文化符号之一。
每年的7月中旬到9月中旬是福州的酷暑季,却也是制作福州茉莉花茶的最佳时节,“美丽中国·寻找福建最美茶乡”福州行的摄影师们顶着高温烈日,走进沁人心脾的千亩茉莉花茶园,体验采花人的快乐和艰辛;在馥郁芳醇的制茶车间里,见证一泡泡纯正福州茉莉花茶的诞生。
鼓山半岩茶
一座干净而古老的茶园
天气清朗,湛蓝的天空中飘着如棉絮般的洁白云朵。抬头望天,很是养眼。我们乘车前往鼓山参观大名鼎鼎的半岩茶园。在山中的感觉明显要比城市里舒服,下车的时候没有柏油路面传递来的灼热感,没有一阵阵伴随着汽车尾气袭来的热浪,取而代之的是层层叠叠的树荫、夹杂着植物与泥土芳香的空气和夏日里欢悦的蝉鸣。
我们乘坐游览车“徜徉”在蜿蜒的林荫小道上,两旁的树木参天,枝叶繁茂,看得出树龄年代的久远,岩壑清幽。摩崖题刻处处可见,偶有亭台楼阁闪过,古韵盎然。俯看三两正在行走的僧人,同行的人都面露艳羡之色,生活修行于此,与林木鸟语为伴确是一件美事。游览车驶到山崖边,摄影师纷纷要求下车取景。没有山木崖壁的遮挡,可以俯瞰山下,视线开阔,密匝的树木交叠成一片,没有任何间隙,起伏之感就像绿色的云海,看起来壮阔而富有蓬勃感。
继续前行一段路,便到了鼓山半岩茶园的入口处。我们下车开始沿着被枯叶掩盖着的陡峭山坡向上爬行。从目前已发现的文字记载来看,鼓山产名茶已有近1100年的历史。根据唐代陆羽《茶经》和唐代李肇《唐国史补》(806-820年)等历史资料记载:“柏岩茶。又名半岩茶,产于福州鼓山。”鼓山茶的历史延续时间很长,到明清时期,一些士族与寺僧往来密切,进一步推动了鼓山茶的发展,现存的文句就有“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当为闽中第一,不让虎丘龙井”。
穿过高大掩映的树林,我们来到一片开阔的坡地,这便是鼓山半岩茶园的所在地。这里海拔400多米,恰好是鼓山半山腰,地势陡峭,种茶的先民们在平滑的山坡上凿出层层阶梯状的平地,并用石块砌成
墙面巩固水土,茶农们把茶树种在开垦出来的每一层阶梯的平地上,整座茶园看上去依着岩壁而建,层级明显,这可能是半岩茶之名的来历。站在茶园的最低处向上望不到顶端,只能看到茶树的翠绿与蓝天连成一线。此刻状似棉花糖的白云布满蓝天。就像从天空垂下柔软的珠帘衬在茶园之上,引人浮想联翩。在恍惚之间,有些摄影师已经登到茶园高处拍摄,每一个层阶刚好是半个人身长的高度,可以看到茶树扎根的土壤,土质松软,上面覆盖的枯草干叶,可以为土壤增加养分,茶树生长得很好,叶片翠嫩油亮,摘一叶放进嘴里,并没有强烈的苦涩感,淡淡青草香,回甘生津,顿时神清气爽。
同行的茶叶专家介绍说,这里的植被保留良好,雾气多,少有阳光直接照射,而且土壤相当肥沃,非常适合茶树的生长。鼓山半岩茶生在鼓山岩层或丛荫之中。纯为天然雨露滋润长成,故味清色淡而芳香。因产量不多,过去或作贡品,或为高官显贵享用。
宦溪茶园
欧式的度假庄园
“宦溪”,音同“浣溪”,念起来很有些唐诗宋词的古风雅韵。位
于福州北峰宦溪的春伦茶业基地想来会有不错的景致。
一路翻山越岭,曲折盘旋,茶山在午后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格外的葱绿。茶园绿海,空明清澄,似乎真可以把人的五脏六腑清洗一遍。天空干净明亮,恰好是蓝天配绿海,一望无际,有种到了塞外肆意奔跑的快意之感。
过了一会,一幢很洋气的小木屋出现在我们眼前,木屋的旁边还有几栋稍矮的木屋,春伦茶业的厂房基地到了。此基地是建在洼地里,
周围地势高,四面被层层叠叠的茶园包围着,很有隐居的味道。基地里的建筑很欧派,都是用原木拼接搭建而成的,设三角山墙式屋顶起雨罩作用,近似欧洲的乡间别墅,看起来精致而富有情调。
春伦的茶叶基地就在这厂房的后山上,也是依山而建,要顺着山坡上行。以往去过的茶山都是采茶人长年累月踩出来的泥土层阶,而这里,春伦人不仅用石块垒砌了上山的楼梯,还搭建了木质的扶手。搭着扶手,顺着石阶,边欣赏身边的茶园风光,边往上走,就像走在欧洲的乡村小道上。走到茶山山顶,有一座乘凉亭,亭子的风格倒不是一味的西式,有些中式的元素,比如飞檐、美人靠,洋气中不失韵味。我们到达亭中时,有几个采茶妇已坐靠在石椅上歇息,她们的皮肤被晒成紫红色,额头还淌着汗珠,头上包着遮阳的毛巾,腰间绑着茶篓,随行的摄影师不失时机地举起相机,拍下了眼前的一切。
从茶山下来,回到春伦的厂房,品一杯茶香四溢的茉莉花茶当然不容错过。轻轻啜一口,可能再也没有比“啜”这个字眼更能表达此时饮茶的状态了:在这洋气的小木屋里,品着香茗,茶香渗到体内的每一根毛细血管,即便是三伏天里,也感觉如沐春风。
雪峰农场
云水禅心茶飘香
雪峰山,与鼓山、旗山并列为“全闽三绝”,除了山高林密可以避暑纳凉之外,这里的雪峰崇圣寺是蜚声海外的全国重点寺院,始建于唐咸通年间,即公元870年,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寺院山门对联上写着“开东土有二宗,称南方第一寺”,原来这里是禅宗流派云门宗、法眼宗的发源地。
也许是冥冥之中对于佛陀的敬慕,我们走上雪峰山这片净土时,心境格外的平和。走向深山,夏季的酷热也被这连绵蓊郁的树木间冲得没了影踪。时日要造访的文武雪峰农场,就与雪峰寺紧依相连。抬眼望去,我们已经位于千米的高山之上,四面都是峰峦叠嶂、丛丛簇簇,一派远离都市尘嚣的宁静,让人感受到自然的风姿卓越其实是对,心灵的巨大感召。
雪峰农场由台商林圣光夫妇在1994年投资创办。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茶园面积从最初的几百亩扩大到现在的4000亩。据说为了保护环境。农场的开垦、修路都不依赖大型机械,全部采用传统人工的方式开荒而来,而所有的厂房也是由工人一砖一瓦搭建而成。
这里是标准的无公害茶园。为了出产高品质的茶叶。茶树在生长过程中不施用化肥,取而代之的是有机肥,同时采用了灯光诱杀虫蛾的物理方法灭虫。因此,雪峰茶的品质也格外出众。细细端详这些茶,外形紧结、油润,冲泡之后清香甘醇,汤色蜜黄透绿,给人予独特的品饮感受。
走进茶园,—枞枞茶树像绿色的带子层层叠叠、蜿蜒遍布着,间隔的小道上,散落着穿着红色T恤的采茶工人,她们带着草帽、背着竹筐,熟练地采摘着,没有过多的言语交谈,只是和着徐徐的清风,形成了一幅静谧的劳动场景。在她们抬头擦拭脸上的汗水时,我们惊诧地发现,这些穿着红色T恤的采茶工竟都是一些上了年岁的奶奶辈。一问才知道,她们都是从茶园建立之初就在这里劳作,一晃已是+几年过去。
老人们对于这份工作显得十分满足,因为在高山绿丛间,空气格外的清新,温度也比山下的城市低了许多,本身就是难得的休闲养老之地。而灵动的采摘和步履。让她们看起来身骨硬朗、精神矍铄,这与长年的劳作是分不开的。茶园之间的林荫小道上,高木林立,形成了一道纳凉的屏障。采摘好的茶农陆续从这里走回茶厂,她们朴实、简单。每天都在感受自然的风露,亦如这高山茶一样的原汁原味。也许正是这片净土,让她们特别能体味自然赋予的劳动果实。在一日的劳作之余,蹲在茶园边上,品这一杯亲手种植和采摘的茶叶,是何等的惬意。
雪峰寺历久弥新,雪峰高山茶味醇甘芳,二者都屹立在雪峰这片净土的山麓之上,清净无尘。在这里,或许才能悟得茶禅一味的真味。伴着雪峰寺的钟声,品着一杯高山茶。感受天人合一的辽源之境,将人世的愁苦抛却融化。
走下雪峰的时候,已是日落西斜。山里的温度骤然下降。日夜温差大也是高山茶品质出众的重要原因。此行雪峰,忘不了这里的茶、这里的寺,更忘不了那田间劳作的人们,她们最真实地享受着自然和生活……
连江长龙
山水一色茶悠远
连江,因地域形似展翅南飞的凤凰而得名“闽都金凤”。由于临海的缘故,这里的海洋捕捞和养殖业非常发达,并以产蛏闻名,这让多数人往往忽略了连江还有很多山区乡镇。那里山高雾浓、土壤肥沃,非常适合种植茶叶,聪明的当地人自然不会忽略这自然的馈赠。连江长龙镇就是一个产茶历史悠久的茶乡。这里已经有了400多年的茶叶栽培史,史称“鹿池茶”,1911年该茶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银奖。行走在长龙镇的盘山公路上,漫山遍野都是青翠的茶树。“再续茶乡辉煌”的计划在有条不紊地实施。前些年,连江茶失落了,品种单一、技术落后、没有品牌,在日益激烈的茶市竞争中,茶园一下子就荒废了。而今,品种改良、工艺创新、品牌打造的组合拳,让长龙焕发了青春。
走上山麓,四处云雾迷蒙,修剪齐整的茶园错落有致地铺展开,将整座山头点缀得触目皆绿,“云上茶乡”的盛誉真是名不虚传。抬眼远眺,罗源湾的缥缈无际尽收眼底,水天一色中,星星点点的鸥鸟掠过,海面蒸腾的水汽随着气流被吹拂到满山的茶树之上,增添了无以伦比的诗情画意。
目前的长龙镇有近两万亩的茶园,发展绿色无公害茶园是当地茶商的共识。当地的茶农向我们介绍说:“这里的茶树都是自然生长,不施化肥,不用杀虫剂,我们所用的太阳能灭虫器不会造成任何污染,因此茶叶质量稳定,我们的收^也在不断地增加。”而立足山地实际,引进的高优茶种,也让连江茶扭转了“养在深闺人不识”的局面。
去年12月,在世界茶联合会举办的第九届国际名茶评比中,长龙畲峰茶厂的“茗科黑珍珠”乌龙茶荣获了世界乌龙名茶评比最高奖项——“世界佳茗大奖”。细细端详这连江出产的乌龙,茶叶卷曲成螺钉状,色泽乌润。冲泡之后,汤色金黄透亮,清香馥郁、甘醇爽滑的滋味令^回味无穷。如今,更多的名优茶种正替代传统的低档珠茶,成了长龙镇农业种植的风向标。
如果说连江的茶山有海的护佑。那么位于福州北峰的优山茶场却有山水的滋润。连绵的远山在云团的烘托下不再凝重。青翠的茶场就坐落在群山环绕之中。茶田间的一汪汪水塘映照着蓝天的深邃,蓝绿的光影搭配形成了一幅绝美的山水画卷。这。就是优山茶场,一处世外桃源般的清幽之地。
据说。茶场内有小溪4条,既可用来灌溉,也可用来发电,还有两个储水丰沛的水库。这里既种植茶叶,也种植柑桔,所以统称“优山茶果场”。说起来,这里还颇具历史,其前身为罗源县霍口油茶场的分场——寿山果牧场。文化大革命期间。更名为优山果牧场。由于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外出“闹革命”而一度停办,先是交给部队种植,后又作为各个学校的校办农场。几经辗转变迁,到1980年复办时才正式定名为优山茶果场。
1993年,优山茶场迎来了一位重量级的客人,那就是日后成为世界茶王的台商李瑞河。他创办的天福集团在大陆建立了第一个大型茶叶生产基地就在这优山茶场。以优山茶场为起点,如今的天福集团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综合企业。这里地势特殊,长期云雾缭绕,没有污染、没有公害,生产的茶叶嫩润清爽。这,也许就是吸引李瑞河的地方。
如今,绕山而种的行行茶树绿意绵延,以超大集团为主的农业、茶叶巨头们纷纷在这里开垦种植。来自优山的茶行销国内外市场。当年的纷扰变迁都已经远去。只剩下这纯粹的绿意和茗香,一派悠然自得的田园诗画,让人流连忘返。都说“甘泉天际流,香茗雾中飘”,用北峰的甘泉冲泡这优山的雾中美茶,对于爱茶之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值得庆幸的呢?
泛船浦内“看”茶史
“走马仓前观走马,泛船浦内看番船。”这句谚语说的是当时福州百舸争流的泛船浦。泛船浦。又名番船浦,明弘治年间(公元1498年),督舶太监将中洲无偿割让给外国人开辟新港,以便番船停泊。而得名“番船浦”。清道光二十四年(公元1884年)五口通商时福州开埠,因为世界六大茶类中,茉莉花茶、乌龙茶、红茶、白茶都发源于闽江流域,作为扼闽江入海口的福州,成为世界最好的茶叶港口。如今,泛船浦已不复当日百舸争流之盛况,我们只能从保存至今的“江南第一堂”——泛船浦天主堂,来瞻仰这曾经茶香四溢、繁荣似锦的码头了。
这一天,天空透着湛蓝色的光,远远望去,哥特式的教堂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依旧整修的建筑给人以穿梭时空的感觉。清时各国人聚集一堂的画面仿佛在眼前交叠。据史料记载,泛船浦教堂始建于1868年,当时闽海关设于番船浦后,新开张的洋行大多跟着选址番船浦,连原来散布在闽江两岸的老洋行也渐次把行屋迁移到此地,番船浦一带就形成了一个繁华的新街区。故福建教区主教李宏治便在此建立这座教堂。
推门进入教堂,齐整的椅子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阳光透过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内部神秘灿烂的景象,高耸的拱顶给人以开阔向上的感觉,拱顶上开放的窗户时有鸟儿自由来去,一切都显得那么安详。这里,仿若一处心灵的天国,跟外面的花花世界隔绝开来,让每个踏入教堂的人经历一场灵魂的洗礼。
站在教堂外的一隅,看着教堂周围林立的现代建筑,想象着这里曾经人来人往的码头,当时,美丽的茉莉花茶就是从这里走向世界的。由于福州泛船浦码头在世界茶叶贸易中的地位日渐强大,从1844年英国首次在福州设領事馆始,在福州仓山这个面积不过1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先后有17个国家设驻领事馆,各类茶叶特别是福州茉莉花茶也从福州这个美丽的茶都走向世界,畅销欧、美和南洋。到上世纪30年代,福州茉莉花茶生产年加工总量达7500吨,成为中国销量最大的茶叶品种。
帝封江赏“茉莉花”
一路颠簸,我们来到位于帝封江湿地的茉莉花海洋——闽榕千亩茉莉花基地。此处地理位置独特,气候温暖湿润,为众多湿地鸟类的栖息地。下车的瞬间,一阵不知方向的风带着幽幽花香迎面而来,放眼望去,水蓝的天轻轻地倒映在江面上,天水一色,江中错落有致的茉莉花海洋仿佛空中仙境。
闽榕茶叶副总纽里严锦华带我们踏入了茉莉花基地。摄影家们迫不及待地开始抓拍风景。烈日下,茉莉花盛开得特别耀眼,“这种已经盛开的茉莉花与刚长出的青蕾我们是不采的。茉莉花的采摘标注是含苞待放的花骨朵,经过半天的养护,它们会在夜晚开放吐香。”严总向我们介绍起了茉莉花的采摘标准,说着他轻轻拈下了几颗乳白的花骨朵放在我们手上。
不远处,几名采花工正紧锣密鼓地采摘着茉莉花,尽管她们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但三伏天的太阳依然把她们晒得黝黑。一名采花工完成了一轮采摘,背着装满花骨朵的网袋从花丛中走了出来,看到我们,她擦拭了下脸上的汗珠。微笑道:“茉莉花都是盛夏开放,而其中最好的又是在最热的大署盛开,所以晒啊。”说完她便往仓库走去,在那里,她要对采摘的花骨朵进行一轮挑选。看着她远去背影,在场的人都不禁感慨茉莉花茶的来之不易。
由于荣莉花种在帝封江内各处高于水面的湿地,故江边停泊着几只用以登茉莉花“岛”的小舟,在闽榕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我们登上了一叶扁舟。船是用最古老的木筏撑着。湿地的自由延展与相交造就了许多曲径通幽的水路,明暗相交的绿荫、清新淡雅的茉莉花香、不远处戏水打闹的野鸭、鸥鹭,是否误入桃源深处?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不觉间已至黄昏,远处的天边竟然出现了难得一见的火烧云,那紫红色的彩霞与远处的路灯相映成辉,或许神仙天黑的时候也会迷路,故点亮了美丽的彩霞照明。借着彩霞最后一缕光,我们向闽榕茶厂进发,参观福州茉莉花茶的制作。
据严总介绍,白天采摘的茉莉花需要养护,让其开至80%以上才能进行窖花,一般上午10点后采摘的花,要到深夜才能养护到位。在茶厂的工作间,数堆茉莉花与绿茶相间铺于光滑的水泥地板上,制茶师时不时对鲜花进行堆头与薄摊。我抓起一把茉莉花放在手心,发现上午的花骨朵已绽放开来,工作间里的花香已浓郁得有点晕人。对于地上那些堆着的各式绿茶,制茶的师傅见我们有兴趣,便一一介绍起来。原来这些都是按不同标准采摘的烘青绿茶。有单芽、一芽一叶、一芽二叶等,由于烘青绿茶的细胞密度相对小,吸香能力强,故茉莉花茶的原料一般都选择烘青绿茶。
在茶厂经过几个小时的等待,至晚上10点,上午采摘的茉莉花终于开至80%~90%。制茶师把这些花收堆进行初械筛茶,剔除青蕾、花蒂,通过机械振动又能促进鲜花开放整齐,便于窖制。筛完的花被堆在茶的四周(茉莉花的窖制便是茉莉花与茶的拼和),制茶师将花抖撒至茶上,又将茶与花混合抖撒至茶、花均匀分布,再把茶、花的混合堆整齐平铺,再在面上过一层绿茶,制茶师称这道工序为过面,将茶、花闷在里面,促进茶叶吸香。茉莉花拼和按照标准配花量、堆温、堆厚度、时间来具体掌握。堆厚度在25-35cm。
看到制茶师在铺好的窖制堆面上细心地抖撒一点玉兰花,我不禁有点好奇,制茶师说:“这些玉兰花的作用,就像做菜的味精,用来提味,起不了大作用,但不加又好像少了点什么。”我释然。拈起一朵细闻,试图感受它对成茶的影响。
接下来便是长达10个小时左右的窖制了。等花胚胎吸收水分与香气到达—定状态时。便要起花。这就是所谓的茶花分离。而这中间有个非常重要的步骤便是通花,在窨制的整个过程,制茶师要守在一旁观测堆温,当温度达45-48℃时,便要把茶堆拨开摊凉,目的是散热降温、通风给氧,促进鲜花恢复生机。继续吐香。当温度达到比室温高1~3℃时,即可收堆复窖。
由于通花时间要到半夜2-3点,时间略迟。故我们决定暂时结束茉莉花茶摄影之旅。坐上回程的车,暑天深夜的风乃带着一丝炎热,大伙的衣服也都“窖”不少茉莉花,车内余香盎然。难忘的一天,仿佛一首歌:记忆是阵阵花香,一起走过永远不能忘……
续写千载花香新传奇
福州茉莉花茶申报全球农业文化遗产
农业申遗实至名归
全球重点农业遗产保护项目,2002年由联合国粮农组织发起。旨在建立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及其有关的景观、生物多样性、知识和文化保护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得到认可、保护,目前全球有25个保护试点。根据世界粮农组织的解释,农业遗产也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概念上等同于世界文化遗产。并在国际社会上得到广泛认可。然而农业的申遗相当困难,它有一整套复杂的指标和系统。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全球仅有25处的原因。
秘鲁的安第斯高原农业系统、智利的智鲁岛屿农业系统、菲律宾的伊富高稻作梯田系统……这一个个农业遗产,不仅仅是历史悠久,它们都还是植物、人类与景观在特殊环境下共同适应、共同进化的成果,对于当地人的生计、社会、文化、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范围内也具有典型性。中国农业发展历史久远,有许多独树一帜的农业文化流传至今。目前已有包括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远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等8个项目进入了农业遗产之列。
那么,福州茉莉花茶是否具备申报世遗的条件?在2013年7月10日召开的学术沙龙上,来自中国工程院、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等单位的40多名专家学者给出了肯定的答案——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关乎过去的遗产,更是关乎人类未来的遗产”,福州茉莉花和茶文化系统实至名归。
从西汉始,茉莉花因花香馥郁、清新不浊。落地福州变成为福州人的最爱,由于福州是“八山-水-分田”,耕地不足,勤劳智慧的福州人发明了积沙成田、在沙地上种植茉莉花的方法,茉莉成为当地农民赖以生存的经济作物,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同时,福州四面环山,700-1000米海拔的山区非常适合茶叶的种植。将茉莉花香与茶香交织在一起。这是福州人智慧的结晶,而这样的窖制传统亦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
清朝咸丰年间,福州茉莉花茶成为贡茶。同时。福州作为全国三大茶市,茶叶出口占到了全国的35%。当时在京津的上层官员和外国人引发了福州茉莉花茶热,外国商人先后来福州开洋行,花茶畅销欧美和南洋。1872年,俄国人在福州泛船浦开办阜昌茶厂。福州与汉口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机械制茶的地区。
“闽边江口是奴家。君若闲时来吃茶,土墙木扇青瓦屋,门前一田茉莉花。”福州茉莉花茶的兴旺在这民谣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到2012年,福州辖区的茉莉花茶产量达到1.1万吨,产值17.85亿元。茉莉花茶及其形成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系统,不但关系着平民的生计,更是福州文化的一部分。它就好像福州的榕树。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福州这个城市,都深深打上了茉莉花茶的烙印。这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倡导的“保存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农业生物多样性、传承高价值传统知识和文化”不谋而合。
再度辉煌指日可待
在7月10日召开的学术沙龙上。“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指导委员会主席李文华表示,农业文化遗产是典型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福州茉莉花茶和茶文化系统如果申报成功,将对福州生态系统和茉莉花茶文化系统的保护起到重要作用。福州市副市长严可仕也表示,福州茉莉花茶入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申报世界遗产,对打造生态福州、提升福州的国际影响力,既是里程碑,也是新起点。
虽然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近年来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茉莉花茶的种植面积、产量与人们对茉莉花茶及其茶文化的需求还是不平衡,茉莉花茶产业和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仍然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开展。作为茉莉花茶的发源地、作为在茶叶历史上有着显赫地位的福州,理应申报世界农业遗产,让福州茉莉花茶产业向着生态、可持续方向进一步发展。
近些年,福州市委市政府对于茉莉花茶的重振和保护可谓煞费苦心,不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恢复优质茉莉花生产基地、成立福州茉莉花茶产业联盟和海峡茶业交流协会、制定统一的质量标准等,同时在2011年国际茉莉花茶发源地会议上提出,福州要打造世界茉莉花茶之都,让全球茶人聚到一起,共同领略福州茉莉花茶的魅力。
2011年10月24日,福州茉莉花茶一条街正式开街。它位于福州仓山区南江滨泛船浦,这个昔日世界上最大的茶叶码头,意在重现泛船浦在清代及民初茶行林立的景象。今年。福州市拟建设1600亩茉莉花茶产业园区,市区主干道及公园将遍植茉莉花,集采花、采茶、品茶为一体的“茉莉花茶文化之旅”也将与游客见面。
不久的将来,福州将是“满城尽是茉莉香”,福州的城门山还将被规划建设成茉莉花主题公园。在2013—2022年这10年间,福州市相关部门规划将福州茉莉花茶种植与茶文化农业遗产建设成茉莉产业生态发展的示范基地、中国茶文化的展示窗口,带动经济效益和文化传承的全面发展。
当前,福州茉莉花茶及文化的知晓度不断提高,市场对福州茉莉花茶的接受度也在不断加强。福州茉莉花茶由福州港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全国范围内不仅数量第一,而且单价最高。据一些福州茉莉花茶老牌生产企业介绍,正宗的福州茉莉花茶现在基本上供不应求,销售量都呈现逐年较大幅度的增长,涨幅在20%以上。
结语
随着申报世界遗产活动的启动,以及打造茉莉花茶之都等一系列组合拳的落实,我们相信福州茉莉花茶一定能传承历史,远见未来,成为生态福州的基石。就如同李文华院士所说的,保护农业文化遗产,不仅是保护农耕技术和农业生物物种,更是保护赖以生存的自然、人文环境,体现的将是人类长期生产、生活与大自然的和谐与平衡。